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進一步開放又將迎來新舉措。
11月9日,據中國外交部網站,外交部表示,中方按照自己擴大開放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將大幅度放寬金融業,包括銀行業、證券基金業和保險業的市場准入。
就在同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發布公告稱,惠理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景順縱橫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路博邁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近日完成登記,成爲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
中基協表示,目前已有富達、瑞銀、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順和路博邁7家外資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完成登記。“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機構登記政策是落實中美、中英有關對話成果、兌現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承諾的具體舉措。”
當日,央行發布的境外商業類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銀行間債市業務流程中也進一步開放境外商業機構可在中國銀行間債市參與利率互換等。
具體而言,除現券交易外,境外投資者還可基于套期保值需求開展債券借貸、債券遠期、遠期利率協議及利率互換等交易;不過對于回購交易仍未完全放開,僅有境外人民幣業務清算行和參加行可開展債券回購交易。
外資進軍證券業迎契機
此前的10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黨的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開放日上答記者問時曾表示,中國將進一步朝著金融開放的方向發展,包括“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市場連通方面,機構合作方面以及金融市場准入都會進一步對外開放。
今年1月1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幹措施的通知》。其中也指出,服務業重點放寬銀行類金融機構、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保險機構、保險中介機構外資准入限制。
面對高層對于推動金融業市場准入的表態,結合市場對外資行有望控股境內券商的預期,種種信號都在顯示,外資在境內證券行業的發展正迎來新的契機。
有券商研究所所長向第一財經表示,擴大對外開放是趨勢,接下來如果允許外資控股合資券商,將爲後者的發展進一步掃清障礙。但在持股比例之外,合資券商仍要面對證券公司牌照管理、行業充分競爭等諸多挑戰,“最終還是要接受市場化的檢驗”。
提高外資在券商中的持股比例,在此前已有先例。事實上,早在2012年10月,證監會就曾修訂過《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和《證券公司設立子公司試行規定》,將外資在合資券商中的持股比例上限從33.3%提高到49%;合資券商可申請的業務範圍也將有所擴大,申請條件由持續經營5年縮短到2年。在當時的修訂說明中,證監會就明確提到,此舉是爲進一步擴大證券公司對外開放,落實第四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成果。
上述規定,一直沿用至今。目前,證券公司與資産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仍不能超過49%。從國內合資券商的發展情況來看,自1995年摩根士丹利入股中金公司進而組建首家合資券商開始,截至目前已有近10家合資券商。其間,合資券商的股權轉讓更叠不斷,包括摩根士丹利此後出售其所持的中金公司股份、摩根大通去年轉讓其所持的第一創業股份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證券公司對外開放的路徑還有另外的可借鑒樣本。2013年8月,內地與香港、澳門簽署《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補充協議十。2015年8月,證監會例行發布會再次強調,要進一步擴大證券經營機構對港澳地區開放。按照政策,允許符合條件的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分別在上海、廣東、深圳各設立1家兩地合資全牌照證券公司,港資、澳資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1%,內地股東不限于證券公司。
基于CEPA補充協議十的新設合資券商進度,此後發展略超市場預期。由港澳資本控股的一批合資券商紛紛設立,兩家已在去年正式開業運行。
“證券公司對外開放是一個大的趨勢,政策放開也是必然的。”上述券商研究所所長同時強調,在持股比例放寬之外,外資想要在國內證券行業真正獲得發展,還需要面臨諸多挑戰。
其指出,過去十年裏,證券行業牌照的管理尺度一直很嚴格,新發牌照的下發也較爲審慎。此前成立的老牌合資券商大多是持有單一牌照,以投行業務、研究業務牌照爲主。牌照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前合資券商的發展和業績表現。而更重要的是,從國內證券行業的現狀來看,經紀業務依然是重頭戲,在各類業務中的占比最大,但這恰巧是合資券商相對薄弱的業務板塊。
從趨勢上來看,國內整體券商行業的集中度持續提升,市場充分競爭。位于頭部的券商其業務規模、市場占有率、品牌知名度、評級、資本金實力等都是遙遙領先的。不管外資還是內資,不管民營還是國有,在這種行業發展背景下,想要通過單一業務板塊實現彎道超車很難。上述券商研究所所長稱,“外資券商在投行等特色業務上具有優勢。如果放寬了持股比例的限制,可以視爲給予外資更大的市場化選擇空間,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來選擇持股比例,但最終還是要面對行業的充分競爭和市場化的考驗。”
外資銀行“松綁”,業務範圍擴大可期
在銀行業對外開放方面,從去年底開始,監管部門就不斷通過政策及吹風,表明要放寬銀行類金融機構外資准入限制。
