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9日,美國總統拜登將啓程,開啓其任內首次亞洲之行。
拜登將分別到訪韓國、日本兩個東亞國家。其間,除了和韓日兩國領導人舉行會晤外,拜登還將參加由日本舉辦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屆時,澳大利亞、印度兩國首腦也將出席。
這是拜登上台16個月以來首次到訪亞洲,此前他三次出訪的目的地全部都在歐洲。多位專家分析指出,在俄烏沖突持續的背景下,拜登此次東亞之行意在團結盟友,持續推進其印太戰略。不過,美國雖“來勢洶洶”,但其在亞太地區必然會受到一系列掣肘與制約。
爲何先韓國後日本?
根據白宮公布的日程安排,拜登此次東亞之行將從5月20日持續至5月24日。
當地時間5月20日,拜登將首先抵達韓國。5月21日,他將與新任韓國總統尹錫悅舉行會晤。尹錫悅5月10日剛正式上台,這將是兩國領導人的首次會晤。
5月22日,拜登將前往日本。5月23日,他將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雙邊會晤。岸田文雄去年10月正式上台,此後兩人雖然曾舉行視頻會晤,且在多邊場合會面,但這將是兩人首次線下雙邊會晤。
當地時間2022年3月24日,比利時布魯塞爾,七國集團峰會在北約總部舉行。圖爲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美國總統拜登。圖/IC photo
5月24日,拜登將參加由日本主辦的QUAD首腦峰會。這將是第二次QUAD線下首腦峰會。去年9月,美國在華盛頓舉辦了首次QUAD首腦峰會。
通常來說,美國新總統上台後首次亞洲之行都會選擇日本和韓國作爲第一站。不過,拜登上任後的首次亞洲行顯然推遲了許多,同時也打破了傳統上先日本後韓國的模式。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上台10個月後就到訪四個亞洲國家,分別是日本、新加坡、中國、韓國。特朗普上台後也于當年11月到訪多個亞洲國家,包括日本、韓國、中國、越南、菲律賓等。
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無疑是阻礙拜登出訪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副所長袁征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拜登首次亞洲之行相比前幾任總統較晚,也是因爲他前期被其他事情絆住了手腳,或者說忙于他認爲更重要的事務。
袁征指出,拜登上台後首先面對的是嚴重的國內危機,包括蔓延的疫情、受阻的經濟、分裂的社會等,之後又忙于修複跨大西洋關系、應對俄烏沖突等,況且去年日韓首腦都先後到訪華盛頓,所以他將亞洲行推到了現在。
至于拜登將亞洲行首站放在了韓國而非日本,袁征認爲,主要是因爲韓國總統尹錫悅剛剛上任,而尹在上台前就多次表明要加強韓美同盟關系,因此拜登首站到訪韓國,以示對韓國新總統的支持和對韓美同盟關系的重視。
韓國總統尹錫悅與美國總統拜登。圖/IC photo
此時出訪亞洲有何深意?
