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搭台四個月後,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終于要登台唱戲了。
當地時間9月8日至9日,首屆IPEF部長級會議將在美國洛杉矶舉行,14個創始成員國部長迎來首次面對面會談。
IPEF首次線下部長級會議爲何姗姗來遲?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和美國商務部此前發布的消息,本次會議將由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和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主持,目標是就正式進入談判達成一致。
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明昊指出,這次面對面會議,是在過去一段時間戴琪、雷蒙多與相關國家官員舉行了多次線上會議的基礎上舉行的。自今年5月“印太經濟框架”正式啓動以來,相關的談判進展緩慢,盡管在今年7月,各成員國舉行了低級別會談和首次線上部長級會議,但外界所期待的更多後續細節並沒有披露,因此,趙明昊認爲,美方會抓住這次面對面的機會,盡力推動會議取得一些實質性的成果。
“其中,讓各成員國在‘四大支柱’領域完成‘志願申報’,並敲定各支柱的談判項目是最重要的目標”,趙明昊說道。IPEF的“四大支柱”分別是公平貿易、供應鏈彈性、清潔能源和基礎設施、稅收和反腐。按照美國政府方面的解釋,各成員國可以自由選擇參與“四大支柱”中的任何一項或幾項,其中,公平貿易措施將由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負責談判,其余三項由美國商務部負責。
根據日本時事通訊社的報道,目前,只有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馬來西亞及韓國六個國家表達了願參與所有領域談判的意向,在數字經濟、勞動與環境規則在內的貿易領域,很難聚集所有參與國。
趙明昊對此表示,這“四大支柱”的談判難易程度不一,供應鏈或許是其中最易取得實質性成果的一個領域,通過這次會議,預計會針對半導體關鍵礦物、食品和工業品等主要原材料等,建立起供應鏈信息共享和替代采購機制。
此外,“清潔能源與基礎設施”支柱也是有望收獲談判成果的項目。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後,不論是印太地區還是全球的能源格局都在發生巨大變化,各國對于能源安全的關切程度不斷上升,希望加快本國采用清潔能源和脫碳的進程,特別是在能源轉型的大勢所趨下,美國在向發展中成員國提供清潔能源技術方面或許會有所表示。
但趙明昊也強調,由于14個成員國經濟水平發展不一、關切也各不相同,要照顧到方方面面的情緒和利益並非易事。此前,拜登給IPEF協議敲定設置了一個“非正式最後期限”,那就是2023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舉行之前,但就目前來看,拜登政府能否按原定計劃實現這一目標,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美國“既要又要”或成最大障礙
事實上,自宣布之日起,“印太經濟框架”就沒少被潑冷水。分析人士認爲,IPEF或許能在部分領域實現目標,甚至在一些項目上取得早期收獲,但是建立完整框架絕非易事。
那麽,這個框架的劣勢究竟在哪裏?趙明昊列舉了三方面原因。
首先它不是一個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缺少關稅減讓的安排。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已明確表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並不打算將消除美國關稅壁壘當作IPEF框架會談的要點。也就是說,美方所期望的,是在不向其他參與國作出開放美國市場、消除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承諾的情況下,收獲其他國家向美國開放市場、接受美國貿易規則等優惠。美國這種“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想法,也遭到了其他成員國最大的質疑。
韓國的中央社曾發表社論,指責美國只能共享“價值觀”,卻不能分享“經濟利益”。美國行動論壇國際經濟政策主任史密斯也指出,如果IPEF不納入美國降低關稅及非關稅壁壘,以便其他參與國獲利的條款,其他國家不可能産生積極反應。
其次,對于美國究竟能爲IPEF提供多少資金和資源上的支持,還要打上一個問號。例如在可再生能源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少國家都期盼著能從美國那裏獲得真金白銀,但美國實際能從口袋裏掏出來的恐怕非常有限。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進一步指出,多數成員國是抱著嘗試、觀望的心態加入IPEF,將視能從美國那裏獲得多少實惠,來作出下一步決策,若最終發現無利可圖,部分國家選擇“退群”也不是沒有可能。
此外,拜登政府在國內執政的困境,以及後續的政治走向也將影響IPEF的命運。由于IPEF只是一個通過行政命令而非立法形式執行的協議,無需經過美國國會批准,這也意味著,一旦民主黨輸掉2024年大選,共和黨重返白宮的話,新一任總統可以輕而易舉廢除該框架。這種政策延續性上的不確定性,也會讓各成員國産生遲疑心理。
“圍堵中國”難得逞
作爲彌補“印太戰略”經濟短板的舉措,IPEF也難以逃脫地緣政治色彩,一系列安排明顯意在對抗中國日益上升的經濟影響力。
許利平對此指出,IPEF創始成員國基本屬于中國的地理周邊和“大周邊”國家,美國聚焦于此,就是想要以價值觀和規則爲核心,建立獨立于中國的關鍵供應鏈體系,限制創新要素向中國流動,強化與中國的“科技脫鈎”。
不過,要讓框架內的成員國做“選擇題”,美國的算盤恐怕很難打響。趙明昊注意到,IPEF成員國中,有不少也參與了具有典型自由貿易協定性質、和中國“同框”的RCEP,“對于這些國家而言,二者並非替代關系,它們既想在美國那裏獲得支持,同時也希望保持同中國的經貿關系”,趙明昊說道。
中國是世界10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國對象,以韓國爲例,2021年同中國的雙邊貿易額已經超過3600億美元,中國連續18年是韓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國。事實證明,在中國已經發展成爲國際産業鏈上重要一環的情況下,任何外力想把中國從亞太區域經濟合作中擠出去,都注定是徒勞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就曾表示,IPEF應當包容,言下之意也是在提醒美國,不要在經濟問題上逼迫相關國家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盡管美國圍堵中國的大計很難得到呼應,但我們的危機意識不能丟”,趙明昊提醒道,並給出了三點建議,首先,功夫要下在美國之外,聚焦于解決相關國家的關切,進一步鞏固同他們的經貿合作關系;其次,加快推進區域經貿協定的落地,以多邊來應對多邊,從美國的圍堵中“突圍”;第三,則是要在國際規則方面與時俱進,爲日後在國際經貿規則談判中的博弈尋找新的方案。
(看看新聞Knews記者 宋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