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動物園的蝙蝠可以近距離接觸 今後我們應該怎樣看蝙蝠?
——在新加坡動物園觀賞蝙蝠的生活
最近,有點談蝙蝠色變?原因是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經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序列與一種蝙蝠冠狀病毒在全基因組水平上相似度高達96%,表明蝙蝠可能是該冠狀病毒的來源。【1】”這一說法,是否透露出蝙蝠存在的危害性?
蝙蝠這種動物,過去夏天的時候,在北方的傍晚或夜間,經常看見它們出沒于平房房頭的通氣口等地,東北人稱蝙蝠爲“燕別故兒”。
夏季的夜晚,八、九點鍾的時候,蝙蝠就從比較黑的地方鑽出來,在不太高的空間飛來飛去,有時候也是烏泱泱的一大片。
不知道是不是它們專找夜暗的時候出來尋找食物?據說,小飛蟲、蚊子等是它們食用的生物鏈?那時候沒有人獵殺蝙蝠,甚至把它還看成是有益的動物。
蝙蝠看似有一對兒圓圓的豆粒般的眼睛?但傳說它的眼睛是看不見的?蝙蝠的飛行活動,是依靠自身的超聲系統感應而進行的。
在東北還傳說,蝙蝠爲啥看不見?原來它是耗子,因爲鹽吃多了,所以長出了翅膀,眼睛也瞎了。究竟是不是這麽回事?反正當年在小孩子中間是這樣“神乎其神”傳說的?當年的小孩子都信以爲真?
從外部形象上看,蝙蝠的腦袋尖尖的,一對兒小豆眼,細長的身子,棕色和暗灰色的毛羽,確實有點像地上亂竄的老鼠?只是比老鼠多了一對兒靈活多變和呼扇呼扇的長羽翅,超過了老鼠的能力會飛行。
在20世紀的80年代,我記得在鄉下的平房房頭,晚上還有一些蝙蝠在飛行。現在,不管是城郊,還是城市,在晚間確實看不到蝙蝠的影子了,不曉得它們都去了哪裏?
那時候,沒有人想過,去品嘗和食用蝙蝠,看見它的樣子甚至會覺得惡心,怎麽能動心和考究去捕捉它?甚至當肉食吃呢?萬萬沒想到現在有人開放的境界如此高度和坦率?竟然膽略超群?敢吃蝙蝠這種動物了?不知道是誰給了他們這麽強大的自信心?
蝙蝠身上到底都攜帶著哪些病毒和細菌?咱們不是科學家,沒有研究。原來沒有認識到蝙蝠身上的“危害”時?還是敢近距離接觸蝙蝠這種動物的,沒有人膽怯于它,可現在不同了。
在咱們國內的動物園,從來沒有見過蝙蝠算一種動物?可能在熱帶、亞熱帶地區,蝙蝠這種動物比較多見,品種也比較多,活躍于各種環境和地區,有些國家和地區把蝙蝠也算一種可以觀賞的動物。
去新加坡旅遊,在新加坡動物園就見到了久違的蝙蝠。當時忘記記錄這是一種什麽品種和名稱的蝙蝠?只是用相機記錄了一下。
新加坡動物園的蝙蝠長相可愛,看似比較調皮和逗人喜愛的樣子。一會兒用爪子勾在樹杈上,吊著倒立;一會兒卷縮著身子,把頭鑽在羽翅裏;一會兒又用不知道能不能看見外界的目光盯視著遊覽的人群?好似巡查周圍的環境?
由于動物園是人工餵養,新加坡動物園的蝙蝠吃的不錯。有新鮮水果,西瓜、香蕉等;還有新鮮蔬菜,像黃瓜、南瓜、胡蘿蔔等;有一種食物特別像咱們國內的炸油條?
這些食物,飼養員用繩子、鈎子栓挂在樹杈上,蝙蝠就自行尋找去食用了。它們的食物豐富,令遊客都有點垂涎欲滴。
整個蝙蝠飼養區在一個比較大的棚子裏,外面是封閉的,還是擔心蝙蝠不服從管理,自由飛行而逃跑掉。
在這裏觀看蝙蝠,距離可以在1米左右,甚至可以再遠一點觀察。估計它們的身上沒有攜帶使人致病的病毒?否則,來這裏遊覽的人會不會被那個?對于蝙蝠這種動物,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認爲,各種蝙蝠不同?有的品種身上也存在安全因素?並不是所有蝙蝠都在威脅人類?
今後,我們怎樣看蝙蝠?
【1】摘自百度文章《張永振、石正麗團隊分別發表文章報道武漢新冠狀病毒》一文
新加坡動物園裏的蝙蝠
蝙蝠正在吃西瓜
蝙蝠外觀有點像老鼠形象 東北人叫它“燕別故”
調皮的蝙蝠倒挂金鍾 旁邊的食物有茄子 蔬菜等
還有黃瓜 有人說 蝙蝠的眼睛看不見
蝙蝠的感覺像超聲波
看來蝙蝠還是很能吃的 每天周圍都有這麽多食物
遊客帶著孩子正在觀賞新加坡動物園裏的蝙蝠 距離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