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人結婚有標配的“三大件”,或者叫“三轉一響一咔嚓”。
“三轉”即縫紉機、自行車、手表,“一響”即收音機,“一咔嚓”就是照相機。
對于多數農村家庭來說,照相機是城裏人才要的新鮮玩意,農村人講實惠,更想要自行車。有它就有面子,趕集上店,走親訪友,也方便得很,和今天的家用轎車一樣金貴。
即便是城裏人談戀愛,小夥去見心儀的姑娘,一輛嶄新的自行車能給他加分不少,可大大提高戀愛的成功幾率。
網絡配圖
那個年代,騎著車帶著女友,是極爲浪漫的戀愛方式,小夥驕傲,姑娘幸福,別人羨慕。
當時最有名氣的自行車,一是“永久”,二是“鳳凰”,這兩個品牌的名氣,就算是不識字的農村老漢也叫得上來。
超賣萬斤糧 只爲買一輛“永久”
“永久”自行車由上海自行車廠在1949年底試制成功,這個幾乎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齡的國産名牌,從誕生之日起,就一路高歌猛進,一躍成爲國産自行車中的領頭羊。
上海自行車廠(以下簡稱永久廠)是20世紀中國最大的自行車企業。1940年,日本人在上海唐山路上開辦了“昌河制作所”,這就是永久廠的前身,也是當時上海第一家自行車廠。
創辦初期,該廠主要生産26英寸“鐵錨”牌自行車,抗戰結束後,國民黨政府接管該廠,改生産“扳手”牌。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解放軍軍代表接管了已停産近一年的永久廠。
接管第二天,軍代表即宣布恢複生産,並決定放棄原來的“扳手”商標,請專業人士重新設計一個新的。
當時講政治,蘇聯是老大哥,新設計的商標也表達了對蘇聯的尊崇之意——一個地球上站著一只北極熊。
北極熊代表蘇聯。商標寓意很明顯,暗指共産主義一定能征服全世界,取得最後的勝利。
新商標名稱很直白,直接就叫了“熊球”牌。
但由于北極熊和地球給人的感覺太沉重,並且還有霸權主義色彩,這個名稱最終被棄用,只保留了“熊球”二字的諧音——“永久”作爲商標名稱。並在新圖案上加了“永久牌”三個紅字。
這是“永久”自行車的第一個正式商標。
1951~1956年,“熊球”商標圖案也不再使用, 但“永久”的名稱沒變。
1957年,永久廠啓用了由工藝美術設計家張雪父先生設計的新商標圖案。
張先生用變形的“永久”二字巧妙構成自行車圖案,簡潔直觀,構思精妙,堪稱商標設計史上的經典之作。該圖案一直用了幾十年。
作爲當時全國最大的自行車生産企業,永久廠從重建之日起就開足了馬力搞生産。
1952年生産“永久”車近3萬輛,占當時全國自行車總産量的1/3以上。
1954年,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指令上海自行車廠制定一個公制標定車標准,就是制定一個全國通用的自行車行業生産標准。
這個標准涉及到230個零件、1000多道工序,相關技術文件416份,涉及到化工、機械加工、壓力焊接等諸多領域。
上海自行車廠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任務,統一了國産自行車零部件的名稱、規格,爲全行業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換創造了條件。
1956年,我國第一輛按新標准生産的自行車——“永久”28英寸PA型男車試制完成,這就是後來聞名全國的“永久”二八大杠。
永久二八大杠
此後,上海自行車廠不斷創新,填補多項行業空白,屢創第一。
1957年5月,第一輛全公制26英寸31型輕便自行車試制成功,首開國産自行車分男款、女款的先河,在北京、上海、天津剛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
永久廠再接再厲,1958年試制成功第一輛國産公路賽車;1962年5月,又開始研制更符合農村需要的載重自行車。
