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時五年規劃建設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于7月2日正式向公衆開放,爲香港回歸25周年錦上添花。作爲北京故宮博物院在內地以外的首個合作項目,五年來,博物館的籌建獲得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在“背靠祖國、根植香港、放眼世界”的宗旨下,具備豐富國際視野與文化多元性的管理團隊已做好准備,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積極開展文明互鑒與對話,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與國際接軌。
坐落維港之濱 現代都市與傳統文化的美妙對話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坐落在西九文化區西端的維港之濱,占地約1.3萬平方米。大樓狀如方鼎,以紫禁城顔色爲主色調,參照中軸線布局向高空發展。整棟建築三面環海,九大展廳層層遞進,三大中庭與戶外空間相連,讓觀衆在欣賞文物展品之余,還可飽覽西九文化區的天際線乃至大嶼山的亮麗景致。博物館也由此成爲香港現代都市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一次美妙對話。
國寶文物南行兩千公裏亮相香江 講述香港與故宮“淵源”
一路向南跨越超過2000公裏,北京故宮博物院合共914件藏品自5月份陸續抵港。這是北京故宮自1925年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藏品出境外借。其中,“國寶”級別的國家一級文物共166件;《雪江歸棹圖卷》、北宋定窯瓷孩兒枕等絕大部分珍貴藏品更是首次在香港公開亮相。
眼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一切准備就緒。副館長王伊悠是布展工作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日前,她帶領直新聞記者參觀了主要展館,並詳細介紹了代表性展品及香港與故宮之間的淵源。
“我們第三號展廳主題叫 ‘凝土爲器’,是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的一個展覽。這裏面一共有196件陶瓷器,其中有近50%都是國家一級文物。”王伊悠指著細膩靈動的孩兒枕向記者生動講述:“你看看孩兒枕這個頭發多麽精彩,(工匠)是用一個像梳子一樣的東西來刮的紋路,可是刮的時候他特別小心,所以這件作品是有神韻的,絕不呆板。”
談及香港與北京故宮的淵源,王伊悠介紹稱,上世紀50年代,大批海外國寶經香港”回流”祖國,唐代韓滉的著名畫作《五牛圖》就是其中重要一件。“當年中央政府成立了秘密收購小組,在香港愛國人士的大力援助下,成功將這幅傳世國寶帶回了故宮。今天,《五牛圖》才能有機會再度回到香港與觀衆見面。”
“希望香港用你們的方式去辦展覽”
這批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瑰寶如今各就其位、等待觀閱,于香江之畔開啓傳承之旅,門票銷售的火爆程度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主席陳智思的意料之中。“我們開售門票好幾天了,反響非常好。(前兩天)我們差不多賣出去近五萬張門票,我有信心,這個吸引力會持續下去。”
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2018年起出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他表示,作爲香港回歸25周年獻禮項目,這座世界級的中國文化藝術博物館如期開幕,令港人自豪也備受鼓舞。“之前去北京拜訪故宮博物院的時候,(前)院長單霁翔明確告訴我,希望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用你們自己的方式去辦展覽;讓更多的人,不單只是香港人,(而是)全世界的人,去欣賞認識故宮文化。我覺得這也是很大的動力。”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由香港賽馬會撥捐三十五億港元興建。對于“故宮來到香港”的意義,賽馬會行政總裁、德裔人士應家柏的看法與陳智思頗爲相似。“我認爲故宮是了解中國文化的關鍵之一。我想找到香港的本質,了解中國的曆史。故宮博物館是將中國文化和對中國文化曆史的理解帶到香港的“錨點”之一,我們將進一步作出更好的诠釋,”應家柏如是說。
“十四五”規劃擘畫“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藍圖
2017年6月29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香港特區政府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簽署《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也是在那年夏天,習近平提出,希望香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合作,發揮中西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有人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便是習近平主席送給香港的一份“曆史厚禮”。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自2015年底開始參與博物館的籌建工作。1981年冬天,還是香港中文大學曆史系本一年級學生的他,第一次到北京故宮參觀,就被深深震撼。從那以後,他也成爲故宮文物多次赴港展覽的關鍵參與和見證者——其中便包括2007年香港回歸10周年之際,由他帶頭提交方案、促成《清明上河圖》赴港展出,引起香港社會轟動一時。
