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進一步遏制糖尿病的發展,新加坡擬禁止糖分和飽和脂肪含量較高的飲料廣告宣傳,包括咖啡店現場泡制的飲料、鮮榨果汁以及奶茶等。 (視覺中國/圖)
一杯香甜的珍珠奶茶,或一杯沁涼的鮮榨果汁,可能是這個夏天最好的“解暑神器”,可是新加坡政府並不這麽認爲。
“含較高糖分和反式脂肪的預包裝飲料,必須貼上Nutri-Grade標簽,糖分和飽和脂肪含量最高的飲料不得做廣告宣傳,該禁令也同樣適用于現制飲料,如珍珠奶茶、鮮榨果汁等。”2022年8月11日,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在出席國際腹膜透析學會年會開幕典禮時說道。
Nutri-Grade標簽分A級到D級,A級的含糖量、飽和脂肪量最低,如飲用水和脫脂牛奶,D級則是含糖量、飽和脂肪含量最高的果汁、軟飲等。王乙康透露,預包裝飲料的相關限制措施從2022年12月30日起實行,現制飲料的相關限制措施擬于2023年年中公布、2023年年底前實施。
8月12日,該話題在新浪微博平台沖上熱搜,閱讀人數累計超4億。支持者稱,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過量攝糖的危害,禁止高糖飲料廣告有助于糖尿病等防治;反對者則表示,喝飲料的快樂不能被限制。
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的互聯網從業者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新加坡街頭開了很多奶茶店,國內常見的奶茶品牌也能看到,包括蜜雪冰城、喜茶等。精致的店面裝修加上時尚的包裝,吸引很多消費者購買並分享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
截至目前,中國飲料市場並無強制性減糖、減飽和脂肪以及相關禁止廣告宣傳法規,不過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等文件中,減糖、控制飽和脂肪攝入也是重要內容之一。
花式“減糖”
這不是新加坡第一次向糖“宣戰”。
早在2018年末,新加坡政府部門便對社會做了廣泛征詢,重點圍繞如何才能減少新加坡人從預包裝食品中攝入糖分,當時的四條設想是:強制性包裝正面營養標簽、廣告監管、制造商和進口商的消費稅以及直接禁止銷售部分高糖産品。
新加坡衛生部官網2019年10月一篇文章顯示,當時收到了來自公衆、衛生專業人員、學術界、高糖食品飲料廠商和廣告行業代表的四千多條回複。其中84%的人支持提供産品信息的強制性包裝正面標簽,71%的人支持廣告監管以減少廣告對消費選擇的影響。
“我們將從引入其中兩項措施開始,特別是包裝正面的營養標簽和廣告法規,同時我們繼續探索消費稅或禁令。”上述文章指出。
種種花式減糖手段背後,是新加坡對于居民糖分攝入過高、糖尿病高發、公共衛生負擔沉重的擔憂。
2018-2019年新加坡營養調查顯示,新加坡人平均每天消耗12茶匙糖,相當于世衛組織建議攝入量的2倍。而2021年11月新加坡衛生部公布的《新加坡2020年全國人口健康調查》顯示,年齡在18至74歲的新加坡居民中近十分之一 (9.5%)患有糖尿病。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隨時間推移,糖尿病可能損害患者的心髒、血管、眼睛、腎髒和神經,糖尿病是腎衰竭的主要導因之一,成人糖尿病患者面臨兩到三倍的心髒病發作和中風危險。
正因如此,新加坡財政部2018年的預算中專門有一小節提出“繼續與糖尿病作戰”,通過預防、檢查、管理、自理等多維度提倡低糖飲食、預防糖尿病,“營造一個有利于國人做出健康生活方式選擇的環境”。
此次抗糖話題再度出圈,源于現制飲料也將被納入廣告禁令的範疇。
不過,禁令能否對現制飲料産生效果,一位國內某知名茶飲品牌的公關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達了疑慮,“我覺得新加坡這個措施可能意義不大,因爲廣告宣傳的是品牌,而非品類,主要還是(消費)習慣的問題。”
王乙康在前述演講中指出,控糖措施實施幾年以來,初步數據顯示,新加坡預包裝飲料的含糖量中位值已從2017年的7.1%降至2021年的4.7%。在需求方面,含糖量較高的預包裝飲料(C級和D級)的銷量從2017年的63%下降到2021年的40%。
高糖飲料是糖尿病“罪魁禍首”嗎?
