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伍炳亮眼裏,他設計制作的家具就像“可愛的孩子”。
四十載如一日投身家具設計與制作,伍炳亮依然不改“木匠本色”。
伍炳亮,中國工美藝術大師、伍氏興隆明式家具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藝術總監,出生于廣東江門台山。現擔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常務主席、中國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藝術品鑒定評估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明式家具學會理事和中國收藏家協會古典家具收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
2015年10月 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伍炳亮設計的老紅酸枝精雕西番蓮花紋的12張寶座、9個花幾以及1張平頭大案,合計22件套的清式家具,放置于寶蘊樓主樓的接待大廳,成爲國家領導人外事活動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
2016年12月28日 故宮建福宮舉辦的“工藝美術與文人趣味”伍炳亮作品文化論壇活動,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爲伍炳亮先生頒發收藏證書,以表彰其“法古宜今”的古典家具制式和改良創新的匠人精神。
2016年12月29日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主辦的第一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評審結果揭曉,伍炳亮榮獲“第一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稱號,由此成爲在中國傳統家具領域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2017年11月9日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公布首批“大國非遺工匠”名單,全國認定321名, 伍炳亮入選其中。
2018年5月14日 在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會上,伍炳亮創作展出的“明式海南黃花梨《方腳大號素身四出頭官帽椅中堂系列》”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從2007年至今,伍炳亮攜其傳統家具作品已連續參加多次文博會,共創下了“十二連冠”的紀錄,連獲十三個最高榮譽獎。
匠心闡釋
伍炳亮自1979年從事明清家具收藏、研究以及設計制作,至今已逾四十載。他對明清家具的造型、結構及文化內涵有著獨到的見解,提出以“型”、“藝”、“材”、“韻”爲准則的傳統家具評鑒與設計制作指導理論。並以此爲基礎制作、改良與創新設計出一批明清式藝術家具精品。作品以“型精韻深、材藝雙美”的特點深受國內傳統家具專家、學者、收藏家推崇,多件精致作品先後被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恭王府等收藏,並在深圳文化博覽會、全國工藝美術精品展覽會、全國紅木家具精品品鑒會等各類展會中屢獲殊榮。