不久,ZA51型自行車問世,這輛被稱爲“不吃草的小毛驢”的載重車暢銷幾十年,至今還能在不少地方看到它的身影。
同年10月和12月,又試制成功102型輕型摩托車和我國第一代郵遞員專用車。
1965年,解放軍第一支自行車隊用的也是上海自行車廠專門研制的軍用自行車。
和“鳳凰”自行車一樣,“永久”車也是那個年代年輕人結婚“三轉一響”的必選之一。
當時一輛普通永久車售價160元左右,最時尚的PA13型價格還要更高些,達到220元,是當時自行車裏價格最貴的款式了。
永久PA13型自行車
而黑市上一張“永久”車票的售價從幾十元到上百元,就這樣還一票難求。
80年代初期,剛畢業的大學生月工資大概五六十元,許多人爲買一輛“永久”,要省吃儉用好幾個月,而且往往還買不到。
有人實在買不到車,幹脆將全車配件買回來自己組裝,裝出來的車雖然差了點意思,畢竟也是一輛“永久”。
一車難求,連帶著商標標牌也成了稀缺品。
大多數自行車的商標標牌是釘在自行車前管部位的,既是品牌標識,也有裝飾作用。因此,自行車廠在商標標牌管理上都很嚴格。
作爲廠方的重點管理物件,永久車標牌從生産、入庫、領取、安裝等整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責任到人。安裝過程中出現損壞,須拿損壞的標牌去領新的。
嚴管理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標牌外流,被一些假冒品牌所利用。
但防不勝防,黑市上仍然不時出現一些“永久”車標牌,並且標價很高。
在物資稀缺,人們購買力普遍較弱的情況下,擁有一輛“永久”車成爲很多人的夢想。
當時還發生一個願意多賣萬斤公糧只爲買到一輛永久車的故事。
1981年8月,湖北應城縣楊河公社衛東大隊六房生産隊已完成了全年4萬公斤的公糧繳納任務,但田裏還有200多畝中、晚稻沒收,全部收完還有上萬斤。
一天,縣裏領導來生産隊視察,六房生産隊隊長、23歲的楊小運表示,他還可以多繳納1萬多斤公糧。
幹部不信,楊小運說:“那咱打個賭,如果我做到了,就賣給我1輛‘永久’自行車咋樣?”
原來,楊小運雖然還沒結婚,但已置備好了“三大件”中的兩件:手表、縫紉機,就差一輛自行車了,買了許久也沒買到。看到領導懷疑他,就開玩笑和領導打了這個賭,而他自己並沒有當真。
楊小運
沒想到這個賭讓他出名了。
9月5日,《孝感報》刊發了一則消息:
“楊小運願向國家超賣萬斤糧——只求買到一輛‘永久’牌自行車”。
這則消息很快引起了各大媒體的關注,《人民日報》、新華社、《湖北日報》分別進行了報道,楊小運頓時成了全國新聞人物。
永久廠很快做出回應,廠長王元昌寫信給《人民日報》,不僅願意滿足楊小運的要求,還表示,當地農民凡是超賣萬斤糧的,都將獎售一輛“永久”自行車。
隨後,廠長王永昌將一輛紮著紅綢花的“永久”自行車親自送到應城。
永久廠廠長王永昌親自把自行車送到應城
9月20日,楊小運兌現承諾,又賣了10380斤稻谷。27日,他用169元從公社買來了那輛獎售給他的“永久”牌自行車。
永久廠也在完成全年212.萬輛生産計劃的基礎上,又加班加點生産出1200輛送到應城,滿足當地百姓對“永久”自行車的需求。
楊小運“看望”陳列在應城博物館的當年的自行車
1993年10月,永久廠從國營企業改制爲股份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交易。
2001年,上海民企中路集團入主永久廠,占54%的股份並對其進行重組,永久廠重獲活力。
下面再來說說“鳳凰”自行車。
堪比奔馳的“鳳凰”自行車
“鳳凰”自行車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由上海自行車三廠生産,它的誕生可以說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1958年公私合營,上海267家小型車廠合建成上海自行車三廠。建廠初期的商標只有“生産”牌和“新華”牌。
