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訪問日本期間,5月23日宣布啓動所謂“印度-太平洋繁榮經濟框架”(IPEF)。根據白宮網站發布的消息,“印太經濟框架”首批成員包括13個國家:美國、澳大利亞、文萊、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印太地區擁有世界一半人口,國內生産總值(GDP)超過全球的60%。”拜登在宣布啓動“印太經濟框架”後發表的講話中說,“今天在座以及今後加入的各國,要爲我們的所有人民打造一個自由開放、繁榮互通、安全彈性的印太地區。”從拜登的言語中就可以看出,雖然“印太經濟框架”被稱爲拜登政府“最重要的亞太經濟戰略”,但人們從中看到的更多是濃厚的政治意味。
不談經濟談“規則”
分析人士普遍認爲,美國選在這個時候啓動所謂“印太經濟框架”,是爲了回應外界對其在亞洲“重安全、輕經濟”戰略的批評。根據白宮聲明,“印太經濟框架”包括四個“支柱”領域:公平和彈性貿易,供應鏈彈性,基礎設施和清潔能源,稅收改革和反腐敗。各國只需加入其中一個“支柱”領域並參與討論,即可成爲初始成員國。彭博社說,“印太經濟框架”是2017年特朗普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以來美國最重要的亞太經濟戰略,但白宮網站刊載的相關聲明篇幅還不到兩頁。
《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道說,爲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印太經濟框架”,美國只能盡量降低准入門檻,並根據各方意見修改條款。日本政府也希望美國采取更通融的態度,盡可能吸引更多東南亞國家。就在拜登啓程訪問韓日的同一天,美國官員還在起草、修改“印太經濟框架”的基本內容。可以說,這份被外界評論爲“空無一物”的聲明,是多方博弈和妥協的結果。
與其他傳統貿易協議不同,“印太經濟框架”並不是要通過降低關稅、減少監管等“市場准入”機制,向其他國家開放自由市場,而是要促進“共同制定標准的夥伴關系”,因此不需要獲得美國國會批准。它沒有明確任何具有約束力的條款,按照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薩洛尼·夏爾馬的說法,“不要在意具體字眼,要關注‘印太經濟框架’將産生的強烈影響”。
雖然具體內容語焉不詳,但“印太經濟框架”建立“排華小圈子”的意圖卻昭然若揭。《紐約時報》報道稱,一些國家“迫切希望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發揮積極作用”,否則“中國就可能主導該地區”。“印太經濟框架”內容含糊不清,卻提供了一個“繞開中國”的經濟合作框架。與拜登同行訪問韓日的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對美聯社表示,美國“非常非常關注與中國的競爭”,新“框架”旨在抗衡中國在太平洋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印太經濟框架”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美國政府奉行的“美國優先”。白宮聲明中明確地說:“美國是印太地區的經濟大國,擴大美國在該地區的經濟領導地位……將確保美國工人、小企業和農場主有能力參與印太地區的競爭。”
對于經濟前景不明、政治意圖明顯的“印太經濟框架”,大多數初始成員國其實也普遍持懷疑和觀望態度。新西蘭前外交官、資深貿易分析師斯蒂芬·雅可比指出,“印太經濟框架”是“以美國爲中心”的策略,不符合新西蘭向來包容開放的傳統。“印太經濟框架”並非自由貿易協定,也不會給新西蘭外貿出口帶來直接商業利益。越南總理範明政不久前在美國-東盟峰會上表示,越南願意就“印太經濟框架”與美國合作,但“需要更多時間來研究”,希望看到“更多細節”。就連“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成員國之一的印度,也曾對加入“印太經濟框架”猶豫不決。分析人士認爲,印度並不願意在“印太地區”公然挑起對抗,“印太經濟框架”能爲印度帶來多少實際利益,也要打個問號。
多個初始成員國加入“框架”不情不願
前美國駐香港總領事、亞洲集團合夥人唐偉康,把參與“印太經濟框架”的國家分爲兩類,一類是少數堅定的美國“盟友”,如日本和澳大利亞;另一類包括多數東盟國家在內,他們希望與中美同時保持密切關系,不願意在二者之間選邊站隊。
在“印太經濟框架”初始成員中,7個東盟國家只有新加坡和菲律賓一開始就表達了加入意願。當美國強調“印太經濟框架”並非反華聯盟,作出“對中國同樣開放”的姿態後,更多的東盟國家才願意加入進來。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副執行長李淳接受台灣媒體采訪時表示,如果把台灣納入其中,意味著給“印太經濟框架”打上了明顯的反華標簽,加入該框架意味著在中美沖突中站在美國一邊,而東盟國家並不願意接手這道“二選一”的難題。
