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資料顯示,友邦保險控股有限公司(01299.HK,下稱:友邦保險)多年來深耕亞太地區,表現一直不錯。然而,繼去年香港新單業務出現下滑之後,2020年一季度因受疫情影響,亞太市場業績繼續下滑。 據其財務報告(見圖1),在疫情沖擊下,集團第一季度新業務價值、新業務價值利潤率、年化新保費紛紛下跌。
具體來看,一季度友邦保險新業務價值同比下跌27%(按固定彙率基准列示,下同),新業務價值利潤率下跌6.9%,年化新保費同比下滑18%。
業績報告中還特別指出,友邦集團內地3月份的新業務價值強勁複蘇,總加權保費收入同比上漲8%。
數據來源:2020 年第一季新業務摘要
公開資料顯示,友邦保險成立于1919年,目前是最大的泛亞地區獨立上市人壽保險集團,覆蓋亞太區內18個市場。截至2019年12月31日,集團總資産爲2,840億美元。
據財報顯示,近年來,雖然友邦保險在內地發展區域受限,但內地業務增速超過香港:香港業務新單2018-2019年同比增速分別爲8.18%、-11.27%,而內地2018-2019年同比增速分別爲22.22%、17%。
重磅“押注”內地市場
根據《投資者網》統計,2019年數據可查的79家壽險公司保險業務收入總計2.93萬億元,同比增長13.67%,淨利潤總額也同比增長67.35%達2343億元。由此可見,友邦在內地總加權保費收入同比上漲8%,稱爲“有所複蘇”,比其自己表述的“強勁複蘇”更爲恰當。
根據各壽險公司年報整理的排行榜(見圖2,榜單以2019年淨利潤列示),無論從保險業務收入,還是從淨利潤指標來看,友邦保險都面臨著內地強勁對手的擠壓。
以保險業務收入來看,中國人壽仍是“壽險一哥”,其次是平安人壽,也達4939.13億元。此外,太保壽險、華夏保險、太平人壽、新華保險及泰康人壽去年的保險業務收入均超千億元;從2019年淨利潤指標來看,平安人壽排名行業首位,而中國人壽排名第二。太保壽險、泰康人壽、新華保險及太平人壽等4家險企的淨利潤超100億元。
相比來看,2019年友邦保險的淨利潤排在第7,保險業務收入在前10名中排名墊底。
業內人士認爲,快速增長的中國市場已經成爲外資機構全球布局中必爭的戰略高地,中國積極推進的金融開放政策,爲更多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契機,實際上,從今年1月1日起,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可以達到100%,在被內地龍頭險企“碾壓”的同時,也有合資壽險在部署取得控股權:
彙豐保險(亞洲)5月4日宣布,將收購國民信托所持有的彙豐人壽50%股權,彙豐人壽將成爲其在內地的全資控股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一季度數據顯示,彙豐人壽香港業務市場份額僅少于友邦保險1個點。此外,據了解,安聯保險集團(歐洲最大的保險公司)在中國設立的全資子公司安聯控股,在去年底,實現51%股權控股中德安聯人壽之後,亦有進一步擴大股權的計劃。
可見,快速增長的保險市場以及中國金融業開放提速,使得中國市場成爲以友邦保險等外資險企積極布局的核心區域。
重金“挖角”搶人大戰升級
爲角逐內地保險市場,友邦保險把“搶人”的重要性排在了第一位。實際上,公司爭奪人才的曆史久遠,經驗豐富。
1992年,友邦進駐上海,發明代理人營銷,引發保險“人海戰”。
作爲第一家把個人營銷體制引入中國的壽險公司,友邦保險開啓了中國保險營銷的新時代。依靠代理人優勢,自1992年進駐上海,僅用了三年就實現了盈利,友邦突破了保險行業5-7年的盈利周期的規律。引發內地險企對代理人制度趨之若鹜,紛紛組建自己的代理人,由此迎來代理人模式的爆發期。
2010年,香港上市後,友邦保險瞄准保險“小白”定向培訓,搶職場精英。
據業內人士回憶,友邦保險招募的精英必須是行業“小白”。簡單的說,就是各行各業的精英,但必須是沒做過保險的“小白”,對此業內人士說法不一,有人認爲是爲了保持代理人隊伍的專業性,不受外界的“汙染”,也有人認爲此舉本質上是把代理人當客戶,和其他公司“割韭菜”的行爲並無任何區別。
2019年底,友邦保險“以2.5億“轉會費”挖角平安大將李源祥“的新聞震驚保險乃至金融圈,被視爲友邦加速推進中國內地業務的信號,至此,友邦保險將人才戰的焦點挪到了重量級高管。6月1日,友邦保險宣布,李源祥正式接任友邦保險集團首席執行官兼總裁,並成爲公司董事會成員。
李源祥,劍橋大學財政金融碩士,先後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英國保誠集團擔任多個高管職位,還曾擔任中信保誠人壽總經理,並在平安工作16年,時任平安聯席CEO、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被業界公認爲友邦保險專注內地市場的不二人選。這一消息似乎提振了股市信心,友邦保險股價連升兩日。
然而,看完熱鬧,驚呼完高薪,也有行業人士認爲,保險行業一直以來都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業務員流動性較大,高管更換也比較頻繁,中國保險業已從五大上市險企獨大發展到現在衆多險企齊放的競爭格局。
搶占人才固然能先聲奪人,然而“一擲千金”的高薪背面,是友邦保險砸在廣大消費者身上的已然“居高不下”的保費,如果不能帶來産品和服務的提升,“保險姓保”可能就無從談起。
“中端”服務“打臉”高端形象
友邦保險因其“價格貴、代理專業”,素來以“高端”自居,被稱爲保險中的“愛馬仕”。然而,參考《2018年度保險公司服務評價結果》對人身保險公司服務的評價等級(見圖3),業內人士對定位高端的友邦保險被評爲BBB級頗感意外。
此外,隨近些年互聯網保險迅速崛起,2019年互聯網人身保險規模保費同比增長55.7%,規模保費創曆史新高,達1858億元。毋庸置疑,互聯網保險的發展逐漸成爲線下險企不可忽視的競爭對手,這意味著,客戶需求也逐步從線下轉向線上,互聯網保險和保險科技成爲行業轉型和發展的新契機,但是友邦保險的産品營銷,目前還是以代理人營銷占絕對比重(見圖4)。
而對于友邦保險的服務,《投資者網》走訪各大保險經紀公司經紀人、投保人,業內對友邦保險因管控不嚴出現的代理人“雞血式”營銷頗有微詞。此外,友邦保險代理人“因爲貴所以好,因爲好所以貴”的邏輯,也飽受行業人士诟病。
日前,中國銀保監會批複同意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改建爲獨資人身保險公司,“分改子”(分公司改制爲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子公司)完成,改建後的公司名稱爲“友邦人壽保險有限公司”,這有助于其在中國內地破解市場擴張難題。然而,已經崛起的內地保險市場競爭在“內外加持”之下日趨激烈,互聯網工具普及下,之前在信息不對稱時代友邦保險“引以爲傲”的代理人優勢已逐漸消逝,高薪挖角“押注”內地市場的友邦保險,能否借“分改子”勢頭,挽回因激烈競爭逐漸失去的優勢地位,恢複往日泛亞太地區的強勢增速,目前尚待觀察。
本文源自投資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