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會已成爲外界深度觀察中國政治、了解中國治理模式的重要窗口。從政府工作報告對去年工作的總結,到制定今年的發展目標,以及最重要的總理中外記者會,都爲海外觀察者提供了含金量十足的第一手材料。
首先拿今年的增速目標來說,不少海外學者認爲這個目標設定較高,實現起來並不容易。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也坦承,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 “中國在百萬億元量級以上取得GDP5.5%的增量,就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經濟總量”。
的確,中國一年的增量(今年目標是9萬億元名義GDP)與東盟最大經濟體印尼去年GDP相當,而印尼的GDP幾乎相當于東盟排名第二至第四的三個國家之合。對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要如何治理?如何確保增速呢?
李克強總理說,過去兩年中國政府沒有搞“大水漫灌”的貨幣超發,而是綜合運用了財政、貨幣、就業等政策工具。這些有效的治理經驗,也是中國模式解決實際問題的一次綜合演示。
經驗一:減稅降費2.5萬億,中國主動培育市場主體
中國政府從2013年實施增值稅改革,累計減稅8.7萬億元,但財政收入到去年突破20萬億,增加近一倍。李總理表示,“這是涵養稅源,培育壯大了市場主體”。而2022年,中國政府減稅降費的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這些年持續推進 “放管服”改革(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1000多項行政許可被下放或取消。這極大激活了市場主體的活動,當前中國的市場主體已達1.5億戶,比10年前淨增了約1億戶。
李克強總理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放管服”改革是爲市場主體改良生長的土壤,減稅降費是爲他們施肥澆水,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是要推動更多市場主體生根發芽。他說,只要我們把人民的創造力發揮出來,把市場主體的活力激發出來,經濟必然會蓬勃發展。這樣的治理經驗和發展成效,對于正面對疫後重建的東盟各國,無疑是極具參考價值的。
在疫情的嚴重沖擊下,東盟各國的旅遊、航空,以及接觸性的服務行業,大量中小企業無以爲繼,企業倒閉數量在各國都創下曆史之最。
盡管筆者所在的新加坡,針對這些特殊困難行業也出台了類似救助措施,但多數東盟國家不像新加坡擁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可以用來救市。對于這些國家,中國政府的減稅降費、“放管服”改革等,倒是更能爲他們的疫後複蘇提供參考。
經驗二:新增勞動力1600萬 ,以多元化教育促創新就業
多數國家的政府都明白保就業的重要性。但在東盟內部,這個問題並不容易解決,各國也有不同的情況。
當地時間2021年6月12日,菲律賓馬尼拉市政府舉辦青年市集助就業促複蘇。
比如有的國家既有失業問題,也存在勞動力短缺問題。而中國今年的就業壓力,集中體現在有約1600萬人的城鎮新增勞動力,是多年來最高。但另一數據也令人驚訝,就是高校畢業生有1076萬,也是曆年最高。
從數字上看,1600萬新增勞動力,相當于柬埔寨的總人口,是新加坡總人口的近三倍,就業壓力不可謂不大。但其中高校畢業生占到了新增勞動力的三分之二。這樣的比例,既是就業壓力,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
在大衆創業、萬衆創新下,這或許就是撒向市場的無數顆“種子”。難怪李克強總理會說,只要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就能實現中國經濟的潛在(更高)增長率。
而這樣的新增勞動力結構,不可能是在短期內形成。這背後有政府重視教育的長期努力。這樣的結構對很多東盟國家來說是求之不得的,是足以把就業壓力轉換爲增長動力的。這對東盟各國,不能不說也是一個重要啓示。
經驗三: “超級經濟圈”惠及30億人,中國高水平開放傳佳音
今年有一個重大利好,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實施。有數據統計,到2030年,RCEP將有望帶動成員國出口淨增5190億美元,國民收入淨增加1860億美元。
中國是這個全球最大自貿區的龍頭老大,而RCEP十五國,東盟就占了十個,是這個自貿區內的最大國家群體。中國與東盟在RCEP內的合作,已成爲各國對經濟展望的一個重要預期。
東盟在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成爲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東南亞是“一帶一路”的重點區域,去年底通車的中老鐵路,在區域內再度引發對“泛亞鐵路”的想象。而中國已連續10年穩居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連續5年爲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正如李總理所說,中國的産業和消費都在升級,市場潛力巨大。因此對東盟來說,中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是至關重要的。
一個能夠實現有效治理,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的中國,既是向不確定的未來,發出的一個極爲確定的佳音,也實實在在爲東盟各國發展經濟、改善營商環境,甚至對保就業、保民生等,都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範例。
(本文作者:李葉明,新加坡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