01 世界經濟增長的五個階段
世界範圍的經濟增長,大致可以分爲以下五個階段。
階段一:1世紀-14世紀
- 年均增長率0.05%,經濟總量1400年翻一番。
- 這是世界經濟增長緩慢的時期。
階段二:15世紀-17世紀中葉
- 荷蘭經濟年均增長率0.5%,經濟總量140年翻一番。
- 這是工業革命之前經濟開始加速增長的時期。
階段三:17世紀下半葉-18世紀
- 英國經濟年均增長率2%,經濟總量35年翻一番。
- 這是工業革命之後的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
階段四:19世紀
- 美國和德國經濟年均增長率4%,經濟總量17.5年翻一番。
- 這是美、德等後起工業化國家的反超時期。
階段五:20世紀
- 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等東亞國家,經濟年均增長率8%至10%,經濟總量7-8年翻一番。
- 這是東亞後起的工業化國家反超時期。
牛頓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爲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每個時代經濟增長的模式,似乎也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實現了對上一個時代的超越。2000年來,尤其是近600年來,人類不斷探索出讓出經濟更快增長的方法。
牛頓
對此,經濟學家們是怎麽看的呢?
02 階段二:重商主義與文藝複興、大航海時代
15世紀之前,世界各國之間的貧富差距並不大。
14世紀,歐洲從城市經濟繁榮的意大利開始了文藝複興。
15 世紀,歐洲結束漫長的中世紀,資本主義生産關系和資産階級文化興起。
15世紀末,大航海時代開啓,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與世界的貿易交流大量增加。
于是,歐洲的一些國家運用政府力量支持商業資本的發展,這就是重商主義的背景。
新航路的開辟
重商主義理論的基點爲:
- 一個國家的財富必不可少的是貴金屬(尤其是金銀),積累的貴金屬越多,就越富強。
- 對外貿易必須保持順差,即出口必須超過進口。
爲了實現上述目的,具體措施爲:
- 由政府管制農業、商業和制造業。
- 發展對外貿易壟斷。
- 通過高關稅率及其它貿易限制來保護國內市場。
- 利用殖民地爲母國的制造業提供原料和市場。
15世紀至17世紀的300年間,歐洲不斷獲取新的殖民地,並采用關稅和戰爭手段阻撓其他國家與殖民地開展貿易,企圖以此來增加本國的貿易收入。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也體現在海上霸權之爭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各領風騷。世界各國的貧富差距初現端倪。
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03 階段三:亞當·斯密“國富論”與英國工業革命
亞當·斯密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1723年出生于蘇格蘭法夫郡的寇克卡迪。
亞當·斯密
15-17世紀的經濟增長提速,促使亞當·斯密思考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1768年,他開始著手著述《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後來這本書本稱爲《國富論》。
1776年,《國富論》正式出版,引起大衆廣泛的討論。後來,亞當·斯密被尊爲“現代經濟學之父”,《國富論》也被奉爲西方經濟學“聖經”、自由貿易理論奠基之作。
《國富論》的主要觀點包括:
1.政治經濟學的首要目標是富國和裕民,而這二者都依靠國民財富的增加。
2. 國民財富的增加有兩條途徑。一是提高勞動生産率,這一點依靠分工深化和交換順暢;二是增加勞動者人數,這一點依靠資本積累和資本運用。
3.“看不見的手”是國民財富增加過程的重要保障。重商主義是國民財富增加過程中的最大阻礙,因此需要堅持自由貿易,避免政府幹預,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讓經濟活動按照天然的秩序運行。
4.工資水平與國民財富的發展水平具有內在一致性。因此,需要適度提高工資。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工廠
就在亞當·斯密創作《國富論》的同時,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基本特征是創新,而當時的英國恰好具備激勵創新和實現創新的社會環境。一方面,議會制度使得英國政府擁有強大的征稅能力,所以在重商主義時代,就能夠將擴張的財政開支用于擴建軍隊,維持國內秩序,拓展海外貿易。另一方面,殖民主義的原始積累讓英國積累了大量財富。
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踐行著亞當·斯密的理論,區域專業化程度提高,國家收入開始“斯密式增長”。在拿破侖兵敗滑鐵盧之際,英國已經確立了領先的優勢,將其他國家全部甩在身後。
拿破侖兵敗滑鐵盧
04 李斯特“標准模式”與西歐、北美的趕超
李斯特是德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出生于1789年。
弗裏德裏希·李斯特
李斯特強調落後國家的特殊國情、特殊發展階段以及特殊利益,主張必須對經濟實行幹預。如果說亞當·斯密是自由貿易理論的創始人,那麽李斯特就是貿易保護理論的創始人。
李斯特批評了亞當·斯密的理論,提出落後國家要在工業化的道路上趕超,必須實現四個目標:
1.廢除內部關稅並改善交通條件,建立全國性的統一市場。
2.征收外部關稅,保護民族工業。
3.成立銀行,穩定貨幣,提供商業貸款。
4.建立大衆教育體系,加快新技術的引進和發明。
這一套方案在西歐和北美(尤其是德國和美國)取得了成功,這些地區內的各個國家在19世紀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和英國一起成爲當今富國俱樂部的主要成員。
05 “大推進模式”與東亞的崛起
到了20世紀,曾經在西歐和北美取得巨大成功的理論在其他地區實行後,並沒有取得顯著效果。拉丁美洲各國、沙皇時代的俄國、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以及1949年之前的中國,都沒能再現李斯特“標准模式”的奇迹。
這些國家雖然開始了工業化,但經濟增長的速度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樣就不可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經過革命、戰爭與動亂之後,往往就會出現“大推進模式”。
“大推進模式”的特點是借助政府的力量,通過計劃手段和投資協調來取得快速發展,達到年均增長6%以上的水平,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比如蘇聯1929年開始大推進式工業化,將9%的年均增長速度保持了24年。
1927年,蘇聯絕大部分農業勞動依靠手工完成
1931年,蘇聯第聶伯河沿岸農場的機械化作業
其他崛起的東亞國家(或地區)都經曆了類似的過程,比如日本,“亞洲四小龍”還有以及中國。而且中國的經濟增長,還在以較高的速度持續著。
中國GDP增速(1990-2015)
06 結語
至今沒有工業化的國家依然滯留在傳統社會裏,經濟狀況自然跟工業化國家有巨大差異。
至于工業化道路上沒能實現以高速經濟增長趕超的國家,也與發達國家漸行漸遠了。
這就是當今世界貧富差距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