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親戚檔案
🗓 2019年11月2日
📍 上海長甯區虹橋街道古北社區工作者 盛弘
我們始終致力于構建一個有溫度的國際社區,把地域、文化、生活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的中外居民“融”在一起。居民們都說,以前很幸福,現在更幸福。
——盛弘
走在上海古北榮華居民區,隨處可見日本人、韓國人、新加坡人、印度人、土耳其人、英國人……這是全國首家涉外居民區,覆蓋42個居民小區、6幢主要商務樓宇、千余家單位,共有3.3萬名中外居民,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境外居民占一半以上,有著“小小聯合國”之稱。
2019年的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來到長甯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了解社區治理與服務情況。榮華居民區黨總支第一書記盛弘參加了接待工作,她說:“總書記和藹可親,很接地氣,囑咐我們一定要把老百姓大大小小的事情辦好,要把他們的操心事、煩心事一件一件地加以解決。”
搭建中外居民議事平台
9月的一天,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來到市民中心,一進門就看到了一張習近平總書記來這裏視察的照片。盛弘說:“總書記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和期望到今天一直鼓舞並激勵著我們。”
2014年,榮華居委會搭建了古北市民議事廳,這是由中外居民組成的協商議事平台,這個自治載體,居委會適度“讓位”,社區相關利益方自行“補位”,中外居民可以自主議事,議事員都在社區裏有著自己熟悉的“圈子”,頗具民意代表性。
菲律賓籍華人王煊熔說:“我在這個小區生活9年了,這幾年我參與了小區的市民議事廳,我們會提出一些問題,比如,幹、濕垃圾應該在家裏分類好再扔到小區定時投放點,但我們樓裏沒有這方面的提示,所以我就提議每個樓道的垃圾桶旁邊都設置分類提示,條件允許的話,放置幹、濕分離兩個垃圾桶,並由物業提供如何處理電器、家具等大垃圾的信息。”
議事廳的運作可以概括爲“自主提事、按需議事、約請參事、民主評事、跟蹤監事”,轄區居民自主“點單”,議事廳集中“審單”,黨組織把關“批單”,有關部門最終“買單”。正是得益于這種民主、高效的運作模式,王煊熔的提議很快得到了落實。
“社區無大事,涉外無小事”。在傳統的社區治理模式下,注重隱私的洋居民“門難進”,他們也很難真正爲切身利益及社區發展表達意見,而語言文化背景不同的鄰裏之間的糾紛更是難以協調。盛弘說,議事廳雖小,但正是有了這樣創新的、適合涉外小區的意見表達渠道完善了社區自治體系,激發了中外居民們共建家園的積極性。
古北市民議事廳搭建後,荷蘭居民珍妮弗提議,開設居民私藏展,並帶頭進行首場展出,西班牙籍議事員瑞卡多也毛遂自薦,想開亞洲地圖展。原來,瑞卡多當年就是無意中翻到了中國地圖,于是說走就走來中國紮了根。十幾年來,他搜集了不少古老的亞洲地圖,希望能爲西方人看亞洲提供一個獨特視角。
居民的事,就是“大事”,居民區幹事便開始爲瑞卡多圓夢,提供場地、幫忙裱框,爲展覽做雙語翻譯……開幕式上,盛弘還送來了鮮花、水果,西班牙駐滬領事和中外朋友們到場助陣,讓瑞卡多倍兒有面子。
從最初的“門難進”,到如今的“五湖四海一家親”,盛弘與基層的工作人員摸索出了一套適合國際社區的工作方法,有完備的工作法,有規範的議事廳,還有熱心基層工作的居民區幹部及志願者隊伍,俨然已經形成了“榮華模式”。
共建融情國際社區
“要讓更多的中外居民家庭參與到古北社區的建設。”這是盛弘和她的夥伴們多年來的目標。
土耳其的諾揚·羅拿一家獲得了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稱號。諾揚·羅拿是個金融家,講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他說他早已把自己當成了古北人,他是第一位在中國獲得碩士學位的土耳其人,2012年他還獲得了上海市榮譽市民稱號。
1996年,諾揚搬到了古北社區。諾揚說:“社區的外國人很多,但大部分對居委會的了解幾乎爲零。”在參與了居委會組織的大量社會活動後,諾揚認爲居委會的一些工作非常有意義,他不遺余力地向“老外們”推介居委會,介紹古北社區,並身體力行,積極投身社區建設。
諾揚還主動加入長甯區文明巡訪團,成爲滬上第一位洋“啄木鳥”。工作日他是土耳其擔保銀行駐上海辦事處首席代表,出入陸家嘴“高大上”的場所;休息日,他就穿上小馬甲、戴上紅袖章和大爺阿姨一起鏟小廣告,了解社區的環境衛生、拆違建綠等。