1974年,出生在嶺南農村的伍炳亮20多歲,彼時的他是一名學徒小木匠,一天工作十個小時,牛仔褲已經磨出洞,他仍然幹得起勁。1982年,當時“萬元戶”的說法剛剛興起,伍炳亮用一個破舊的旅行包包裹了一萬元的現金,去廣州的二手家具市場收老家具。晚上在賓館睡覺時,行李裏面值十元的錢幣擱在頭下當枕頭,絲毫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一天後,一萬元換了一車老家具,他滿意而歸。
如今,年過六旬的他守著自己的古典家具生産車間,每天七點前准時到廠,和工人一樣勞作8到10個小時,從選料、開料、構思、設計親力親爲。一生與家具打交道,他仍然習慣用“美”、“醜”兩個字來評價家具。他告訴記者,最大的願望就是讓世人看到什麽是“美”的古典家具,並將這份美傳承下去。
從小木匠到收藏家
1953年,伍炳亮出生在廣東省台山市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成年後的他選擇去做木匠學徒。當時一個農民的收入是一年108元,而木匠一年的收入最高可以到1080元。物質匮乏的年代,收入是他決定做木匠的主要動力。
台山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兵荒馬亂、物質匮乏的年代,第一代台山華僑靠著勤勞勇敢和智慧毅力走向海外。伍炳亮雖然沒有外出打拼的機會,做木匠一樣“非常拼”。“當時我主要是做開料,在一米多長的開料凳上刨料。有的木料很長,需要貓著腰從凳子一頭一口氣刨到另一頭,爲了更快點,我都是跑著刨。那時穿的牛仔褲的屁股、膝蓋部分都磨破了。”
“愛拼”的他不止用蠻勁兒,刨、斧起落之間,他對木材屬性、家具部件尺寸了然于心。1979年,他結婚了,也就在那時,他開始從事收購古董家具的生意。從農村收一些老家具,經過修繕再賣出去,掙著差價,他發現了自己的優勢。“收一件品相好、破損少的家具要1000塊,我只能賣1200塊,但是如果收一件破破爛爛、品相很差的家具,只要二三百塊,我可以修得很好,一樣賣出1200。也是那個時候,買家的選擇讓我開始領會家具的美,什麽是美,美在哪裏,並試著將這些美塑造出來。”
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著名文物鑒賞家王世襄所著的《明式家具珍賞》、《明式家具研究》等相關著作出版發行,在全世界都掀起了一陣收藏、收購明清時期家具的熱潮,那時伍炳亮也加入了這個行列。除了在全國各地搜集明清時期老家具,他同時在海南島購買海南黃花梨老家具和材料。“那個時候的我多次前往海南島,可以說是跑遍了海南每一個角落,其中三亞市的崖城鎮和黃流鎮是這類家具較爲集中的地點。”在收購過程中,因爲很多老家具款型粗糙、破損較多,1985年,伍炳亮與朋友在海南合作建廠,將老家具拆散後重新修複整理,再對外出售。1986年,伍炳亮在台山市建立興隆紅木工藝廠,使用海南黃花梨來制作仿古家具,銷往我國港澳台和新加坡等區域。
海南黃花梨是一種生長于我國海南、廣東地區的名貴木材,學名“降香黃檀”,以優美色澤、行雲流水般的花紋以及淡淡的香氣聞名,在明清時期,被視作制作硬木家具的佳品。這個如今已經名聲遐迩的名字,在收藏界故事頗多。中國明式家具研究的開拓者、德國學者古斯塔夫·艾克曾經在書中贊歎這種木材的優美色澤:“老的花梨木家具的木料,無論其顔色深淺,通常都指明是‘黃的’,以形容所有真品共有的色澤。這種色調帶有如同金箔反射出來那種閃閃金光,在木材的光滑表面上灑上一片奇妙的光輝。”著名作家、收藏家海岩也是古典家具的癡迷愛好者,他曾經以“姚黃魏紫俱零凋”來形容紅木家具的價值,其中的“姚黃”便指的是海南黃花梨。
