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 李朝霞
編者按:
媽祖信仰不僅是台灣人的精神撫慰,更是他們內心深處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根脈的堅守。即使當前,媽祖信仰仍可跨越曆史的鴻溝與政治的疆界,延續中華文化的血脈,聯結兩岸人民的情感。
海在呼喊一個名字
女人的名字
以最悲怆的浪濤
從深淵
舉起一個聖誠的禱告
——劉登翰《媽祖》
媽祖信仰三部曲
媽祖信仰起源于宋代的福建莆田地區。媽祖,原名林默,生前樂善好施,經常乘船渡海救助遇難的船只和漁民。傳說她28歲時,在一次海上搭救遇險的船只而不幸身亡。她死後,當地百姓感念其恩德而立祠祭祀。北宋朝廷賜予“順濟”廟額,又被先後賜予“靈惠夫人”“慧靈妃”“善濟天妃”“仁慈天後”等封號。後世爲她所蓋的廟宇也取名爲“天後宮(廟)”“天妃宮(廟)”“林夫人廟”。林默由人入神,被人們親切地尊稱爲神女、靈女、娘媽和媽祖。在媽祖文化傳承過程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這些故事的核心圍繞媽祖“真、善、美”的精神品質以及救苦救難的功德。大致分爲在世和顯聖兩種:媽祖在世傳說包括媽祖誕降、救父尋兄、化草救商等內容;顯靈的傳說包括澎湖助戰、解除旱情、神助擒寇等等。媽祖文化不僅包涵神話色彩濃厚的故事,還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信仰儀式,如誕辰慶典、進香、繞境、巡遊等等。2009年,“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媽祖信仰經過千年演進,被凝聚了豐富的中華民俗文化內涵。媽祖信仰生根于中華海洋文化,伴隨海上絲綢之路而發展、勃興與傳播。與中原地帶發展農耕文化不同,天然的地理優勢使得福建沿海地區形成了海洋文化發展圈。在《天後志》《天妃顯聖錄》《天妃顯靈錄》等文獻中,我們可以窺見從宋代以來我國海上交通與海洋世界的開發史。文化圈的輻射範圍不僅跨越台灣海峽,而且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遠涉重洋,形成了以媽祖文化爲基礎的中華海洋文明。根據資料統計,世界各地有媽祖分靈將近1萬座,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國家。2017年湄洲媽祖重下“南洋”,前往菲律賓、印尼、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再次澤披四海。船只行駛到哪裏,媽祖文化就傳播到哪裏。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我們隨處可見“同鄉會館”“唐人街”“牛車水”等具有華人色彩的傳統建築,由“血緣”“族緣”“地緣”乃至“神緣”共同組成了海內外華人的鄉土傳承和文化認同。
媽祖信仰如今已成爲先民遷移赴台過程中維系精神命脈的思想紐帶。明清之際,大量的福建移民紛紛渡海遷台。在波濤洶湧的海上航行中,媽祖成爲保駕護航的“海上女神”。先民到台灣落地生根,筚路藍縷開墾新家園後,媽祖又成爲有求必應的“開台媽祖”。目前在台灣地區媽祖分靈已經超過兩千多宮。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媽祖宮廟有鹿港天後宮、北港朝天宮和大甲鎮瀾宮等。台灣也有不少民諺俗語反映了媽祖信仰的盛況,如台灣文人連橫在《雅言》輯錄“安平媽祖,無旗不有”,即在台南奉迎天後(媽祖)時,綢緞的旗子各式各樣、五光十色、絢麗于道、無奇不有。
兩岸信仰聯結的文化符碼
媽祖信仰不僅是一種精神依托,更內化爲閩台民衆的情感、記憶、思維相關的一種思想情結。在日本殖民台灣50年的過程中,不斷采取措施消解台灣人的抗日情緒,割裂與中國漢文化的血脈關系。作爲中華文化與民間文化的象征,媽祖祭祀活動一直受到了殖民者的幹擾,日本當局以“靈驗本位”和利己主義等理由全面廢止民間信仰,發起“寺廟整理運動”,迫使台灣人到日式的神社、佛寺去參拜。其中受到摧毀的媽祖寺廟有113座,僅次于土地公廟和王爺廟。台灣分靈廟按慣例回到湄洲媽祖祖廟的谒祖進香也受到重重阻礙。于是台灣信衆選擇以“遙祭媽祖”的活動來繼續表達對媽祖信仰的虔誠。例如鹿港天後宮就曾舉辦過相關的遙祭活動,祈求媽祖福佑台灣,以及能早日回到湄洲谒祖。“拜媽祖,回故國”一度成爲當時台灣人最強烈的情感訴求與願望。
