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物見證拳拳赤子之心
——從館藏看歸國華僑對抗美援朝的貢獻
羅佩玲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爲維護其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和利益而出兵幹涉,授權組成“聯合國軍”進入朝鮮半島,幫助韓國抵抗朝鮮軍隊,導致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同時美國軍機多次入侵中國領空轟炸中朝邊境,戰火即將燃燒到鴨綠江邊。9月30日,周恩來總理發表講話:“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8日,中國應朝鮮人民政府的請求,迅速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參戰。在戰爭過程中,志願軍不僅得到了解放軍和中國人民的全力支持,還得到了廣大海外僑胞與歸國華僑的有力支援。
爲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全國上下開展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爲主題的國防教育運動。國內各高校的抗美援朝宣傳運動在1950年11月下旬達到高潮,海外華僑學校也開展宣傳活動。12月,中央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招收青年學生青年工人參加各種軍事幹部學校的聯合決定》。1951年中國共産黨建黨三十周年之際,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了《關于各種軍事幹部學校招收學生的決定》,全國各大中學積極開展國防教育運動,青年學生的愛國情緒高漲,都將國防崗位看作是最光榮的崗位,並將其作爲自己的理想和奮鬥目標。各種軍事幹部學校發布招考的消息後,歸僑學生立即寫申請要求到祖國最光榮的崗位上去,作爲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30周年的獻禮。
圖1汕頭華僑中學全體教職員贈給泰國歸僑學生黃王奇的“到祖國最光榮的崗位上去!”紀念章
海外華校學生也積極響應抗美援朝的號召,通過組織動員會、報刊宣傳、示威遊行、籌款募捐等多種渠道和方式進行支援,還紛紛購買船票,坐上郵輪回到中國,與衆多歸國華僑學生一起踴躍報考各種軍事幹部學校、參加中國志願軍,投身到前線戰場。1950年11月,僅北京一地就有超過200名歸國華僑報名參加志願軍,可見歸國華僑滿懷高漲的愛國熱情。據《人民日報》報道,截至1951年1月就有25萬青年報名參加軍校。中國華僑曆史博物館珍藏了多件抗美援朝期間的文物,這些文物都與歸國華僑有關。比如華僑回國參加志願軍的照片、在朝鮮戰場上使用的水杯和軍裝上的臂章以及榮獲的紀念徽章、軍功證書等等,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感人的故事,講述了歸國華僑投身抗戰、保家衛國的曆史,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意義。
1951年,年僅18歲的泰國歸僑黃王奇懷著支援戰爭、參加祖國建設的初衷回國,在汕頭市私立華僑中學經過幾個月的短期培訓後,與邱禮明、陳爲佳、林仕儒等衆多歸僑學生一起報名參軍,同年5月被保送至南方大學軍幹班學習。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空軍第六航空學校,專業學習空軍地勤軍械。1952年作爲空軍第三殲擊航空地勤軍械員,奔赴前線參加抗美援朝。(見圖2、圖3)
圖2汕頭私立華僑中學參軍華僑學生留影(右起爲泰國歸僑黃王奇、邱禮明、林仕儒)
圖3汕頭市歡送華僑青年學生參軍集會及遊行照
海外華僑青年響應祖國號召回國參加抗美援朝,坐遊輪回祖國往往要經曆幾天的航程。在幾天的航程中,他們在郵輪上發表演講,組織乘客爲中國抗美援朝捐款。1951年4月,馬來亞歸僑謝錦鳳與一同回國的青年學生在“芝加連”郵輪的甲板上組織乘客爲抗美援朝捐款(圖4、圖5),他們用中文書寫宣傳口號和標語,貼在紙箱和布袋上,做成簡易的籌款箱包,還在甲板上發表演講,號召大家捐款支持中國志願軍的抗美援朝。回到中國後,他們將籌得的善款全部轉交給國家,然後以各種方式積極參戰及支援前線,以實際行動實踐了他們“保家衛國”的決心,體現了歸國華僑們愛國的赤子之心。
圖4馬來亞歸國華僑青年在“芝加連”郵輪甲板上組織募捐
圖5 “芝加連”郵輪甲板上的馬來亞歸國華僑青年
歸國華僑青年回國不爲名和利,而是爲了保衛親愛的祖國,即使血灑戰場也不在乎。他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回國後積極參軍、投身戰場。例如,祖籍福建的馬來亞歸僑林有聲(1920—2019年),7歲時隨父親去馬來亞,1936年回國在廈門集美學校讀書,1938年秋參加革命,先後在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學習,1941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參加過抗日戰爭、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以及抗美援朝。他在抗美援朝過程中擔任12軍31師91團的參謀長,曆經四年,參加了第五次戰役、金城防禦戰、上甘嶺戰役,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在金城戰役中,由于團隊主攻四次仍拿不下據點,導致傷亡600多人,爲了扭轉與敵軍在三八線對峙的局面,他將坑道與野戰陣地結合起來,提出了“小兵群”戰術和蛛網狀反坦克陣地防禦戰術。他設計了“網狀陣地”,即在平地上挖出如蜘蛛網似的由很多條坑道組成的陣地,在坑道裏面儲存火箭筒彈藥,坑道裏面是互通的,既方便取彈藥,又方便防禦。經他研究發明的陣地防禦戰術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佳績,使得我軍以劣勢裝備強有力打擊了敵軍坦克,最終摧毀了敵軍的6輛坦克及繳獲了1輛坦克,幫助扭轉了被動局面,爲日後取得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戰爭過後,林有聲發明設計的戰術策略在全軍中得到推廣。(見圖6、圖7)