在上世紀80年代初,海南黃花梨的價格已經上漲到每噸7000元到1萬元。在當時古典家具行業還未起步之時,伍炳亮就從材料儲備、家具收藏等方面打下堅實基礎。一張老照片中,剛滿三十歲的伍炳亮騎著最新款的摩托車、身穿喇叭褲,一頭長發盡顯意氣風發之態。時值改革開放初期,利用當地外貿創彙的優勢,伍炳亮早早地完成了人生財富的積累,年紀輕輕已經成爲別人眼中的“人生贏家”。
“我只要最美的”
收藏給伍炳亮帶來財富,但這個過程也充滿了未知的辛苦和風險。至今,伍炳亮還保留著一張1982年5月8日在廣州每晚一元住宿的憑證。他回憶說,當時在農村能收購回來的老家具越來越少,他聽說廣州有一條專門從事二手家具買賣的商業街,懷揣一萬元現金,他只身去了廣州。這一萬元現金全部是十元面值紙幣組成,晚上在賓館睡覺的時候,他把現金當枕頭。他笑著說:“也許當時的人也想不到,這個年輕人破破爛爛的包裏有一萬塊錢,這樣我反而安全了。”一天後,一萬元換了一車老家具,他滿意而歸。還有一次,在1988年,在和同行喝茶聊天的時候,他聽說廣州有一件廣作風格的坐榻,品相很好,當天下午他就去了廣州。“當時從台山去廣州很不方便,要坐兩趟渡輪,前後花九個小時。很多人對我不理解,問我,伍先生,以你現在的身家,有必要這麽拼嗎?一個人有五萬元就可以過一輩子啦。”伍炳亮回憶說:“這樣說也無不道理,當時公務員一個月的收入也才二三十元,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最後這件家具我以3500元價格收回,以4000元的價格賣出。轉手之間,收入比一個公務員一年的收入還要多。”
古典家具收藏並非易事,即便在改革開放初期、經商氛圍濃厚的廣東,從事古典家具的收購僅靠膽略、機會也不行,還需要一雙識出精品的慧眼。時至今日,很多慕名而來的古典家具收藏者都想從這位經驗豐富的大家口中尋求收藏秘籍。伍炳亮回憶說:“我舍得花錢,買就買最美的。也正是這樣,這麽多年‘打眼’的經曆沒有,我的收藏之路一直很穩妥。”
何爲古典家具之美?在伍炳亮看來,美的概念因人而異,但是古典家具尤其明清家具在幾百年的發展中,美的內涵在看似多變的造型藝術中固定下來,尺寸比例、線腳裝飾、榫卯結構、雕刻紋飾有成體系的美學語言,對于經驗豐富的行內人來說,看到一件家具的第一眼,就可以斷定美還是醜。伍炳亮回憶起一件小事,收藏家具多年,誰家有什麽家具他都了然于心。當地有一家祖傳做首飾的人家,家裏有一套祖傳的圓形餐台,其腿部的竹節紋飾尤爲漂亮。伍炳亮一見傾心,多次去對方家裏,希望收購此物。“人家在我們當地也是大戶人家,沒有出售的意思,即便我去了很多次,對方就是不賣。沒有辦法,最後我跟那家主人說,不賣給我,可以讓我拍張照片嗎?”對方同意了。拿著這張照片,伍炳亮經過尺寸改良,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件改良後的古典家具。
這件家具的制作爲他的古典家具探索之路開了一扇新大門。從此以後,除了回收老家具、按照老家具的樣子做仿古家具,伍炳亮也開始嘗試在老家具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創新。伍炳亮回憶說,尤其是當時從海南島收購來的海南黃花梨老家具,例如涼床、米櫃、新款梳妝台、辦公桌等等都是民間日常生活用品,一般是民間工匠制作出來的,相比明清經典家具款型,造型、尺寸比例、工藝也往往比較粗糙。在回收這些黃花梨老料的同時,伍炳亮開始嘗試對這些老家具進行改良設計,將無法再使用的零件小料收集起來,想辦法制作出新家具。
舊物改造,傳承創新
從1983年至1997年,伍炳亮所做家具大多以海南黃花梨爲主材。多年沉浸其中,以至于他看到一件“醜作”,都禁不住想改造一番。因此,伍炳亮也被戲稱爲“台山無影手”,很多消費者、藏家都拿著自己的家具,請他重新設計、改良再做。
