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建設不僅是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必然選擇,更是高等教育服務于經濟新常態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雙一流”建設既要紮根中國大地,又要借鑒國際經驗。近年來,亞洲多所大學在各個世界大學排行榜中迅速崛起,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學之列,這說明一流大學作爲戰略抉擇,是可以成功建設的。
一、研究對象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發布的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上海交通大學發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誇誇雷利·西蒙茲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 QS)發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以及《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U. S. NEWS & World Report)發布的“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U. S. NEWS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是世界四大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性大學排名。其中,THE世界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既包含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整體研發實力,又包含了學校在研究領域的影響力和國際化程度,還考察了學校的研究與工商業界的聯系,較爲全面地評價了世界一流大學的各個方面。因此,文章以THE世界大學排名作爲篩選亞洲世界一流大學的依據。
從2013年開始,THE連續發布“世界大學排行榜”及“亞洲大學世界排行榜”。2015—2017年,東京大學(以下簡稱“東大”)、新加坡國立大學(以下簡稱“國大”)、香港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香港科大”)在排行榜上都位居前列。它們之中有的辦學曆史悠久(東京大學),有的建校時間很短(香港科技大學);有的學科“大而全”,有的學科“少而精”。它們分布于亞洲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是後發型亞洲世界一流大學的典範。
二、亞洲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特點
(一)設置認定:政府直接設置並重點撥款
與歐美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更多依靠學校自身努力不同,亞洲國家(地區)的政府對整個教育擁有很大權力,亞洲世界一流大學設置更多是政府計劃的結果,是政府意志在教育領域的體現,政府在大學建設過程中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東大是日本最早出現的歐美型大學,作爲日本第一所國立大學,東大的辦學經費主要由政府資助,並且在過去的100多年裏,東大的發展始終離不開日本政府的財政支持。
國大是新加坡政府設置的第一所國立大學。1980年,新加坡政府頒布《新加坡國立大學法令》,將新加坡大學和新加坡南洋大學合並爲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當時的教育部部長爲國大的首任校長,總統是國大的名譽校長。作爲新加坡教育部直屬的公立大學,政府是其辦學經費的主要來源。
香港科大是香港政府爲應對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而創建的大學。爲了維持香港經濟的發展,保持其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香港政府決心建立一所“與世界同類級院校一爭雌雄的專攻高科技和現代企業管理的研究型大學”。1991年,香港科大應運而生。香港政府對香港科大投入了巨額經費,其建校初期所需要的35億港幣基建經費中除了香港賽馬會捐贈的19.26億港幣外,其余全由香港政府承擔。
(二)辦學理念:服務于國家和地區發展需要
大學的辦學理念是指導辦學實踐的基本原則和價值取向,它指導著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亞洲世界一流大學的大學理念均表現出爲國家和地區發展服務的特點。
明治維新時期,創辦東大的初衷是爲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並實現國家的強盛。當時東大的辦學理念包含兩項基本內容:第一,大學以傳授知識與研究學問爲基本職能;第二,大學所傳授與研究的知識、學問必須以適應國家基本需要爲根本目的。
作爲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新加坡積爲了更好地迎接全球化的新挑戰和新機遇,滿足國家發展需要,2002年國大當時的校長施春風將“發展知識、鼓勵創新,教育學生、培育英才,服務國家、回報社會”作爲國大的辦學理念,致力于實現其“跻身全球知識企業之列,使教育、研究、創業協同發展”的願景。
香港科大建校之初就以發展成爲一所致力于爲香港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國際化優秀學府作爲自己的願景,這一願景要求香港科大既要走在國際前列,又要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還要與香港政府和工商界通力合作,把香港發展成爲以知識爲本的社會。
