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紀錄的通脹、激進的加息和股市混亂加劇了人們對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擔憂,並且可能會導致世界其他地區的增長陷入低迷。在亞洲,人們開始把目光集中到中國身上,一些亞洲國家想知道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否有能力緩沖美國經濟可能出現的萎縮。
從數據上來看,中國的通脹率遠低于美國,而在疫情爆發的頭兩年,“穩健”的經濟政策爲我們國家提供了推出針對性經濟支持的空間。盡管仍存在許多不利因素,但在上海等大城市封鎖數月後解除了限制,再加上新的刺激措施,一些分析師認爲,最糟糕的時期可能已經過去。
彙豐全球研究亞洲聯席主管範力民表示:“中國可能已度過增長低谷,預計將在未來幾個月加速增長。”他補充道:“平均而言,中國從鄰國經濟體購買的商品多于美國,因此,即便是中國的需求增長微小,也應該能大大緩解因亞洲向世界其它地區(尤其是美國和歐洲)發貨放緩而遭受的增長拖累。”
與此同時,經濟學人智庫亞洲分析師漢薩庫表示,通脹的影響將削弱家庭消費複蘇的力度,並抑制整個亞洲的私人投資。她說:“在對進口的依賴程度也很高的日本,我們認爲增長前景相當疲軟。”數據顯示,日本5月份工業生産創下了兩年來的最大降幅,比上月下降7.2%。荷蘭國際集團表示,這一結果遠低于市場共識,弱于預期的工業生産將限制日本第二季度的反彈。
另外,荷蘭國際集團對韓國未來幾個月的經濟前景也比較悲觀。“我們認爲,韓國企業似乎越來越擔心通脹和利率上升導致的家庭購買力減弱,此外,出口前景已降至 2021 年 3 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這表明外部條件在一段時間內都是不利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上月將其對韓國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從去年12月的3.0%下調至2.7%。
漢薩庫說,國際沖突加劇了通脹上升的趨勢,這將對亞洲的GDP增長産生二次影響。她表示:“如果美國經濟衰退,我們預計亞洲依賴貿易的國家將受到最嚴重的沖擊,比如新加坡和韓國。”
在這些亞洲經濟遭受沖擊的同時,相關專家表示,中國的經濟增長也會影響到亞洲經濟體。全球經濟研究所主席全光宇表示:“如果中國財政政策的影響在今年下半年開始顯現,那麽中國可能在緩沖美國可能出現的衰退方面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