伍炳亮介紹說,由于海南黃花梨的産地特殊,在明清時期,主要家具使用地區也集中在海南島、廣東地區,與經典的宮廷家具款式相比十分粗糙。“常見的問題就是尺寸比例不佳、紋飾風格不統一,例如線條弧度過長或過短、線條不夠流暢、束腰過短(家具上的一個收縮部分,一般位在面板邊框和牙條之間)、面板或裙板厚度不夠等等。還有的是風格不統一,例如一件羅漢床,整體造型呈明式風格,但是面板呈現凸池板,這是清式的做法,導致韻味也不協調。”
“海南黃花梨的材料很珍貴,成長百年,可用的心材才拇指般粗細,如果粗制濫造使用在家具上,這是讓人心痛的浪費!”多年的修補制作經驗,讓他對傳統家具的審美眼光和設計把握能力首屈一指。從2008年至今,他主編了《伍炳亮作品珍賞-中國傳統家具收藏經典》和《伍氏興隆-明式海南黃花梨家具作品珍賞》,將多年來從海外收購和自己創新制作的家具整理成冊。這兩本書一度成爲行業仿照的“教科書”,因爲出版後一直沒有再版,原價一千多元的價格在網購平台被炒作到幾萬元。
在改良老家具的同時,伍炳亮的做法還面臨著質疑。“有人曾經問我,你做的家具和故宮裏的一樣嗎?是經典原版嗎?”對于這些疑問,他的回應是:“不同時期的家具都會因爲外在環境的影響和人們審美追求的不同呈現不同的特征,很多老家具在明清時代都由文人工匠參與制作,雖具有很強的藝術傳承價值,但也存在制作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不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需求。我們要取其精華,摒棄不足,將這些存在瑕疵的家具進行改良,將它們打造得更加完美。”
在伍炳亮制作的家具作品中,一套由其設計的浮雕荷花紋小寶座頗受矚目。這套寶座的原型來自故宮的一件蓮花紋寶座,原件是尺寸較爲寬大,伍炳亮將其寶座面板尺寸改小,相應高度也按比例縮小,座面經過曲線處理,坐起來更爲舒適。在他設計的作品中,還有諸多這樣的改良,例如在傳統一幾兩椅的搭配中,幾的高度與扶手椅的扶手高度一致,這樣的搭配通常在廳堂使用,供主人和客人會談、喝茶使用;在現代人的起居生活中,廳堂家具的會客功能弱化,伍炳亮將幾提高,除了喝茶,使用者還可以相對而坐,可以下棋、就餐,符合現代人的使用習慣。
2003年至今,伍炳亮的多件作品連續多屆在各類博覽會和評審會上榮獲“金獎”、“最具收藏價值獎”、“最佳藝術創作獎”、“消費者最喜愛的紅木家具産品獎”等多個獎項。此外,他的數件作品先後被中南海、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恭王府等各大博物館爭相收藏。在2017年1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首次來華進行國事訪問。受外交部和故宮博物院的委托,伍炳亮安排專人將明式老紅酸枝大號四出頭官帽椅、圈椅、刀牙裙霸王枨小四方台以及大畫案等十多件傳統家具運往北京故宮博物院建褔宮,用于習近平和特朗普會晤晚宴。原定時間25分鍾的晚宴實際持續了至少兩個小時,習近平和特朗普的會晤非常圓滿成功。爲此,外交部和故宮博物院還特致電感謝伍炳亮,協助完成兩國元首曆史性會晤的光榮使命。
木匠本色傳承傳統瑰寶
與其他古典家具藏家、企業老板不同的是,伍炳亮的工作室裏堆滿了木材。沒事的時候,他會拿出自己年輕做木匠時的工具箱,劃線、角尺、長刨、短刨、斧子一應俱全,甚至20多歲使用的兩米長的長鋸還保留著,測量、畫線、開料、刨平,在多年使用的工作凳上,所有工序一氣呵成。
“年輕的時候打的底子,現在的手藝也忘不了。可惜的是,現在很多人不會用這些老工具了。”在2006年,他應邀擔任中央電視台“古典家具超人比賽”評委。“當時很多選手的技藝水平不合格,不說別的,有的木匠鋸弓都沒開好就鋸料,很容易就鋸歪了。沒有紮實的手工水平,怎麽能做出好家具呢?”
