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隍廟原稱“星洲城隍廟”,後改稱“丹戎巴葛都城隍廟”,是新加坡知名的華人廟宇之一,1905年由瑞于法師修建。在高樓林立的市區中,這間古香古色的小小城隍廟,曾是一道獨特的的人文風景線。
都城隍廟所在的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原是一片面朝大海的漁村,人們住在臨海的高腳屋裏。隨著新加坡開埠後商業貿易的興盛,丹戎巴葛地區被開發爲新的港口,以減輕新加坡河口的繁忙度。這裏也就逐步發展成爲新加坡重要的商業區之一,也是華人聚集的主要區域。
鴉片戰爭後大量的華人勞工與苦力來到新加坡,他們大多數是年輕男子,或者單身,或者妻眷留在家鄉。他們的工作十分辛苦,甚至充滿危險性。爲了減輕身心的雙重痛苦,他們往往沉溺于賭博、鴉片和嫖妓。據說都城隍廟的創立者瑞于法師,初到新加坡時就在丹戎巴葛、直落亞逸一帶,替那些底層苦力占蔔問事,以解他們心靈之苦悶。
瑞于(1867-1953)法師,
俗名黃杏村,自號癡禅。祖籍福建省晉江縣。曾是前清秀才,詩文俱佳、精通易學。20歲時在漳州龍溪南山寺出家。1904年左右來到新加坡。初來時,因人地生疏,乃設攤路旁,爲人蔔卦。之後受邀在鳳山寺擔任住持。1905年,得星洲名士、富商邱菽園資助,在柏城街(Peak Seah Street)籌建了都城隍廟。
傳說邱菽園聽聞瑞于蔔卦頗靈,特意乘坐華麗馬車前往問蔔而與瑞于相識,從此二人成爲莫逆之交。
邱菽園(1874-1941),
原名邱炜菱,字萱娛,號菽園。祖籍福建省海澄縣(今廈門市海滄區新垵村惠佐)。其父邱正忠在新加坡經營米業而成巨富。邱菽園14歲隨父返回故鄉福建海澄縣參加科舉考試。20歲中得舉人,之後北上赴會試落地,22歲返回新加坡,繼承了父親的部分商業。
邱菽園是新加坡著名的詩人和文化人,曾出版過多部詩文集,還成立過文社、辦過報紙。他熱心社會活動,曾與林文慶等人創辦《天南新報》,支持康有爲的維新變法運動。他也笃信佛教,參與過不少新加坡的佛教事務。
而瑞于工于詩畫、精于書文,佛學造詣深厚,精通易學。
因爲有著相同的知識背景和愛好,二人惺惺相惜,引爲知交。再加上都有頗高的詩詞造詣,可以往來唱和,以詩文會友,因而相互賞識,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瑞于留下了《瑞于上人詩集》,邱菽園則有《菽園詩稿》等著作。
1905年,邱菽園慷慨解囊爲瑞于捐資修建了都城隍廟,供他清修。這份情誼著實令人感動。都城隍廟建成之後,這裏也成爲當時文人雅士聚會的場所。
都城隍廟大殿後有一片小院子,院子正中有一顆大榕樹。瑞于和邱菽園等人常常在後院的大榕樹下品茶、說古論今、詩詞酬唱、談玄論道,還吸引不少文化界名人到廟裏尋風雅。也有人不辭旅途遙遠前來求筆墨之寶,使得這座廟宇當時頗有文化氣息,遠近馳名,也給都城隍廟留下了一段風雅往事。
二十余年後,邱菽園因投資失敗而宣布破産,從此生活潦倒、惡疾纏身,唯靠友人接濟度日。瑞于不忘舊日之恩與相知之情,每周必去邱菽園寓所探望,帶去日用品和銀元,十年如一日,直到1941年邱菽園逝世爲止。
瑞于在都城隍廟裏仍然替人解簽蔔卦,他還特意辟出一方靜室挂上“昭慶院”的牌子(“昭慶院”之名的來曆可惜已無人知曉),作爲給信衆蔔卦問事、解決精神苦惱的地方。這叫名叫“昭慶院”的靜室至今仍保留在都城隍廟內。
都城隍廟裏挂有一幅年輕時的瑞于法師的炭筆肖像畫,右上角有邱菽園的題字“癡禅開士造像偈贊”:“者箇阿師,自名曰癡;既癡于禅,亦癡于詩;非儒非墨,不惠不夷;俠遊詟服,風雅主持;敏捷華藻,昂藏威儀;鈴語殿角,茶煙鬓絲;丈室寂照,四海名馳;有相皆妄,念佛是誰;詩禅癡禅,一以貫之。”這首“偈贊”充分體現了邱菽園對瑞于的理解和賞識。
斯人已逝,而這段僧俗結交、詩詞酬唱,以及報答知遇之恩的風雅曆史仍在民間流傳,被人稱頌著。
關注“道妙書院”,分享道家智慧
探索柔弱、處下、不爭的力量;
領悟無知之慧、無求之得、無用之功。
交流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