從三所大學的辦學理念可以看出,創建者對自身願景和曆史使命有著准確而清晰的認識,能夠考慮到學校在不同階段的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地選擇符合自身的發展道路,並將學校的發展與地區的進步、國家的發展相結合。
(三)人才建設:引進與培養相結合
作爲典型後發型世界一流大學,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走追趕式發展的道路,實施“國際化”人才戰略,采用“請進來和送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彙聚一流人才從事教學和研究,是亞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又一特點。
東大成立後,爲使東大成爲“代表日本高等教育的高等學府”,日本政府采用高薪聘請外國專家的政策,拿出東大教育經費的1/3向全世界聘請一流的學者赴日任教。在東大成立後的20年間,學校彙聚了國內外優秀的教學和研究人員。
建校之初,國大一方面在全球招聘優秀學者和教授,同時還積極培養具有高級學位的年輕教師,爲他們提供進修、提升機會。當前,國大通過設立“教授基金”向全球招攬最傑出的專家學者,壯大其教學與科研團隊。
香港科大作爲香港政府設置的第三所大學,建校之初,在創校校長吳家玮的帶領下組建了一支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從校長到教師,每一個人都有博士學位。創辦初期的545名教員幾乎都是留學生,他們共同致力于高等教育和研究工作。
三所大學的師資隊伍建設表明,一所大學能否取得成功、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學之列,關鍵在于它是否擁有一支國際化的高水平師資隊伍。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不僅可以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而且可以提升學校科研能力,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社會聲譽和服務能力等。
(四)學科發展:實施“重點研究領域”的發展戰略
一流學科建設是造就世界一流大學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在世界各個大學排行榜中排名上升較快的大學都是在一兩個學科領域首先取得突破的。
基礎科學研究是東大科學研究發展的重點,研究者們把研究的重點定位在對未來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領域。東大目前擁有多項世界先端科學研究,如能源開發研究、地震火山研究、海洋研究、癌症研究等。
國大目前設有4個研究生院、3所卓越研究中心及26所大學研究機構與中心。此外,國大還與16所國家級研究機構緊密聯系,其在工程、生物醫學、生命科學及自然科學等領域的研究實力備受公認。
香港科大特別注重科學技術、工程管理和商業課程建設及研究生的培養,在此基礎上確立了五個重點研究領域:納米科技,生物科學及生物技術,電子學、無線通信及資訊科技,能源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工商管理教育及研究。
這三所大學的學科建設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因此,學科的設置不在于齊全,能夠結合本校實際、有針對性地確定重點研究領域、建設一流學科才是不斷提升大學學科綜合競爭力的關鍵。
三、啓示
東大、國大以及香港科大作爲亞洲高等教育領域的一流高校,有著一些共同特征。分析它們的成功經驗,對于順利推進和深入實施我國內地“雙一流”建設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發揮我國制度優勢,集中力量進行“雙一流”建設
政府要承擔起“雙一流”建設的總體規劃、路徑設計、資金和制度保障的責任,利用我國的制度優勢,集中力量推進高校的“雙一流”建設,發揮我國的制度特色,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最終實現彎道超車。
(二)明確大學辦學定位,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大學的辦學理念是大學精神、大學理想和大學文化的具體體現,是指導辦學實踐的基本原則和價值取向,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發展的興衰與成敗。
(三)加強環境營造和平台搭建工作,提升師資國際化水平
自由的學術環境、多元的科研平台是吸引衆多國內外一流學者的主要原因。東大、國大和香港科大的成功建設都離不開國際化、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不管是憑借高薪待遇引進世界人才,還是爲本校教師提供國際深造的機會,吸引人才的關鍵都是自由的學術環境、多元的科研平台。
(四)一流學科選擇與布局是一流大學建設的重中之重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與一流學科建設密不可分,我國大學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長期忽視學科建設,並未把有限的經費用于學科建設,也缺乏審時度勢、果斷取舍的魄力,而貪圖學科的“大而全”。
綜上所述,對于我國內地高校“雙一流”建設來說,作爲後發型亞洲國家和地區,政府對大學提供的政策與資金支持是亞洲世界一流大學形成的前提。對于我國內地高校來說,亞洲世界一流大學成功之中蘊藏的建設特點是值得借鑒的,雖然模仿總是存在“最後最小的差距”,但模仿可以使大學在最短時間內迅速發展。當然,要實現超越,我們還需在模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突破局限。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高校教育管理》2018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網 劉思彤/摘)
來源:《高校教育管理》2018年第6期 作者:王寶玺 于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