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閱讀過著名軍旅作家王樹增所著的《1911》,這是一部以辛亥革命爲背景的長篇近代曆史紀實文學,當然主人甕是孫中山。以前只知道他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對他的曆史也只是支離破碎的知道一些。通過閱讀書籍和前些年去台灣考察時的實地了解,他在我腦海裏的形象也逐步清晰起來。以前也聽說過或者讀到過南洋是孫中山組織領導早期辛亥革命的重要基地,2011年去新加坡學習,當地接待方詢問知道不知道“晚睛園”以及新加坡對中國辛亥革命的貢獻、孫中山的紅顔知己等等,我真的是不甚了了。
爲了彌補上這一課,帶著種種疑問,我特意安排時間來到了新加坡著名的曆史古迹“晚晴園”參觀。通過參觀我知道,20世紀初,孫中山在海外策劃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運動,有兩個策源地,一個在日本東京,一個在新加坡,香港則作爲兩個策源地的中繼站。當年,孫中山在新加坡活動的總部便設在“晚晴園。”
“晚晴園”位于新加坡馬裏士他路(Balestier Road)旁的大人路(Tai Gin Road)12號。遠遠就可見到矮牆上刻著的三個鎏金大字:“晚晴園”,在這座花園別墅裏,開設了“孫中山南洋紀念館”。一進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如茵的草坪,蔥茏的樹木,圍著一座寬敞、明麗的二層樓。園子東側隔一條小路是一塊占地面積不大的“中山公園”,南面矗立著一塊赤褐色的高大石碑,镌刻著鎏金大字,中文豎寫,英文橫寫,爲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手書:“孫中山,一個改變中國命運的人。”別墅草坪的中央,在一米多高的方形石頭基座上,安坐著孫中山的銅像,神態沉靜、剛毅,似乎正在思索和謀劃著民雄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花園的左側院牆上橫列著長長的黃銅浮雕,刻畫了20世紀初的新加坡景象,是孫中山當年所看到的:狹窄的街道,一些平房和店鋪,幾座二三層小樓,來往行人和車馬,挑擔的小販,港灣,帆船等,它在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過去,應該珍惜今天的舒適生活來之不易。
“晚晴園”建于1880年,原稱“明珍廬”,是廣東籍梅姓商人爲其妻建造的,因其妻芳名“明珍”而得名。1905年,廣東籍富商張永福買下此樓作爲其母親陳寶娘頤養天年的住宅,並取唐朝詩人李商隱詩句“夕陽憐芳草,人情愛晚晴”而命名爲“晚晴園”。張永福熱心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上,1906年征得母親同意,于當年4月提供給孫中山作爲他在新加坡居住和革命活動的場所,這棟樓就成了辛亥革命前南洋的重要中心基地之一。孫中山先生爲推翻清朝的腐敗統治,在本世紀初先後抵達新加坡8次,有3次被張永福安排住在“晚晴園”,而這3次都是由他的“革命伴侶”陳粹芬陪伴左右。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于1906年4月6日便成立在這裏,由胡漢民起草的同盟會章程也在這裏制定,孫中山在晚晴園策劃了幾次起義及反清革命活動。1907年5月起,革命黨人在廣東、廣西、雲南三省發動了5次武裝起義,潮州的黃岡起義、惠州的七女湖之役,都由新加坡華僑肩負重任。接著的欽廉之役、鎮南關之役、河口之役、黃花崗之役等,都是在“晚晴園”策劃發動的,南洋華僑不僅出錢出力,還親身參與曆次戰鬥,犧牲生命,可以說是全方位地參與國內的革命鬥爭。爲紀念它對辛亥革命的貢獻,後人遂把這裏建爲紀念館。
進入室內,我參觀了設在一樓、二樓的“曆史走廊”、“時代走廊”、“奮鬥室”、“新加坡室”、“南洋室”、“集思廳”和“遺珍室”等7個展室,觀看了很多照片、繪畫、圖表、文物、塑像,聽了幾段錄音,看了錄像片和電影片,包括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甲午海戰、戊戌政變、義和團和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燒殺劫掠的照片和繪畫。腐朽沒落的清朝和帝國主義簽訂的各項不平等條約(複印件),陳列在“曆史走廊”的玻璃櫃裏。在這裏還可以看到孫中山的父親、貧苦農民孫達成和母親楊太夫人的照片,黃興、宋教仁、陳天華、徐錫麟、秋瑾、章太炎、陶成章、蔡元培、廖仲凱、何香凝、陳少白、陸皓東、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等不同政見的人物的照片;孫中山在廣州、澳門行醫使用的聽診器、血壓計、小刀、鑷子、毛筆、硯台、圖章的複制品等,都十分珍貴。這個紀念館雖然名爲“南洋”,實際上全面、系統的反映了孫中山的曲折跌宕波瀾起伏的一生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重大曆史事件和社會狀況。在一樓的“曆史走廊”,一張大幅照片引人注目,標題是“新世紀第一個勞動節一一2001年5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豎立著孫中山的巨幅畫像,人群如潮,紅旗招展,這是自從1949年10月1日以來,人們都很熟悉的場面,它公認和確立了孫中山在中國曆史上的豐功偉績和崇高地位。我也感受到新加坡對偉人孫中山的尊重、對中國近代史的理解。
參觀後步出紀念館,滿目青翠,驕陽似火,此時小小的“晚晴園”正靜靜地隱藏在午後赤道陽光的樹影中。走在庭院的甬路上,踏著革命先驅者的足印,我仿佛倘佯在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中,思緒萬千。因爲我知道了,正是從這裏發出的一縷燦爛的陽光,照亮了封建專制黑暗統治下的中國,也開創了中國近代曆史上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