圖6參加上甘嶺戰役時林有聲(左二)與戰友合影
圖7林有聲等著《鏖兵上甘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二軍參戰紀實》
新加坡歸僑龔勳(1918—1970年),祖籍海南,曾經多次參加保衛祖國的戰爭。青少年時期僑居新加坡,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新加坡皇家機械學校,專業學習機械電工。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就在新加坡與進步的華僑朋友一起,組建了“華僑青年樂群社”宣傳抗日,並計劃回國以實際行動抗日救亡。1939年時值21歲的龔勳毅然放棄了收入高的工作,報名參加了陳嘉庚在南洋組織招募的華僑機工,同年3月通過考核,以機工的身份回國抗戰,在滇緬公路上搶修抗戰運輸車輛。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解散後,他以抗戰尚未完全勝利爲由,繼續選擇留在祖國參加抗戰。抗美援朝期間,他再次響應國家號召,主動要求到朝鮮戰場。他被分配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工兵21團,並隨軍到朝鮮戰場,從事工程員的工作,爲志願軍部隊修建野戰機場、道路、橋梁等等,爲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朝鮮戰場,他多次輕傷不下火線,後來還負了重傷。他在21歲正值青年的時候回國抗戰,而去世的時候才52歲,把最好的青春歲月都獻給了他熱愛的祖國和人民。他以行動實踐了“保家衛國”,體現了歸國華僑的拳拳赤子之心。他的英勇事迹不是個例,而是衆多優秀歸國華僑中的一例,還有很多歸僑在各自的崗位上通過各種方式都對抗美援朝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圖8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贈給龔勳的“和平萬歲”抗美援朝紀念章(正反面)
圖9龔勳的抗美援朝軍功章及證書(朝鮮文)
還有很多歸僑也投身朝鮮戰場、親赴前線殺敵,如泰國歸僑莊江生、蘇青,柬埔寨歸僑翁樹松,馬來亞歸僑丘立華、黃國光、蘇玉新,緬甸歸僑陳真,泰國歸僑何修業、林俊,印尼歸僑黃登保等等;還有的則參加各種戰勤,加入醫療隊,在火線上搶救傷員,如朝鮮歸僑吳英子(圖11),她與衆多朝鮮族青年一起加入東北軍區第十四陸軍病院四隊;旅日華僑孫實甫組織了7個戰場救護醫療隊及支援服務大隊共666人奔赴朝鮮戰場,他們不怕流血犧牲,通過專業的戰地服務有力地支援中國人民志願軍。
圖10莊江生佩戴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臂章
圖11朝鮮歸僑吳英子“東北軍區第十四陸軍病院四隊抗美援朝一周年紀念”合影(翻拍)
圖12緬甸歸僑陳真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紀念碑前留影(翻拍)
圖13陳民生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時使用的皮包
圖14陳民生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服裝證
圖15柬埔寨歸僑翁樹松入伍參加志願軍時的照片及獲得的紀念勳章、水杯(照片)
在美國對中國和朝鮮實行全面禁運戰略物資期間,海外華僑和歸國華僑以各種方式支援志願軍。僑領陳嘉庚、莊希泉等紛紛組織僑胞、歸僑等籌集款項購買飛機大炮、醫療器材,以及運送各種物資到朝鮮戰場。很多歸國華僑也紛紛通過捐款的形式支援人民志願軍,例如印尼歸僑陳喜良爲抗美援朝捐款收據(圖16)。“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每一筆捐助款項無論多少,都凝聚了歸僑們對祖國深沉的愛,彙成一股強大力量支持著前線志願軍。
圖16 1952年8月印尼歸僑陳喜良爲抗美援朝捐款的收據
華僑有著熱愛祖國、眷念鄉梓的優良傳統,他們雖然身在海外,但時刻關注祖國的發展。他們對祖國懷著赤誠之心,熱切盼望祖國發展和強大,不受欺淩和壓迫。近代以來,在中國的探索救國、民族解放的曆程中,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國華僑都做出了重要貢獻,都發揮了各種獨特優勢和作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海外僑胞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華僑中的熱血青年更是不遠萬裏回國,以拳拳赤子之心,用實際行動報效祖國。他們從經濟、人力等各方面對此次抗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國華僑愛國愛家的體現。他們的愛國壯舉及曆史功績,將會永留史冊。館藏文物雖小,但是每一件都有豐富的內涵和重要的意義,體現了歸國華僑的赤子之心和愛國之情。還有很多歸國華僑,他們也有著感人的故事,從他們響應祖國的號召作出回國的決定開始,就選擇了一條不平凡的路,與中國共産黨同舟共濟、風雨與共,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不懈努力。由于篇幅所限,這裏無法一一列舉和講述,但是他們爲戰爭勝利作出的貢獻將永遠銘記在史冊上。
(作者系中國華僑曆史博物館藏品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