《外交官》雜志此前指出,拜登這場延遲到來的亞洲之行,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打破外界關于美國忙于歐洲事務、忽略亞太地區的印象。
據報道,拜登自2021年1月20日上任以來,共有三次出訪,目的地全部都在歐洲。
拜登首次出訪是在2021年6月,當時他前往英國參加七國集團(G7)峰會。當年10月,他前往意大利,參加了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今年3月,俄烏沖突爆發後,拜登再次前往歐洲參加了北約峰會和G7峰會。
袁征分析稱,拜登政府上台後,在外交方面首先希望修複受損的美歐關系。此前,在特朗普擔任總統期間,美歐同盟關系遭到沖擊,他曾多次公開批評歐洲盟友、抨擊北約,甚至威脅要退出北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美國的戰略重心會轉移至歐洲。拜登希望通過此次出訪傳遞一個清晰的信號,即美國的戰略重點仍然在印太,美國仍會致力于推進其印太戰略,同時也給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盟友吃個‘定心丸’。”袁征表示。
白宮新聞發言人普薩基4月27日發布的聲明也直接表明,拜登此次出訪“將推進拜登-哈裏斯政府對一個自由開放的亞太以及美國與韓國、日本盟友關系的堅定承諾”。
當地時間2021年3月12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總統拜登參加“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視頻會議。圖/IC photo
拜登政府上台後一直強調推進印太戰略,並于今年2月公布了題爲《美國印太戰略》的文件,明確了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政策目標和具體政策舉措。然而,2月下旬俄烏沖突突然爆發,美國印太戰略的推行受到了一定影響。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副所長陳文鑫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俄烏沖突雖然影響了美國印太戰略的推行,但美國並未改變其將印太作爲戰略重點的部署。俄烏沖突爆發後,美國出台的《2022年國防戰略》仍然將中國作爲頭號“威脅”,將印太作爲首要關注的地區。
“俄烏沖突爆發後,很多人在討論美國會不會將戰略重心轉移,但美國已一再表示,他們認爲印太和俄烏是一個‘戰場’。”陳文鑫分析稱,“事實上,拜登政府認爲,俄烏沖突爆發後,美國和歐洲的關系得到進一步的加強,美國可以更好地利用歐洲盟友,在歐亞大陸西側對俄羅斯形成更大的制約。如此,美國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印太地區。”
除此之外,拜登選擇在這個時候訪問亞洲,還有一個背景是亞太地區5月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在韓國,保守派總統尹錫悅5月10日正式上台,其對外政策預計將不同于前總統文在寅領導的進步派政府。在菲律賓,該國剛選舉産生新一任總統小費迪南德·馬科斯。在澳大利亞,該國將于5月21日舉行議會選舉,這將決定現任總理斯科特·莫裏森能否連任。
“隨著亞太地區內多國政局發生變化,拜登希望借此次出訪進一步夯實和盟友的關系,這也是他此次出行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陳文鑫指出。
焦點議題有哪些?
據韓聯社報道,拜登到訪韓國的一個焦點議題是朝核問題。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5月18日表示,朝鮮很有可能在拜登此次出訪期間開展遠程導彈試驗或是核試驗,美方已經做好准備對防禦態勢進行必要的調整。
據報道,朝鮮今年已進行了16輪導彈發射,而尹錫悅此前多次表現對朝強硬態度,外界預計半島局勢或將再陷緊張。沙利文稱,拜登和尹錫悅將于5月21日舉行會晤,其間將就朝鮮問題舉行磋商。
此前有報道稱,拜登到訪韓國期間將訪問朝韓非軍事區。對此,白宮新聞秘書讓-皮埃爾予以否認。除與尹錫悅舉行會晤外,拜登還將與韓國科技制造業人士會面,並計劃慰問駐韓美軍。
當地時間2022年5月18日,韓國首爾,美國總統拜登將出訪韓國,美國駐韓大使館前戒備森嚴。圖/IC photo
5月22日抵達日本後,拜登將參加QUAD首腦峰會。袁征指出,美日印澳四國希望將QUAD峰會機制化,“做大做實”這個框架。此外,拜登可能也會考慮將韓國納入QUAD。
此外拜登還有一個重要議題,即啓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專家指出,這是拜登此次出訪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
拜登2021年10月出席東亞峰會時首次提出建立“印太經濟框架”的概念。今年2月份出爐的《美國印太戰略》詳細闡述了“印太經濟框架”的目標和主要內容。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5月17日指出,美國商務部正在牽頭就該框架的主要內容進行談判,重點是供應鏈合作、清潔能源、數字經濟、碳中和和基礎設施等。
事實上,在拜登到來之前,尹錫悅政府已決定送出一份“大禮”。5月18日,韓國政府決定,將作爲初始成員國加入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韓國總統辦公室18日消息稱,尹錫悅將于24日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出席在日本舉行的宣告IPEF成立的峰會。
“拜登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推出‘印太經濟框架’,讓它成爲美國在印太地區經濟上的抓手,彌補美國印太戰略在經濟上的缺陷。”陳文鑫指出,美國2017年退出了TPP(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後來的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和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美國也沒有加入,所以最後拜登政府另起爐竈,推出了IPEF。
袁征也強調,美國在印太地區此前可以說是“跛了一條腿”,即在政治、安全、軍事等領域都有舉措,但在經濟上缺位。因此,他希望借此次出訪推銷IPEF,強化其在印太地區經濟上的影響力。
據《外交官》雜志報道,拜登去年就提出“印太經濟框架”的概念,但其一直是個空架子,區內盟友也不信任這個框架是否真的能帶來益處。而拜登此行,正是希望爲這個框架加上“血肉”。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方面是,拜登或利用此次出訪傳達出其在對華關系上的一些立場。此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原定于5月5日就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發表講話,但因爲感染新冠取消。陳文鑫認爲,拜登政府可能會利用此次出訪發表對華政策新看法,需要密切關注。
拜登能如願嗎?
