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島屋關店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件遲早的事,但是真當這一天到來,大家還是不禁感慨,“水土不服”的高島屋終究熬不過“七年之癢”。
6月25日,上海高島屋發布終止營業通知,通知顯示,上海高島屋計劃在2019年8月25日終止營業。對于關店原因,上海高島屋表示,因受當初未能預料的消費結構變化,行業競爭加劇,實體店消費低迷等因素影響,本店繼續經營下去已極爲困難。
長期“水土不服”
髙島屋,全名株式會社高島屋(Takashimaya),是日本最大的連鎖百貨公司之一,目前在日本擁有17家直營店,1829年創立初是京都的一家二手服飾及棉料織品零售商,其總店設于日本大阪府大阪市中央區南海難波站內。
2012年12月,高島屋首次進入中國,在長甯古北地區開設商場。意將“海外第四子”上海高島屋建設成爲上海最高檔的百貨公司和申城商業的“新標杆”。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高島屋百貨經營面積6.2萬平方米,商業樓層爲地下1層到地上7層。彙集了食品超市、和美食街,還有衆多品牌專櫃,不少品牌爲首次進入中國。
古北新區緊鄰虹橋開發區,外籍人口比例較高,包括韓國、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等30個國家的外國人居住在此,是一個具有濃重國際色彩的地區。因此,上海高島屋直接將消費群體目標鎖定在上海及長三角地區城市中高收入階層。
但是,高島屋卻並沒有像期望中的那樣順風順水,而是進入了長期的“水土不服”。
上海高島屋一直都不賺錢。高島屋稱,開業以來,盡管上海高島屋銷售增長,但該店仍未按原計劃實現盈利。此外,伴隨著電商擴大等影響,上海高島屋營業收入增長乏力,已連續七年出現營業虧損。
據悉,2009年上海“高島屋”注冊時資本金是4.9億人民幣。近三年,上海高島屋長期處于虧損狀態,2017財年至2019財年,其營業利潤分別爲虧損5976萬元、虧損6860萬元和虧損5207萬元。
6月25日,董事會決定清算上海高島屋,將于2019年8月25日舉行的股東大會上對此進行表決。預計解散和清算上海高島屋,可能給公司帶來20億-30億日元的損失。
熬不過“七年之癢”
事實上,開業之初,高島屋就意識到了進軍中國市場,並不容易。相比八佰伴百貨、伊勢丹百貨,高島屋“遲到”了20余年。而且高島屋項目的整體定位主打日系,這也埋下了中國消費者對品牌熟知度不高的尴尬症結。
2013年,上海高島屋就調整管理層並調低銷售目標,上海高島屋幾次更改銷售額目標,首年度銷售目標在已從130億日元下調至80億日元的基礎上再次下調到50億-60億日元。
早前高島屋社長鈴木弘治曾表示,“當初計劃用5年的時間實現黑字經營,現在看來至少需要10年”。
盡管開業以來營業額數據表現不太樂觀,但彼時高島屋百貨並未萌生退意。
2014年大量品牌撤店後,時任上海高島屋百貨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小森智明表明,針對上海高島屋經營現狀,已與日本集團高層取得一致意見,未來十年內做好預虧准備。
自2014年開始,上海高島屋也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如加大餐飲、咖啡、兒童業態的比例,下調服飾品牌比例,調整自營品牌,擬轉型自營買手制,新增日本館、雜貨區、新鮮市集超市等全新業態,但最終還是未能扭轉乾坤。
業內人士認爲,上海高島屋在地理位置、設計定位上都存在尴尬之處。從地圖上看,上海高島屋所處的古北商圈盡管聚集了不少日韓人士,但難以支撐商場全部的消費力。同時,日系百貨本身具有許多獨家的日系品牌,但中國消費者對這些品牌熟知度可能不高,購買熱情不高。