今年3月,銀監會發布《銀監會辦公廳關于外資銀行開展部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就外資銀行開展國債承銷、托管、咨詢服務等業務資格進行了進一步明確。
7月20日,銀監會發布《關于修改〈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的決定》,明確了外資銀行入股中資商業銀行的條件。未來外資銀行既可以選擇以境外母行爲主體投資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也可選擇以在華法人銀行爲主體進行投資。
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開放日問答環節上也表示, “銀監會將繼續加大對外開放,在設立形式、股東資質、持股比例、業務範圍等方面給予外資銀行更大空間。”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表示,中國從2006年開始逐步對外資行實現國民待遇,過去一兩年人民幣業務完全放開,對外資行在中國注冊的子公司對外投資逐漸松綁。此外,對外資行戰略投資者投資也從四大行股改上市時進一步放開。
不過盡管如此,外資行在中國金融市場投資比重下降已經成爲不爭事實。近年來外資行連續減持中資銀行股份,截至目前,12家股份行的前十大股東中,僅有渣打銀行持有渤海銀行19.99%股權,以及新加坡大華銀行持有恒豐銀行13.18%股權等。同時,截至2016年底,外資銀行資産僅占全國銀行類機構總資産的1.3%。
曾剛預計,未來金融市場開放將對外資行在對外、國際、支付、清算業務等進一步擴大開放力度,因爲這些內容對中國經濟國際化有好處。至于對戰略投資上限的限制(目前,監管機構設定的外資行持有中資銀行股權比例上限爲20%),未來對外資是否會做專門安排的金融開放政策還不明朗。不過曾剛指出,總體原則還是根據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時間表來安排。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11月9日,高盛集團與中投公司宣布,將共同成立中美産業合作基金,目標金額50億美元。該合作基金將投資于美國制造業、工業、消費、醫療等行業企業,通過開拓中國市場,進一步深化中美經貿投資合作。從這一大單中,或可一瞥未來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某種走向。
業內期待出口信用險對外資放開
“不管是今年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還是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外資增長若幹措施的通知》,國家對保險業將進一步對外開放是大趨勢,我們當然是非常歡迎的。”一名外資險企總裁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事實上,“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進程中,保險業開放時間最早、開放力度最大、效果也最明顯。”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今年9月召開的外資保險公司座談會上表示。
1992年友邦保險進入中國,成爲首家從中國人民銀行獲得牌照在華經營壽險及非壽險業務的外資保險機構。2001年中國進入WTO之後,國際知名保險公司進入中國的速度明顯加快,監管機構對外資險企的各項業務限制在這十多年間也逐漸松綁。
2003年,外資保險原本只能在若幹城市開展業務的地域限制被取消,同年監管允許外資非壽險公司設立獨資子公司,2006年允許外國保險經紀公司設立外商獨資保險經紀公司;2012年,保監會正式向外資財險公司開放交強險市場,這意味著外資財險公司得以更順暢地切入我國財産險市場中占比最大的車險市場;2015年、2016年,保監會又相繼簡化取消了外資保險公司相關的一系列審批手續。如今,外資險企已經在相當多方面實現了“國民待遇”。
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共有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了57家外資保險公司,下設各級分支機構1800多家,世界500強中的外國保險公司均進入了中國市場。截止今年7月末,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産達到10022.50億元,相較入世之初的30億元,實現了較大發展。
根據保監會數據,公司數量上占比近1/3的外資險企市場份額占比雖較入世時有一定增長,但截至2016年末仍僅爲5.19%。
多位外資險企高管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除了過去的一些政策上的限制以外,外資險企市場份額低的原因也有經營理念的不同和進入市場時機較晚等因素。
隨著保險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力度的趨勢,這些外資險企可能會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
陳文輝在上述座談會上表示,在保險業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方面,下一步監管部門將重點著手以下兩方面工作,進一步提升中國保險市場對外資保險機構吸引力。一是對于已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保險公司,將進一步優化監管環境,鼓勵其進入健康、養老、巨災保險等專業業務領域,參與保險業經營的新模式,支持其參與國家和保險業的各項改革,促進其健康快速發展。二是對于尚未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保險機構,將進一步優化准入政策,通過引入更多優秀的境外保險機構,完善保險市場主體結構,進一步增強市場活力,促進行業有序競爭。
“現在很多中資保險公司在健康、養老等險種上都已展開布局,許多外資險企也在等待時機,而在巨災保險方面,中國剛剛處于起步階段,但國外的保險巨頭們相對經驗更爲豐富,相信可以更多地參與到這個市場。“上述外資險企總裁表示。
據上述外資險企總裁表示,目前除了壽險公司外資占比不得超過50%的限制外,一些政策性保險,例如農險、出口信用險目前還未完全對外資險企開放。
“目前也有一些壽險業的外國巨頭們在期待壽險外資持股比例是否有進一步放開的可能,但相信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政策性保險的壁壘我們也能理解,但例如出口信用險在目前中國出口額較大的情況下,我們也期待可以考慮對外資保險公司適當放開類似領域。”上述外資險企總裁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