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吳容
編輯 | 牙韓翔
“全球最便宜的米其林餐廳”添好運(Tim Ho Wan)由于供應性價比較高、味道尚可的港式點心而在中國香港聞名。
最近,這個品牌被菲律賓餐飲巨頭快樂蜂(Jollibee)正式全資收購。在快樂蜂給菲律賓證券交易所的聲明中提及,快樂蜂以7156萬新元(折合4.1億港元)收購了新加坡私募基金Titan Dining所持有的添好運剩余15%股權。
按照此前的預估,添好運的估值達到了27億港元。
添好運于2009年創立,由香港中環四季酒店中菜廳龍景軒前點心主管麥桂培主理。添好運最初開在香港油麻地廣華街,門店僅設29個座位,主打酥皮叉燒包、香煎蘿蔔糕、香滑馬拉糕、晶瑩鮮蝦餃等點心,每份售價從25港元至40港元不等。憑借地道的港式風味與平易近人的價格,添好運很快打響名聲,在開出8個月後被評爲“米其林一星級餐廳”。
發展至今,除了在中國香港擁有6家分店外,添好運也開拓了中國內地、中國台灣以及東南亞、澳洲和北美市場,共有40多家分店。
其中,中國內地門店分布在上海和杭州,目前分別爲8家和1家。
快樂蜂或許人們不甚了解,但是你所熟知的永和大王便是它旗下的品牌。快樂蜂由菲律賓華人陳覺中在1975年創辦,除了運營炸雞品牌“快樂蜂”外,近年來借助收購加大海外擴張步伐,先後收購了永和大王、宏狀元、石二鍋等多個品牌。
事實上,在全面入主之前,快樂蜂早已“相中”添好運。
自2018年起,快樂蜂便開始投資添好運,先是花費約2.6億港元收購其45%股權,接著,在2019和2020年再用約4.3億港元和2.1億港元相繼增持至60%和85%,直到最近宣布完成全面收購。
一位在廣東的餐飲行業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快樂蜂在菲律賓有“國民炸雞”的知名度,近年來也擴張至中國香港開店。香港市場雖不大,但不時都會跑出一些有自身特色或者競爭力的餐飲品牌,吸引這些國際大型餐飲集團的收購。比如,此前譚仔米線曾被日本餐飲品牌丸龜制面母公司東利多收購。
高度標准化及可擴張的運營模式,是譚仔米線在一衆粉面店中脫穎而出的原因,添好運也一樣,由于點心的制作不太複雜,無須廚房師傅高深的技能,人員培訓也相對容易,讓這樣的餐飲項目容易被複制,方便國際餐飲集團在收購後將品牌帶到世界各地,通過特許經營或直營方式快速開店。
早在去年,快樂蜂就曾計劃擴張添好運在中國的業務,計劃未來4年內在中國開設100家門店。不久前開出杭州首店時,也曾表示今年要中國內地開10家添好運門店,包括擴張到北京和江蘇。
不過,若在口味、品質和服務上無法說服消費者,後續擴張及運營也不是易事。
包括點心在內港式餐飲、粵菜等追求食材新鮮和地道口味,師傅們也想呈現食材本真的一面給食客。
當只有一家門店的時候,食材量不大,供應鏈准備不算困難,采用人工制作也勉強可以負擔得起。而當擴張之後,拉長了供應鏈的籌備期,物流運營壓力加大,如果不想在半成品、合成品或者中央廚房上做出妥協,就不得不面承擔巨大的人力成本。
“一般來說,要維持穩定的出餐速度,一家店現做點心需要10個以上糕點師傅,而如果用速凍半成品,那麽糕點師傅的人數會大大減少。而這個矛盾帶來的後果就是口味和品質的下降。”上述餐飲行業人士對界面新聞說。
盡管添好運在相關宣傳中都提到了“追求正宗”“現點現做,即蒸即食”等關鍵詞,但如今在大衆點評、小紅書等平台上搜索,都不難找到消費者對于它的質疑。
有的人認爲它端上餐桌的點心是“速凍品再加熱”,有的人認爲其“很普通”“菜品味道不及預期”“隨時可以找到性價比更好的餐廳”,還有的食客在想念它第一家店點心的味道。
更關鍵的是,在中國內地,屬于港式餐飲的黃金時代或已過去。
一方面,多年下來中國內地消費者對于港式餐飲有了更多的認知,這也意味著,大家這一品類的新鮮感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另一方面,隨著資本大量湧入,內地餐飲市場的創新被激活在內地市場,隨著社交網絡影響和年輕人越發不忠誠,餐飲品類的潮流,也變得越來越像快時尚一樣難以捉摸,生命周期也在變短。
這樣的背景下,餐飲行業參與者都在嘗試用更“激進”的打法,沉迷對流量的追逐,並熱衷投放社交媒體以制造排隊打卡等。
這顯然有別于香港本土餐飲的一整套邏輯,而願意做出創新嘗試的老牌港式餐飲品牌並不多。從目前在社交平台的營銷投放及活躍程度來說,添好運似乎並沒有跟上這樣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