隨著生産技術、工藝裝備和制造質量的提高,迫切需要有一個可以代表企業新形象和員工精神面貌的新品牌。
于是,三廠在《文彙報》和《解放日報》上刊登征求商標名稱的廣告。不久,一千多份稿件從全國各地飛來,其中就有後來家喻戶曉的“鳳凰”。
設計者叫周柏人,一位中學教師。
他的設計思路是:鳳凰象征著富貴、吉祥,飛起來輕靈飄逸,深受百姓喜愛,而這也正是三廠追求的目標。
廠領導非常滿意,最終將“鳳凰”確定爲新品牌商標。
當時正處于“大躍進”時代,廠方考慮到只有一個“鳳凰”缺少點政治色彩,容易被人攻擊爲“不突出政治”。
于是,在公布征稿答案時,順便選了一枚“紅旗”商標作爲陪襯。
但三廠並沒有生産“紅旗”牌,“紅旗”牌自行車最終還是天津自行車廠生産的,至于是不是三廠當初選的那個,就不得而知了。
1959年元旦,“鳳凰”注冊商標被正式批准,“鳳凰”自行車也很快面世。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1960年末,“鳳凰”自行車在國家輕工業部的國産品牌評比中榮獲第一名;1962年底,在全國自行車行業質量評比中,又拿到第二名的驕人成績。
有一段時期,三廠把英國“蘭苓”自行車作爲趕超目標,不斷尋求在質量、款式上的新突破。後來聞名全國的PA14型錳鋼自行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研制出來的。
鳳凰PA14型錳鋼自行車
PA14型自行車自重輕,強度牢,騎行輕快,與以往的國産自行車有很大區別。不僅全部達到國家規定的60項技術指標,有31項還超過了曆史悠久的“蘭苓”車。
在1965年的全國自行車行業質量評比中,“鳳凰”自行車終于拿到了冠軍,此後又連續7次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
以至于周恩來總理在1967年稱贊“鳳凰”是吉祥之鳥,“鳳凰”自行車是人民所喜愛的自行車。
“鳳凰”自行車也名副其實,以吉祥的寓意和精良的品質成爲當時青年男女新婚必選的“三大件”之一。
據傳河南有一對青年結婚前,女方提出讓男方准備一輛“鳳凰”載重自行車作爲彩禮,否則就不結婚。
可當時買自行車要票,“鳳凰”的票難搞,車難買,男方連買4年楞是沒買到!
男方父親沒辦法,給上海自行車三廠領導寫信大訴苦水,請他幫忙買一輛“鳳凰”牌載重車。
1971年,上海自行車三廠又推出PA18型自行車。
鳳凰PA18型自行車
此車自重輕,線條明快,采用封閉式鏈盒設計,與以往款式相比顯得很有檔次。
封閉式鏈盒既能避免騎車人褲腳碰到車鏈上的油汙,騎行時車鏈碰擊鏈盒發出的金屬回響,也非常悅耳。
沒多久,PA18風靡全國,連續多年成爲“一車難求”的奢侈車型。
難怪有一位美國記者曾報道說,“在中國擁有一輛‘鳳凰’車,就像在以汽車代步的國家擁有一輛凱迪拉克或奔馳那樣自豪。”
“鳳凰”自行車不僅在國內賣得好,還通過上海輕工業品進出口公司銷往新加坡、東南亞、非洲等市場。
1980年,“鳳凰”車又打開了歐洲市場,成爲先行進入歐美市場的國産自行車品牌之一。
迄今爲止,“鳳凰”商標已成功在近百個國家注冊了商標,使這一中華民族品牌享譽全世界。
網絡配圖
80年代初,《新民晚報》做過名爲“金牛獎”的民間測驗,“鳳凰”自行車成爲全國家庭消費者民意評選自行車類第一名。
從90年代起,“鳳凰”車更是榮升爲國禮,成爲中國政府贈送給外國貴賓的禮物。
2005年,美國總統小布什訪華期間在北京老山自行車館健身用的自行車,就是“鳳凰”牌。
如今,上海自行車三廠與二廠、四廠合並組建爲上海鳳凰自行車股份有限公司,但“鳳凰”自行車仍是許多百姓心目中一道抹不去的記憶。
品牌的曆史可能不爲大家所熟知,但只要是騎過車的人,多少都有一些難忘的記憶。
幾代人與自行車的故事
一、“50後”:自行車承載了一個家庭的光榮與夢想
