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晚,銀監會官網發布《銀監會積極穩妥推進銀行業對外開放》通知,指出,將擴大外資銀行業務經營空間,取消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等待期,支持外國銀行分行從事政府債券相關業務、放寬外國銀行分行從事人民幣零售存款要求,支持外資銀行參與金融市場業務,提高金融體系活力。
銀監會指出,結合當前銀行業戰略轉型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需要,銀監會將繼續推動改善銀行業投資和市場環境,支持外資更廣泛地參與我金融市場發展,提升銀行業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化水平。經國務院批准,銀監會將放寬對除民營銀行外的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産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股權投資比例規則。
下一步,銀監會還將持續推進銀行業對外開放,主要政策方向是:
一是放寬外國銀行商業存在形式選擇範圍,促進國內金融體系多樣化發展。二是擴大外資銀行業務經營空間,取消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等待期,支持外國銀行分行從事政府債券相關業務、放寬外國銀行分行從事人民幣零售存款要求,支持外資銀行參與金融市場業務,提高金融體系活力。三是優化監管規則,調整外國銀行分行營運資金管理要求和監管考核方式,引導其發揮經營優勢,提升競爭力。
銀監會表示,相關開放政策的落地實施需要修訂現行法規和監管制度,建立及完善相應的審慎監管機制和配套措施,做好新老政策銜接。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銀監會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要求,積極穩妥推進銀行業對外開放,合理安排開放順序,在拓展開放政策空間、增強市場活力的同時,不斷完善監管,堅決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早前11月9日,據中國外交部網站,外交部表示,中方按照自己擴大開放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將大幅度放寬金融業,包括銀行業、證券基金業和保險業的市場准入。
在銀行業對外開放方面,從去年底開始,監管部門就不斷通過政策及吹風,表明要放寬銀行類金融機構外資准入限制。今年3月,銀監會發布《銀監會辦公廳關于外資銀行開展部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就外資銀行開展國債承銷、托管、咨詢服務等業務資格進行了進一步明確。
7月20日,銀監會發布《關于修改〈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的決定》,明確了外資銀行入股中資商業銀行的條件。未來外資銀行既可以選擇以境外母行爲主體投資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也可選擇以在華法人銀行爲主體進行投資。
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開放日問答環節上也表示, “銀監會將繼續加大對外開放,在設立形式、股東資質、持股比例、業務範圍等方面給予外資銀行更大空間。”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此前對第一財經表示,中國從2006年開始逐步對外資行實現國民待遇,過去一兩年人民幣業務完全放開,對外資行在中國注冊的子公司對外投資逐漸松綁。此外,對外資行戰略投資者投資也從四大行股改上市時進一步放開。
不過盡管如此,外資行在中國金融市場投資比重下降已經成爲不爭事實。近年來外資行連續減持中資銀行股份,截至目前,12家股份行的前十大股東中,僅有渣打銀行持有渤海銀行19.99%股權,以及新加坡大華銀行持有恒豐銀行13.18%股權等。同時,截至2016年底,外資銀行資産僅占全國銀行類機構總資産的1.3%。
曾剛預計,未來金融市場開放將對外資行在對外、國際、支付、清算業務等進一步擴大開放力度,因爲這些內容對中國經濟國際化有好處。至于對戰略投資上限的限制(目前,監管機構設定的外資行持有中資銀行股權比例上限爲20%),未來對外資是否會做專門安排的金融開放政策還不明朗。不過曾剛指出,總體原則還是根據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時間表來安排。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11月9日,高盛集團與中投公司宣布,將共同成立中美産業合作基金,目標金額50億美元。該合作基金將投資于美國制造業、工業、消費、醫療等行業企業,通過開拓中國市場,進一步深化中美經貿投資合作。從這一大單中,或可一瞥未來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某種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