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執過教鞭、當過記者、辦過報紙,是作家,也是學者,更是享譽海內外的報人、記者。他從浙江蘭溪一個叫蔣畈的小村莊走出,曾在戰火硝煙中出生入死,也曾秘密地爲國家做過事情。
曹聚仁寫給其胞弟曹藝的一封家書
他叫曹聚仁,1922年到上海後任教于愛國女中、暨南大學、複旦大學等校。他曾主編《濤聲》《芒種》等雜志。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任戰地記者,曾報道淞滬戰役、台兒莊大捷。1950年,曹聚仁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報》駐港特派記者。20世紀50年代後期,他主辦《循環日報》《正午報》等報紙。其後,他多次回到內地,促進祖國統一事業。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在澳門逝世,享年72歲。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接著八一三淞滬抗戰打響,在國家和民族危難時刻,曹聚仁脫下長衫,穿上軍裝,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赴抗戰第一線。當年10月,曹聚仁進入謝晉元524團駐守的“四行倉庫”,目睹了八百壯士英勇堅守的全過程,作了及時報道,給當時的中國人民以極大的振奮和鼓舞。1938年,由于對淞滬戰場的出色現場報道,曹聚仁被國民黨中央通訊社聘爲戰地特派記者,隨後赴台兒莊前線進行現場報道,成爲台兒莊大捷的首報人。1938年4月9日,曹聚仁的《台兒莊巡視記》長篇報道在全國各報刊出。
1950年7月,曹聚仁只身去了香港,這一去便是22年。22年中,他一直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奔走呼號,他與胞弟曹藝的220封家書可以作爲實證。220封家書,有40多封涉及“兩岸關系”“和平統一”問題。據公開資料顯示,從1956年至1959年,曹聚仁先後六次被邀請回內地采訪。毛澤東曾兩次接見他,周恩來、陳毅以及張治中等也先後與曹聚仁進行會談。
1959年後,曹聚仁沒有公開到過北京,但他爲兩岸和平統一作出的努力並沒有停下。
一封封家書,足可見曹聚仁的赤子之心。曹聚仁爲祖國統一大業,貢獻了畢生精力,周恩來總理爲他題寫了墓碑碑文“愛國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
資料:學習強國
編輯:吳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