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傑說,時至今日,很多人仍以“銀色海嘯”的角度看待老齡化,認爲這會給社會帶來沉重負擔,這種狹隘的心態必須改變。
新加坡人的預期健康壽命在全球名列前茅,從1990年的66.6歲增至2019年的73.9歲。王瑞傑強調,爲了延長人們的健康壽命,我們須不斷地努力。“我國可以也必須做得更多,來緩解年長者晚年的壓力。”
隨著人類預期壽命持續延長,活到100歲可能將成爲常態。我國計劃打造“無齡城市”,采取以人爲本的全面策略來提升年長者的健康,在2050年實現健康長壽的願景。
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說,即使是體弱的年長者也應有信心繼續外出,積極活躍地生活。
爲減緩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影響,美國國家醫學院委任不同領域的國際專家組成委員會,制定健康長壽全球路線圖,旨在推動全球公共衛生體系和全社會在2050年實現健康長壽的願景。
延伸閱讀“健康長壽全球路線圖”報告: 我國須善用“長壽紅利”實現願景平均壽命雖較男性長五六年 亞太區女性晚年缺收入保障
王瑞傑星期四(8月25日)在美國國家醫學院的“健康長壽全球路線圖”亞洲推介峰會上致辭時,提到如何把握機遇讓年長者充分發揮潛能,繼續爲社區做出貢獻。
孤獨感危害生理健康 如同每天抽15根香煙
委員會的研究發現,出生在發達國家的孩童超過一半會活到100歲,但這也將對社會造成深遠影響。如何分階段爲百歲人生進行規劃,以及可持續地應對醫療保健和退休需求,將是一大挑戰。
副總理王瑞傑指出,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變化,社會應把握機遇讓年長者充分發揮潛能,繼續爲社區做出貢獻,即使體弱也應有信心繼續外出活躍生活。職場更應改變歧視年長員工的狹隘心態。
黃聿立指出,家庭規模縮小導致年長者的孤獨感日益加劇,而孤獨對生理健康的危害相當于每天抽15根香煙。
“這會形成一種自我應驗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年長者也會覺得受年齡限制而不能做某些事情。”
不過,科學和科技有望改善年長者的生活質量。王瑞傑舉例說,自動化和數碼科技的進步將爲年長員工打造更包容的工作環境,而體弱的年長者也能依靠機器人等輔助科技原地養老。
值得關注的是,由于年長人口增加,以及家庭結構和生活安排出現變化,本地獨居年長者過去10年倍增,從2012年的3萬多人,攀升至去年的6萬多人。
擔任委員會聯合主席的國大高級副校長(衛生創新與轉化)黃聿立教授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說,年齡歧視的問題在新加坡日趨嚴重,尤其是在冠病疫情期間,年輕一代可能把各種防疫限制歸咎于年長者。
峰會由衛生部、新加坡國立大學、國大醫學組織和曹氏基金會聯辦。
王瑞傑也提醒,年長者的孤獨感可能對預期壽命和健康造成顯著影響,而且這個問題不僅限于獨居年長者。他引述杜克—國大醫學院與日本大學去年的一項聯合研究說,新加坡和日本的孤獨年長者比同齡人少活三年。
針對雇主歧視年長員工的情況,王瑞傑強調,雖然立法有助解決問題,但更根本的解決方法是讓雇主意識到,爲年長員工提供機會並不是在“行善”,而是對企業有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