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未來中國向世界出口的最有影響力的産品不是衣服、鞋子、彩電、汽車等有形物,而是中國文化及國學。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正式設立。到如今,中國已在14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11所孔子學院和107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有近5萬中外專兼職教師爲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理解做著積極的貢獻。陳佩英就是孔子學院這廣闊大海中的一員。
一脈相承做交流使者
2017年4月27~29日,第十二屆潮學國際研討會在印尼孔子學院召開。近100名來自印度尼西亞、中國內地、香港、台灣、新加坡、加拿大、比利時等國家和地區的潮學專家學者、國際潮團總會、印尼潮州總會、印尼西加潮州同鄉會、印尼西加孔教華社總會等華人華僑機構的商賈賢達齊聚印尼丹戎布拉國立大學孔子學院。
對于這樣一次國際性的盛會能花落孔子學院,陳佩英說:“潮陽《陳氏有慶堂族譜》明確指出,’陳姓宗族文化,以孝、悌、忠、信、仁、義、禮、智、和善、慎睦、忍讓、儉樸爲中心’。潮安沈氏家訓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縱觀潮汕家訓,其內容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尊重兄長、崇尚仁義、重禮節、倡謙遜、講求誠信、知廉懂恥。這與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是一脈相承的。”
對于成立不到6年的孔子學院能夠承辦這樣的盛會,陳佩英既感到榮幸又有幾分忐忑。畢竟孔子學院沒有過承辦國際性盛會的經驗,這對于孔子學院與陳佩英來說,都是一場嚴格的考驗。
爲了能讓這場國際性的盛會圓滿舉辦,陳佩英考量每一個細節,籌備工作中的每一個具體事項。爲了不辜負國際潮團總會對孔子學院的信任,她夜以繼日地查資料、寫方案,與國際潮團總會積極溝通,當第十二屆潮學國際研討會落下帷幕時,陳佩英那一顆不安的心才緩緩落下來。
潮汕人就像一粒蒲公英的種子,無論被風吹到哪裏都能生根發芽,同時將潮汕人的精神與文化帶到他們所到的每一個地方,還會在潛移默化中融入當地的文化。在多元種族交融下,身在印尼的華人,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馬來西亞文化和印尼文化相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
作爲一名文化交流的使者,陳佩英說:“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與印尼政府提出的將印尼打造成‘海上高速公路’的戰略相吻合,在中印合作關系越來越密切,交往越來越頻繁的情景下,印尼的漢語教學爲兩國培養了更多的漢語人才,爲中印文化的交流增進了理解和尊重,從而架起了兩國溝通的橋梁。”
鴻鹄之志展大顯宏圖
陳佩英出生在印度尼西亞,卻對漢語的方塊字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小,她一聽到別人說漢語,便站在旁邊靜靜地聽,她覺得漢語就像一首輕靈飄逸的詩,充滿了神秘感。可惜當時,印尼政府禁止華文教育,陳佩英只能望洋興歎。
直到1998年印尼政府全面解禁,陳佩英才開始接觸漢語。
功夫不負苦心人,2005年,陳佩英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到中國攻讀碩士。十多年後,再談起當時帶著夢想飛往北京時,陳佩英說:“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天是8月28日,當我踏入向往已久的北京語言大學的校園時,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
夢想實現後,是又一個夢想的啓航,陳佩英雖然出生在印尼,骨子裏卻有著潮汕人那種頑強拼搏的精神,她不知滿足,更不懂停留,她的字典裏只有“努力”兩個字。
畢業後,陳佩英沒有留在中國,不是沒有機會,而是另一個夢想已在心中生根發芽,那就是回到印尼推廣漢語教學。
潮汕人是漢民族中具有獨特的文化面貌的一個支系,他們將中國人堅韌的優良品質發揚到極致,既可以在夾縫中求得生存,又能在湍流中乘風破浪。對于在印尼長大的陳佩英來說,家鄉是刻在靈魂深處的烙印,無論身處何地,她都不會忘記家鄉的優良傳統。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的這首詩道盡了一個異鄉人的思鄉之情。僑居在外的中國人時刻牽挂著祖國,祖國的強大將是他們堅強的後盾。近些年來,祖國的發展日新月異,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突顯,人們學習漢語與中國文化的願望日益強烈。
隨著2004年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落成,孔子學院雨後春筍般的在各國建立起來。