同時,開業時定位高端及品牌引進策略也是一大問題。商品趨于高檔,價格也偏高,生編硬套新加坡或者台北的經營理念,沒有考慮中國本身的國情制定方案。
此外,從高島屋百貨進入內地的時間來看,正逢國內百貨業式微,購物中心發展迅猛之際,加之電商夾擊,百貨業態本身經營也面臨重重困境。
高島屋是講究購物感受的,或者說,提倡“零售商業的純粹”。大到獨一無二的雙上下自動扶梯設計,小到免費的禮物包裝,日式百貨禮儀感遠勝于本土的百貨巨頭,這都是區別于網絡購物體驗的賣點。偏偏,當代中國人購物,習慣在互聯網上“砍砍砍”之後,從快遞小哥手中拿到東西,還享受無理由退貨。
舉個例子,今年天貓618成海外品牌增長主場,天貓國際海外品牌整體成交同比增長197%。“傳統出口強國”日本位居天貓國際618國家成交排名第一。如此看來,與快捷低價方便相比,“情懷”就退到後面去了。
高島屋不盈利,不是中國人不願意買東西,而是它店鋪的運營、發展模式,和互聯網時代中國人的消費模式,形成了沖突。
當然,這種情況也不僅僅出現在中國,數據顯示,由于網絡購物的普及,日本百貨業整體在銷售表現上連續3年低于6兆日元。2018年日本全國百貨公司銷售金額爲5兆8870億日元,比2017年下降0.8%,這也是日本百貨業連續第5年的負成長。
逛商場買東西的購物習慣正在一步步被打破。百貨商場一方面不斷求突破,通過親子、餐飲等有效引流的營銷手段吸引客人到店消費,彌補線下零售短板,一方面依然無法避免不斷下滑的業績困境。
不管怎樣,高島屋百貨曾一度讓上海商業地産市場看到日本商業是如何通過細節服務爲顧客帶來更好的體驗,此番遺憾離場不無可惜。
洋牌子不再是“香饽饽”
被業績所拖累,高島屋並非首家計劃退出大陸市場的海外高檔百貨店。2016年11月,英國零售巨頭馬莎百貨正式宣布要關閉其在中國 大陸的全部10家門店。隨後,馬莎百貨宣布關閉天貓旗艦店。
瑪莎百貨是繼另一家英國零售巨頭Tesco(特易購)及英國最大時尚電商ASOS先後撤離大陸後,又一英國本土大品牌徹底告別中國市場。
此外,今年4月29日,快時尚品牌Forever21暫停運營在中國的線上業務,包括Forever21中國官網、天貓及京東旗艦店,而線下業務亦陸續撤出中國。Forever21之前,英國高街品牌New look就宣布退出中國市場。ZARA(飒拉)、H&M(海恩斯莫裏斯)打折、清倉、撤店的頻率越來越高。
不僅品牌百貨商店紛紛離開中國大陸,海外大型雜貨百貨店也在出售在中國的分店。此前,歐洲大型雜貨零售商家樂福(Carrefour)在出售大部分中國業務。
法國家樂福曾經是許多中國城市的雜貨零售業界主力,現如今則成爲最新一家撤離中國的西方企業。這家法國零售巨頭6月23日宣布,已經同意向蘇甯易購出售其在中國業務的80%股份。這一決策是家樂福朝退出中國市場邁出的決定性的一步。
Sanford C. Bernstein的數據顯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在線食品外賣市場。要在這個需要快速遞送的市場競爭,商品必須處在距離消費者三公裏以內的範圍,這樣才能在下單半小時內送達。巨型超級市場的位置通常都在城市邊緣,因此很難做到這一點。
有時候,不是你做的不夠好,而是這個時代發展的太快了。
在揮別中國市場後,高島屋表示,將加快投資對中産階層和年輕人口有望擴大的越南。開業三年的“胡志明市高島屋”將充實面向家庭的日用品産品線。除了增加面積之外,還考慮在越南國內開設新店。
高島屋目前在日本海外運營四家店鋪,除上海外,還有新加坡、越南胡志明市以及2018年秋開業的泰國曼谷店。在新加坡,將房地産和店鋪結合起來的商業模式産生成效,規模占到高島屋整體營業利潤的約20%。
高島屋將采取的戰略是,把經營資源集中于除上海之外的海外三家店鋪,在當地爭取日本國內店鋪正在增加的來自東南亞的顧客,使他們成爲回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