50多歲的陳先生說,他們家1974年買了一輛自行車,當時他才上三年級,車輪都和他肩膀一樣高。但這並不影響他和小夥伴對車子的喜愛,一有空就偷偷把自行車推出來練習。
由于個頭小,坐在座位上夠不到腳踏,騎的時候就只能把右腳從三角架裏伸過去踩在腳踏上,整個身子偏一左邊,半圈半圈地騎行,樣子別扭又滑稽。
“但心裏覺得挺自豪,每次推出來特威風,一大幫小夥伴追著跑,都搶著要試一試。”
陳先生笑著說,“爲了學騎車,不知摔過多少次,有時把車摔壞了,回家還得挨揍。
網絡配圖
那時候沒有自行車的人家也會來借車,借車去辦事、走親戚,還有借車接新娘的。被借車的人家臉上也有光。”
陳先生說,他父親當時工資才二三十元,省吃儉用好幾年才花了近200塊錢買下這輛“永久”二八大杠。這輛車是當時家裏最大的一個“大件”,不僅方便了出行,也成爲全家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
二、“60後”:自行車當“婚車”,夫妻恩愛一生的美好見證
提到自行車,六旬老人劉桂生忍不住回想起當年騎車接老伴的場景。
“爲了給我娶媳婦,父母花掉多年積蓄給我買了輛黑色的鳳凰,和現在的寶馬車有一比呢!”劉桂生說。
結婚那天,他早上3點就推著嶄新的自行車出了門,年紀相仿的小叔挑著彩禮走在後頭。
2人走了3個小時,早上6點趕到新娘家。敲開門,行過禮,讓媳婦坐上自行車後座。“第一次坐車子呀,”劉桂生的老伴田老太太笑著說,“挺害羞,我坐在車後面看著他的背影,想到要跟他過一輩子,好緊張的……”
網絡配圖
二人相互依偎著回到家,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婚後,劉桂生去外地工作,但只要有空,就會騎車載著妻子,上地幹活、看電影、趕集,走到哪兒帶到哪兒,走到哪兒車子就騎到哪兒,日子過得甜如蜜。
如今,老夫妻倆已攜手走過銀婚紀念日,感情依舊。
“老兩口對那輛車感情很深,現在還放在老家院子裏呢。”劉桂生的兒子小劉說,“我10歲時學騎車就用的它,現在雖然舊了,也不舍得扔。”
一輛車,兩代人的記憶,這樣美好的故事至今還在延續著……
三、“70後”:難忘一家人騎車進城的幸福時光
奚女士說,八幾年的時候,家裏最值錢的就是那輛鳳凰自行車,也是支撐全家人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
父親經常要騎著它將收下來的辣椒、南瓜等蔬菜送到集市上售賣,逢年過節騎車帶著孩子串門走親戚。家裏還開了一個小商店,父親每星期都要騎車去進貨,每次都帶回來滿滿一車貨物。
“那時候最幸福的事莫過于坐在車杠上的寶寶椅裏,跟著爸媽進城去玩了。”
奚女士說,“每次進城時,自己坐在前面的寶寶椅上,母親抱著弟弟坐在後面,我和弟弟一路上唱著兒歌,父親時不時地講些笑話,引得母親和我們笑個不停。這樣一家人歡聲笑語的情景對我們農村家庭來說非常難得。”
四、“80後”:自行車是童年最好的玩伴
對于多數80後來說,自行車已不像十幾二十年前那樣稀缺了,但農村的孩子沒啥可玩的,自行車仍然是陪伴他們的最重要的“玩具”之一。
“我們家窮,家裏沒玩具,我最大的愛好就是擺弄爸爸的那輛老式二八大杠。”
說起童年,趙先生眼睛裏充滿了笑意,“ 那時的車重呀,自己才五六歲,人沒車高,依然勇敢地把車推出家門。不會騎就推著四處走,覺得自己很自豪。”
趙先生說自己不知摔過多少次,有時會被自行車壓在身上,但也只是爬起來拍拍身上,從沒哭過。後來升了初中學會了騎車,父親給他專門買了一輛。
網絡配圖
“每天騎車去上學像騎了火箭似的,快活得要飛起來。看到沒有車的同學就順便捎上,尤其喜歡捎女同學。”
趙先生哈哈一笑,“後來不知誰發明的雙手脫把騎車,大家都跟著學,我也學,結果有一次踩滑了腳,從車把上翻了過去,摔得夠嗆,再不敢脫把騎車了。”
後來趙先生上了大學參加了工作,幾乎不再騎車,那輛滿載著他青春記憶的自行車也被他母親擱置了起來。
“前幾天回家,看到車還在,已經鏽得不成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