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部下來會舉辦更多場對話會,以及走進校園和社區舉辦路演。當局也會在10月8日至11月27日間進行線上調查,邀請公衆提交意見。
陳穎希望新房子能靠近父母。雖然她和家人考慮過多代同購優先計劃,但因父母只能選擇二房式或三房式單位,難以容納仍與他們同住的其他孩子,最後只能作罷。“相信不少年輕夫妻跟我們一樣想要住靠近家人,平時能相互依賴支持,希望政府能在這方面更好地支持我們。”
我國的住屋政策過去50多年來建立在政府與人民共同訂立的社會契約上,包括居者有其屋、支持組建家庭、反映我國多元文化的社會,並通過擁屋分享國家成功的果實。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公共政策也要與時俱進,因此“新加坡攜手前進運動”有關國家發展部的對話,第一場就探討我國住房政策與社會契約課題。
配合新加坡攜手前進運動,國家發展部在星期天展開首場對話會。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表示,我國有關住屋的社會契約不是一成不變的,配合環境改變、社會發展,政府的政策必須不斷更新,才能跟上時代步伐。
“社會契約乍聽之下非常深奧,但我們必須討論大家的責任、願景和期望。這會指引我們如何善用資源,並轉化成實行組屋以及整體住房政策應采取的方式,以及如何規劃土地的使用。”
另外,在一些城市裏,人們按照財富和能力分布,因此出現部分地區“貴族化”的情況。李智陞指出,若交由市場自由運作,類似情況可能會在我國上演,因此政府推出黃金地段組屋模式,在市中心和南部瀕水區建組屋,並確保一般公衆也買得起。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在星期天(9月25日)舉行的對話會上致辭時說,我國有關住屋的社會契約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不曾如此,未來也不會這樣。“配合環境改變、社會發展,我們的政策必須不斷更新,才能跟上時代步伐。”
至于如何形成新的社會契約,李智陞提出我國須要思考的四大方面。首先是探討支撐我國公共住屋政策的價值觀是否與時俱進,以及是否應該接受一些新的價值觀。其次是考慮公共住屋是否能滿足人們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需求、社會經濟地位,以及能力。
約180人參與首場對話會 下來將走進校園社區辦路演
約180名公衆參與星期天的對話會,包括打算結婚買房的陳穎(24歲,科技人員)。她多次參與預購和剩余組屋銷售活動,但因申請的都是大巴窯住家附近的搶手項目,不是拿不到排隊號碼,就是受限于種族融合政策,至今仍無法實現擁屋夢。
“住屋政策是社會政策,不僅僅是基礎設施建設”,李智陞說,我國公共住屋隨著社會發展而改變。譬如我們的人口快速老齡化,年長者希望能原地養老;一些年輕新加坡人希望更早離開父母自己居住;更多年長者也希望住在子女家附近,但不要住在一起;遲婚或單身的人越來越多等等,這些都會形成新的住屋需求和期待。
他舉種族融合政策爲例指出,一些組屋因種族比例限制遲遲無法脫售。政府了解屋主的苦衷後,允許他們將組屋賣回給建屋發展局,如此一來就能保留這項政策,繼續維護重要的社會目標。
我國的公共住房政策必須反映人們的價值觀、需求與抱負、對未來的考量,以及各方角色與責任的轉換。政府要圍繞這四大方面與人民對話,共同在住屋課題上建立新的社會契約。
第三是如何在滿足當下需求和多元願景的同時,確保未來世代還有足夠的土地和資源可用。最後是思考政府、人民、家庭以及公共和私人機構須扮演的角色以及承擔的責任。
黃國森(65歲,退休者)目前獨自住在宏茂橋一帶的三房式組屋。雖然他對結合住宅和看護模式的社區關愛組屋項目非常感興趣,但因擔心等候時間太長而不敢申請。
他在1990年代通過組屋登記制度購買組屋,當時只等了三個月就拿到鑰匙,因此希望政府能重新實行類似制度。“如此一來,不僅年長者不用等那麽久,房屋市場也會更加穩定,年輕人也就能夠更容易買到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