談及古北社區,“文明”是諾揚口中的高頻詞。在他看來,古北的國際化程度已經有了一定規模,文明程度整體較高,發展特色鮮明突出。
2020年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因爲古北社區的特殊性,中外居民的疫情防控形勢很嚴峻。
盛弘和居委會幹部一直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居民的事辦好的囑托,在疫情防控上實施“老外+老外”柔性化關心服務。
盛弘記得防境外輸入時,一位韓國籍居民從韓返滬後,按規定實行居家隔離,有一次測量體溫超過了37.3℃,如果兩次體溫超過了37.3℃,就會采取一定措施,但其不願再測溫,場面一度陷入僵局。這時,盛弘想到了在韓國居民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文先生,最後,由文先生和那位韓國籍居民溝通後得知,因爲吃了火鍋,房間裏開著地暖,導致隔離人員的第一次測溫結果偏高,等屋內通風後,體溫便恢複了正常。
盛弘(右)向外籍志願者介紹防疫措施。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一直激勵著我們,我們始終致力于構建一個有溫度的國際社區,把地域、文化、生活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的中外居民‘融’在一起。”盛弘說,很多外籍居民由于工作來到上海,他們對中國文化都很感興趣,但缺乏了解、學習、體驗的平台。目前,我們在古北市民中心、黃金城道等公共空間,開設了“華夏雲”中國傳統文化體驗課堂,非遺傳承、指尖上的國粹、國學經典等12類課程,廣受居民歡迎,年均服務超過1萬人次,不僅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還增進了文化融合。
服務升級多維促進中外融合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到訪之後,市民中心的服務又做了3.0版升級,盛弘說,我們更多的是讓數據多跑路,而不是讓居民多跑腿。
在境外人員服務站、虹橋海外人才荟、移民融入服務站點、蒲公英雙語稅收服務站基礎上,2020年10月新建成“一網通辦”古北市民中心服務站,實現“五站合一”服務平台。在這裏可以辦臨時居住證,還可以辦稅務服務,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證也可以直接辦理。
首創“單一窗口”社區落地,符合A類工作許可申請條件的外國人,在市民中心可實現“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申請一窗受理、一周時間、一並發證,提升辦事便利度,真正實現“減跑動”“減時間”“減材料”。
居住在附近的莎拉·賓漢表示,能在家門口有這樣便利的服務,實在是太方便了,她要告訴身邊所有的朋友,讓他們來這裏辦理和咨詢外國人相關的業務。
這裏還首創了“政社聯動”服務模式,讓中外融合的方式更多維。站點依托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攜手外籍人士中心(TEC)爲海內外人才構建“1+1+X”人才融情服務聯盟,成爲首家由社會組織共同參與運行和服務的人才服務站點。
盛弘還透露,今年街道建設了一個上海首家AI社區食堂,裏面所有的餐品都是由機器人來生産的,品種豐富又快速美味,受到居民的好評。
“我是古北人!”“以前很幸福,現在更幸福。”不僅中國居民,洋居民們也這樣說,他們爲自己是“古北人”自豪著,幸福著。
記者手記
情感交融的大家庭
古北社區作爲一個國際社區在上海赫赫有名,生活在古北社區的居民太幸福了。爲吸引居民走出家門,古北社區推出各類促進中外文化融合的項目,引導居民參與社區的活動和工作。社區居民可以在古北市民中心學習昆曲、國學等中國傳統文化,還可以在“市民議事廳”中討論社區事務。
爲方便外籍人士辦理政務,古北市民中心還開設了“外國人工作-居留”服務專窗,爲境外人員提供臨時住宿登記、出入境政策咨詢、社區事務受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等30類業務受理和咨詢服務。
經過社區工作者的努力,古北社區實現了文化融合、服務融合,最終讓這個“小小聯合國”成爲一個情感交融的大家庭。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作者/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丁秀偉
編輯/陳曉冰
審核/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