熱鬧的媽祖祭典活動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誕辰紀念日。在這個月裏,台灣全島都會舉行一系列隆重的信俗活動慶祝,因此有“三月瘋媽祖”之說。在這些活動中,以大甲鎮瀾宮的媽祖繞境最爲出名,成爲台灣民間一大盛事。近年來,有更多的大陸元素融入島內的媽祖紀念活動,例如從2006年兩岸聯袂打造的“媽祖之光”的大型電視晚會逐漸成爲特色品牌,包括主題曲《媽祖之光》的傳唱,祭祀典禮、歌舞表演等多種形式的演出。在媽祖的祖籍地湄洲島,從1994年開始舉辦“湄洲旅遊文化節”,邀請了台灣上百家媽祖廟組織共同參與和策劃。今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爲期三天的第四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暨第二十一屆中國·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例行在湄洲舉行。
媽祖信仰不僅有實踐活動環節,更走向學術探討與理論研究。新世紀以來,兩岸學界不斷挖掘媽祖信仰的文化內涵,圍繞史料考辨、閩台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等議題展開討論。結合文學、傳記、地方志的文化研究成爲媽祖信仰研究的新範式。在媽祖信仰和媽祖精神的熏染下,閩台人民共同建構了海峽兩岸的文化共同體,豐富多樣的活動不僅繼承了媽祖信仰的文化精神與價值傳統,更讓海峽兩岸從民心相通走向融合發展。
海峽兩岸民間交往的重要情感推力
媽祖文化不斷被各種藝文展演出來,具有極強的藝術張力和形象美麗。文學作品方面,除了有媽祖詩詞與楹聯之外,還有劇本《林默娘》,散文集《媽祖人》,小說《媽祖傳奇》《海神家族》等等。音樂作品方面,有傳統的媽祖祭典音樂,以及現代媽祖題材的歌曲專輯《一代天後媽祖傳奇》(2010年)。影視作品方面,兩岸文藝界攜手合作制作戲劇《湄洲島奇緣》(2009年),以及合拍電視劇《媽祖》(2012年)。除此之外還有動漫《海之傳說——媽祖》(2007年)以及紀錄片《媽祖迺台灣》(2014年)等等。文學、音樂、影視,乃至工藝品、美術,媽祖文化的藝術樣態在新世紀有了更多樣的表現形式。甚至還有文創如媽祖木雕、背包、香火袋、食品等多種産品,周邊文創讓媽祖文化深入民衆日常消費生活,更“接地氣”。
媽祖信仰成爲當前海峽兩岸民間交往的重要情感推力。媽祖的傳說與故事記載了兩岸的曆史發展進程,包括鄭成功對台灣的開發,台、澎在清代的統一。甚至在兩岸曆史封閉的對峙狀態,台灣信衆都不惜突破重重障礙,回到媽祖起源地完成朝聖之旅。1987年10月,台中縣大甲鎮瀾宮的媽祖信衆經由日本到福建湄洲媽祖廟進香,率先開始了兩岸“破冰之旅”。新世紀初兩岸完全開放後,兩岸的媽祖祭典與交流活動更加頻繁。即便在民進黨上台後積極推動“去中國化”來切割兩岸的聯結,但媽祖信仰交流依然成爲兩岸民間交流中重要的一部分。如2009年2月13日,台灣媽祖信衆首次從台灣直航湄洲島祖廟進香,並不斷開展相關的紀念活動。閩台兩地頻繁的交流互動見證了媽祖信仰在兩岸人民心中不可撼動的地位。
媽祖作爲兩岸信仰聯結的文化符碼,由最初渡海來台的先民們所建立的,成爲先民的精神力量。在當下迅速的社會轉型中,媽祖信仰不僅是台灣人的精神撫慰,更是他們內心深處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根脈的堅守。即使兩岸當前處在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對峙狀態,但媽祖信仰仍可跨越曆史的鴻溝與政治的疆界,共同的信仰與儀式能讓大陸與台灣人民共享同樣的文化空間,延續中華文化的血脈,聯結兩岸人民的情感。
更多哈科技資訊,盡在
http://www.hrbkjzy.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