評判一個企業的家具好不好,首先要看老板的文化層次和修爲,看他對家具的理解深度,看他有沒有很高的審美觀。如果他不具備這些能力,那麽他做出的産品肯定就是“大排檔”。帶著這樣的想法,伍炳亮從設計、用料、制作等嚴格把關,讓每件作品都能達到收藏級別。“開料我必定在現場的,木料打開後才能看什麽花紋紋理,適合做什麽家具,所以經常開著開著需要叫停,對尺寸嚴加把控。”目前,伍氏興隆6000多平米的廠房內,伍炳亮對每一件材料的特性、尺寸都記在心裏,“把有限的廠房、工人、資金充分整合利用,做到量精品優。”
著名作家、收藏家海岩收藏了伍炳亮的多件作品,笑稱自己的錢大都用來收藏了伍炳亮黃花梨家具。海岩曾這樣評價伍炳亮的作品:“當今社會,整體心態偏向浮躁和急功近利,市場上的仿古家具也難見上等精品,能夠對傳統家具深入研究並身體力行去全面制作繼承的高手實不多見。伍炳亮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投身家具設計與制作,其家具作品既融彙了傳統家具各大風格流派之所長,又前後貫穿、表現了在不同時期的制器風貌。”
收藏家馬未都曾經說,真正的藏家,收藏發自內心的熱愛,收藏給人富饒的精神世界,也給社會帶來很大影響。前有張伯駒,爲得傳世國寶不惜投入重金,雖然以後的日子裏,生活沒有富裕到讓他隨手揮霍,但是他卻成爲了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貴族。在古典家具領域,已到耳順之年的伍炳亮,也想爲世人留下一筆財富。從事家具制作四十余年,設計生産作品一千三百多款。對于收藏的精品以及自己設計的黃花梨家具,伍炳亮將其收藏在“伍炳亮黃花梨藝術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也將正式對外開放。
台山所處的江門市,一向有制作古典家具的傳統,然而和浙江東陽、江蘇常熟、福建仙遊等紅木家具産業基地相比,江門的名聲稍弱。生于斯長于斯,伍炳亮也在致力推動當地産業的發展。在台山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明清式家具(廣東)研究院也將落戶其中。研究院將開展文化研究、技術傳承、設計創新、行業交流及産業化項目對接,爲當地紅木家具産業提供創新支撐,樹立當地紅木家具在國內外的品牌形象。
“希望通過這樣一個空間將這些作品展示出來,爲廣大藝術品愛好者、收藏者以及行業提供一個參觀交流的平台;我享受討論自己的作品,享受討論設計制作的過程,享受和大家一起交流學習。所有對既往時代的研究都應該滲透對當前社會的關注。堅持本來,吸收外來,才有未來。”
■ 同題問答
什麽時候是你認爲最艱難的時候?能夠堅持下去的原因是什麽?
在1997年前後,當時海南黃花梨木材的來源已經越來越少,材料的規格也越來越小,木材的價格攀升至較高的位置,每噸的價格已經達到十多萬。受到第一輪金融風暴的影響,國外的市場需求也在降低,工廠一度到了給工人發工資都困難的困境。即便這樣,我也從來沒有想過退出。因爲我堅信一輩子做一個事情,做到極致將會做出成績,這也許是現在政府提倡的工匠精神吧,我熱愛古典家具,不僅將家具做成是我的事業,還是我的至愛、我這一生所堅守的信念。我相信困難是暫時的,古典家具之美不會隨著時間久遠、社會經濟波動被淹沒,堅持這份對美的執著,我的收藏、制作家具事業就有轉機的那一天。
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東西是你一直堅守的?
對于古典家具的癡迷吧。現在我每天七點到工廠,晚上六點和工人一起下班。我的兜裏一直帶著可擦拭的畫筆,有了靈感就把想做的家具草圖畫在紙上。我個人也沒有其他業余愛好,就是比較喜歡下象棋,有時下象棋別人跟我說話也聽不到。這樣的工作生活習慣讓我的大腦一直保持活躍思維,對家具設計和制作獲益頗多。
你感覺你獲得的最大的快樂是什麽?
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企業家,我對傳統家具像普通發燒友一樣癡迷和喜歡。有句話說“在父母的眼裏,自己的孩子永遠是最可愛的”,我對自己設計制作的家具就懷有這種感情。有很多次,我在海外看到自己制作的家具,那份異國相逢的喜悅還有百感交集的情緒是難以言盡的,我想這是最快樂的時候。
A特22-A特23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馮靜
A特22-A特23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嘉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