孔子學院的辦學宗旨是爲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理解,爲各國漢語學習者提供方便、優良的學習條件,這與陳佩英的理念不謀而合。當陳佩英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她十分興奮,期盼著孔子學院能夠早日來到印尼。
2009年,陳佩英再一次踏上中國的國土,這一次她是來攻讀博士學位的。這一年,她獲得了中國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獎學金返回北京語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
從接觸漢語到攻讀博士學位,那個在印尼推廣漢語教學的夢一直在陳佩英心中發酵。
2011年11月26日,廣西民族大學與丹戎布拉國立大學合辦的孔子學院在丹戎布拉國立大學大禮堂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標志著孔子學院的正式成立。當她得知這個消息時,夜不成寐,當即撥通了國際長途告訴母親,畢業後,她要到孔子學院工作。
然後,她利用一切資源千方百計地找到院領導的聯系方式,在國際長途中訴說了自己想到孔子學院工作的願望。
許多留學生覺得當前的中國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學業完成後,都願意留在中國,不僅可以拿到高薪,還能得到更快地提升。陳佩英一畢業便踏上了飛往印尼的飛機,她迫不及待地要去看一看那個夢想中的地方。經過一番嚴格的考察與激烈的競爭,陳佩英最終得到了孔子學院院長的職位。人生就像打王者榮耀,永遠不知道下一步等待你的是驚喜還是悲劇,命運給了陳佩英一個驚喜,爲了這個驚喜,陳佩英付出了十多年的努力。
朋友們都說陳佩英是幸運的,一路走來都是順風順水,卻忽視了陳佩英一路走來流下的汗水與付出的辛勞。
談到孔子學院的辦學理念時,陳佩英說:“400多年前,意大利傳教士把《論語》一書譯成拉丁文帶到歐洲,從此孔子的學說開始在西方傳播。而今,孔子學說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國孔子學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內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思想的現實實踐。”
剛柔並濟顯巾帼本色
有人說,女強人是以犧牲家庭和孩子爲代價的。很多女強人都難以平衡家庭與工作的關系,使得家庭處于岌岌可危的邊緣。
既能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又能家庭和睦確實是一種願望,不過這種願望對于陳佩英來說實現起來並不難。
在工作中,陳佩英以女性特有的剛柔並濟,常常輕松地將百煉鋼化爲繞指柔。她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或者活動,陳佩英從來都不唯唯諾諾、優柔寡斷,而是果斷幹脆地做出決策。在原則性的問題上,她也敢于堅持。
雖然沒有系統地學習過行政管理,陳佩英卻在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獨有的管理方法。對于表現優秀的員工,她會給予肯定和支持;對于員工做的不足的地方,她也會給予一些指點和激勵,鼓勵他們做得更好。生活中,陳佩英更像是一個鄰家大姐姐,與員工們經常拉家常、聊心事。時間長了,誰遇到了困難,誰有了什麽心事,第一時間想到的人便是陳佩英,陳佩英從來不覺得麻煩,而是積極地伸出援手,幫助員工們排擾解難。
漸漸地,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她爲“知心姐姐”。正是她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贏得了員工們的尊重與愛護。
在工作中,她是一位人人可敬的女強人,在家庭裏,她又是一位賢淑的妻子和能幹的母親。
婚後,陳佩英常常忙于工作,卻從來不以工作爲借口而忽視家人。無論工作多麽忙,無論下班有多晚,她總是會和先生共同承擔家中的一切事務。遇到大事情,二人還會開個小型家庭會議來共同商討。
陳佩英說自己是個比較傳統的女性,所以做家務、做飯對她來說駕輕就熟。每逢家人過生日,或者節假日的時候,她都會親自下廚爲他們做喜歡吃的飯菜。陳佩英還利用業余時間學會烘焙,可以輕松地做出供幾個朋友共享的下午茶。
潮汕人有著愛老敬老尊老的優良傳統,每逢周末,陳佩英就和先生帶著孩子一起去看望雙方的老人,有時還會一起出去旅遊,共享天倫之樂。
有著中國文化情結的陳佩英,孩子的啓蒙教育都是從中國的《三字經》開始的。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說的正是陳佩英這種默默奉獻的使者。作爲一名中印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陳佩英的理想已實現,但是對于將擁有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印尼傳播下去,讓中印民族建立起更加廣泛和深入的人文交流,陳佩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轉自《世界潮商》第4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