說起糖尿病,人們往往只看到疾病名字中的“糖”,就談“糖”色變。
實際上,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代謝方面的慢性病,特征是胰島素分泌存在缺陷和(或)其生物作用受損,引起體內血糖含量較高,從而損害人體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不是單一病因引起的疾病,而是由遺傳因素、環境因素、行爲因素等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中國疾控中心提醒,糖尿病高危因素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齡≥40歲,肥胖超重,缺乏運動的生活方式等。
“也就是說,飲料中添加糖含量非常高,但這不是直接導致糖尿病的原因。”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肥胖與代謝性疾病防控科李豔豔博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糖分過多攝入會導致肥胖,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中國是糖尿病大國,也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約有1.164億的患者群體,約占中國成年人口的12.8%。令人擔憂的是,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中國糖尿病防治負擔將變得更加沉重。
202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王衛慶團隊發布的一篇研究顯示,不健康生活方式導致的糖尿病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著增加,例如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飲酒、吸煙和不健康睡眠等。
“現在兒童青少年喝含糖飲料是非常多的,這可能影響他們一生的健康,所以只有從小預防和健康教育,才能減少他們中老年時期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李豔豔博士認爲,全人群都需要注意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019年以來,中國飲料市場興起一股低糖、零糖、代糖的潮流,既能看見伊利、健力寶、雀巢等預包裝飲料行業巨頭的身影,也吸引了CoCo都可、奈雪的茶等現制茶飲品牌的加入。
“這種控制糖分攝入的健康意識是很好的,但消費者容易被模糊的新概念或者廣告宣傳帶偏,還是要仔細看包裝上的營養標簽,判斷這杯飲料裏面到底含有多少糖,有節制地飲用。”李豔豔博士強調,非必需品的飲料,能少喝就少喝,能不喝就不喝。
2019年以來,中國飲料市場興起一股低糖、零糖、代糖的潮流。 (視覺中國/圖)
國內能否效仿新加坡?
世衛組織有一組令人心碎的數據:2019年,糖尿病直接造成150萬人死亡,並且48%的糖尿病死亡發生在70歲之前。9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屬于2型糖尿病,這種類型糖尿病主要是體重超重和缺乏身體活動的結果。
“無論在哪個國家或地區,高糖、高脂飲食都是不被倡導的,所以我挺認可新加坡能基于自身國情去做這些努力,加強國民身體健康。”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茶飲專業委員會聯席主席謝燦武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不過中國如果現階段想效仿新加坡的廣告禁令,難度恐怕不小。”
首先是如何界定高糖、高脂飲料,這個標准制定需要大量的調研和證據支撐。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反式脂肪酸每天攝入量不超過2g,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中,減糖是“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的重要一環。世衛組織推薦人均每日添加糖攝入低于總能量的10%,並鼓勵控制到5%以下或不超過25g。
原國家衛生部公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 28050-2011)》列出了一些定量標准,不過並不全面,僅對無糖、低糖,無或不含飽和脂肪、低飽和脂肪做了相應規定,缺乏對高糖、高脂的界定。
“這些都是在建議層面,尚未形成一個國標,也不是具有強制性的法規法條,沒有定量標准就很難執行。”謝燦武介紹,目前和茶飲行業最直接相關的行政管理部門是市場監督機構,主要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像新加坡的廣告禁令,可能需要科研機構做好基礎性研究,市場監督機構或者相關行政職能部門進行行業規範,行業組織協會加強行業自律,立法機構修訂廣告法等。”
近年來中國飲料行業比較重視含糖量的控制,盡力給消費者提供不同含糖量或不同糖分種類的選擇,但是脂肪含量較難計算且控制起來成本並不低。
目前,茶飲使用的脂肪來源主要有三大類,按采購價格從低到高排列爲:植脂末類、純牛奶類、淡奶類或植物奶類。脂肪亦可分爲不飽和脂肪和飽和脂肪,前者相對更加健康,價格也更高。謝燦武擔心,如果商家用更貴的原材料,那就避免不了加價,一部分囊中羞澀的消費者或許就消費不起了。
另一方面,控糖減脂一直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注的問題。2020年,全國人大代表王萌萌建議對100ml飲料中含糖大于5克的軟飲征收“糖稅”,全國政協委員程紅建議將血脂血糖檢測納入青少年體檢範圍;2022年,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大學教授陳保善建議細化“減糖”指導意見,針對不同的人群提出相應的糖攝入量建議標准,提倡科學合理用糖,防止合成甜味劑的濫用。
南方周末記者 黃思卓 南方周末實習生 趙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