拜登此行雖然“雄心勃勃”,但多方認爲,他此次出訪未必都能如願。
陳文鑫指出,從歐洲到東南亞再到東亞,美國希望加強東西兩個方向的戰略協調,把印太盟友統合起來,從而爲美國的全球戰略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是,不管是軍事安全上的QUAD峰會,還是經濟層面的IPEF,拜登政府在印太地區必然會受到一系列的掣肘與制約,阻礙其戰略目標的實現。
本月,美國在亞洲發起了新一波的外交攻勢。5月12日至13日,美國在華盛頓舉行了“美國-東盟”特別峰會。這場峰會原定于3月底舉行,但由于部分東盟成員國領導人無法參會,以及烏克蘭危機持續,峰會被推遲到5月份。
當地時間2022年5月12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爲期兩天的美國-東盟峰會在美國舉行。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南草坪與與會的東盟國家領導人合影留念。圖/IC photo
“美國召開峰會的意圖很明顯,即拉攏東盟,進一步將其納入美國的印太戰略中,從而聯手遏制圍堵中國。”袁征指出,“但實際上,東南亞國家並不願意看到中美之間形成對抗,因爲這並不利于該地區的發展”。
袁征解釋道,東盟國家和中國地緣相近、貿易關系非常緊密,雙方建立了中國-東盟自貿區,同時都在RCEP框架中。此外不管是抗擊疫情還是複蘇經濟,東盟和中國都是攜手向前走的。因此,不論是政治、經濟還是安全上,東盟都不希望一邊倒,而是希望在中美之間保持一種平衡。
從實際成果來看,東盟也沒有完全讓美國如願。雖然美國和東盟承諾在11月的正式峰會上將雙方關系升級爲全面戰略夥伴關系,拜登還聲稱“東盟的中心地位處于未來美國戰略的核心”,但最終實際成果非常有限。美國僅宣布對東盟增加1.5億美元投資,同時並未明確提到印太經濟框架等內容。
袁征稱,拜登政府給東盟畫了“一張大餅”,但實際上美國在該地區能投入多少仍是一個疑問。而“印太經濟框架”本身相對較虛,且帶有濃厚的政治含義,目前要推銷出去並不容易,東盟顯然對這個框架還存在疑慮。
事實上,除東盟之外,印度的態度也非常微妙。
袁征指出,印度加入QUAD,是因爲它有自己的東向戰略,而這個戰略和印太戰略有交彙之處。但印度整體自我意識很強,目前也並未放棄不結盟的戰略,因此它並不會完全跟著美國走。
“從對俄烏沖突的表態就可以看出,印度並未跟著美國走,而是表現出一種相對中立的態度。這實際上讓美國很不滿,拜登可能會在此次QUAD會議上施壓印度。但印度有自己的想法,若是不符合印度的利益,它也不會跟著美國幹。”袁征表示。
此外,印度也並不願意將QUAD打造成一個“反華聯盟”,因爲印度和中國是鄰國,兩國雖然在邊境問題上有曆史遺留問題,但雙方都是發展中國家、都是金磚成員國,兩國無法完全脫鈎。“也因此,對于拜登的戰略意圖,印度的角色相對是一個不確定性因素。”袁征稱。
“事實上,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和地區影響力的提升,很多國家都不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因爲這並不符合其發展利益。”袁征稱,“從美方角度來說,中美之間對抗也不符合美國利益,同時也不利于地區安全穩定和全球戰略穩定”。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