“印太經濟框架”首批成員名單裏沒有台灣,但不意味著美國在這個框架內徹底放棄了台灣這顆“棋子”。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表示,華盛頓雖然把台灣排除在“印太經濟框架”之外,但仍將加強同台北的雙邊經貿關系,特別是“半導體和供應鏈等高科技領域的合作關系”。台灣也沒有打消加入“印太經濟框架”的念頭。李淳表示,台灣和美國將繼續“深化貿易和投資關系”,根據台美之間的“貿易與投資框架協議”(TIFA),雙方將在不久後啓動雙邊貿易機制,台灣也可能在初始成員國落定後再加入“印太經濟框架”。
不過,這或許只是台灣方面的一廂情願。正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接受《日經新聞》采訪時所說,很多國家不是美國的“盟友”,而是美國的“朋友”;即便是美國的“盟友”,很多國家也與中國保持著重要關系。他說:“你不能不跟中國做生意,因爲那裏有機會,那裏有市場,許多國家也歡迎中國投資。”
對美國的“傳統盟友”韓國而言,中國是其最大的貿易夥伴,中韓貿易往來程度遠超其他國家。剛上任的韓國總統尹錫悅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CNN)采訪時表示:“加強與美國的聯盟關系,並不意味著(韓國)認爲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不重要。”分析人士指出,韓國加入“印太經濟框架”的目的,是想抓住機會成爲“本地區新遊戲規則”的“制定者”而非“接受者”,實現韓國國家利益的最大化。還有分析人士認爲,尹錫悅政府加入“印太經濟框架”,也有不讓日本搶得先機、在“印太地區”發揮主導作用的意圖。
“框架”前景如何很難確定
一個月後,將召開“印太經濟框架”協商會議,各成員國討論將加入哪些支柱領域的問題。《金融時報》指出,如果所有成員都只對框架內的某一兩個領域感興趣,其他領域無人問津,那麽,框架前景如何將很不確定。
“美國對‘印太經濟框架’主要議題的描述既空洞又乏味,幾乎可以預見其結果。這不是一場有趣的派對,更像一份經年累月報酬卻寥寥的工作。”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執行主任德博拉·埃爾姆斯說,“任何有吸引力的派對都需要給出讓人參加的明確理由,尤其是在客人們日程都很忙、類似活動衆多的情況下。主人不能只考慮自己想吃什麽、喝什麽、聽什麽或做什麽,否則,客人們很可能不來參加聚會,或者提前離開。”
對于美國政府的國際信用,一些國家心有余悸,美國也確曾有過“把客人請來後自己提前離場”的先例。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大力推動《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以增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但特朗普上台後不久,美國政府就退出了TPP。在“客人們”的推動下,TPP發展爲《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如今已有11個國家簽署了該協定。
“即便現在是拜登政府執政,我們依然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麽,有可能還是像特朗普執政時那樣。”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渡邊博明告訴半島電視台:“當美國對其他國家說它想幹什麽的時候,真的很難讓人相信它的話。”
與此同時,由中國主導談判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日臻完善,從2022年1月1日起陸續對各簽署國生效。RCEP是當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共有15個成員國,包括多個東盟國家以及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在內,覆蓋23億人口,經濟總量超過全球GDP的30%。除大幅降低關稅之外,RCEP還簡化貿易規則,以促進各成員國之間的務實合作。《華盛頓郵報》認爲,與TPP等美國主導的貿易協定不同的是,RCEP對成員國並沒有諸多苛刻要求,其實施意味著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正在衰退。
本報北京5月25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