2021年,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吳志華認爲,這既是香港的使命,也是香港的機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未來的行穩致遠,離不開三組關鍵詞:背靠祖國、根植香港、放眼世界。”
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作爲五千年中華文明成果的經典代表,故宮文物承載著厚重的曆史養分。面對新時代、新觀衆,如何利用好國家的支持,將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內涵呈現出香港特色的新表達、新思考,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團隊念茲在茲的命題。好在吳志華對“傳承交流”的使命很有信心,因爲博物館不單有獨具香港特色的策展理念和手法,更有一支專業可靠的團隊。
在約150人的團隊中,既有來自內地與香港本土的業界精英,也有精通並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專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擁有海外留學或從業經曆、見識與才華兼備的優秀年輕人。正是這些不同地域、專業、背景帶來的經驗和眼光,賦予了博物館團隊獨樹一幟的開闊視野。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展示故宮文化,講述中國故事,已成爲團隊的工作習慣與最大優勢之一。
來自新加坡的陳麗安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取得藝術史與考古學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清康雍乾時期宮廷與民間的藝術交流。她曾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和世界頂尖藝術拍賣行任職,負責策展研究及出版工作。如今已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的她,近年來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館中4號展廳的“龍顔鳳姿―清代帝後肖像”展覽上。
“我們團隊非常國際化,每個成員都有自己不同的職業背景,了解外國觀衆欣賞中國文化時的心理和思考,因此策展時便有豐富經驗和獨特視角,能把中國故事講好,這就是我們這個團隊的優勢。”陳麗安十分自豪也倍感幸運,“作爲藝術史領域的從業者,能與來自故宮的頂尖專家和珍貴文物打交道,是人生不可多得的機遇。”
“都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其實不是的”
古今荟萃,中外合璧,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是西九文化區的縮影。陳智思說,自己生長于港英殖民時代,成年以前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僅來源于書本,上下五千年的浩瀚文明只寄付于寥寥數語,他與這片土地上的許多同胞一樣,無法親身體會曆史的真實觸感。回歸25年來,官方與民間各層面的交流往來迅速擴大,封閉已久的“血脈”得以打通。特區政府對文化領域的重視與投入也在不斷增加。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所在的西九文化區占地40公頃,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文化建設項目,最早可追溯至1998年香港特區首任特首董建華提出的設想。經過二十多年的推動與建設,除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外,戲曲中心、藝術公園、自由空間、M+視覺文化博物館等相繼落成。兼任M+博物館董事局主席的陳智思表示,西九有潛質發展爲世界級的文化藝術區。
“以前很多人都說香港是個文化沙漠,因爲始終都是覺得文化這種事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掙錢。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全世界的人才去到一個地方,他不僅僅是去那裏賺錢這麽簡單。他通常是整個家庭遷移過去,要看看你讀書的設施好不好,城市安不安全,文化水平如何。”陳智思由衷表示,希望香港能真正把文化藝術打造至跟金融一樣的檔次,這樣才能將這座城市的競爭性維持好。
中華文明的滋養與底蘊賦予香港前進動力
“我是學曆史專業出身的,我們看待曆史不應該停留在過去,還要發展、往前走。我覺得這個意義更大。”在館長吳志華眼中,每一件曆史文物都是對中華文脈的真實記錄與集中體現,也都蘊藏著澎湃的生命力。眼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團隊正在做的,恰是挖掘與呈現這股生命力,讓它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爲之心馳神往,矢志不渝。
而香港這座城市的蓬勃發展,本身也離不開“尋根溯源”、“吐故納新”。正是經曆了無數次對中華曆史傳統的“傳承”與“開拓”,香港得以汲取銳意進取的源動力與精神密碼。香港回歸祖國25年來,在促進文化認同與人心“回歸”方面,中華民族血脈裏的共同基因始終是不滅的凝聚力。也正是五千年文明賦予的滋養與底蘊,讓這顆東方明珠擁有逸興遄飛的雍容氣度,以更自信的姿態屹立在時代潮頭,吸引四面八方的有志者來到這裏,在碰撞交融之際,把香港打造得熠熠生輝。未來香港將如何求變求新,在充分運用中西並蓄優勢、對外展現中國真實面貌的同時,帶動全港社會人心回歸、激發萬衆繼續前進的信心,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直新聞 | 作者 狄競
流程編輯:TF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