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任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建議,知識經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這個項目可命名爲“知識城”。
國家知識産權局審查協作廣東中心(李劍鋒/攝)
2008年9月,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到訪新加坡,向新加坡領導人提議,打造一個廣東省與新加坡合作的標志性項目。
雙方一拍即合。時任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建議,跨越過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經濟,知識經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這個項目可命名爲“知識城”。
中新廣州知識城(以下簡稱“知識城”) 最終選址廣州開發區,2010年簽約奠基,曆經近10年發展後,于2018年正式上升爲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
2020年11月,中新建交30周年之際,商務部牽頭在北京發布了《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知識城的下一步定位被確立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並將成爲“知識創新高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灣區創新策源地和開放合作示範區”。
中新廣州知識城開發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徐晖告訴本刊記者,知識城從誕生起就瞄准“知識經濟”,從各方面打造“知識力”,如今看來,可謂慧眼獨具。
“未來黃埔走向萬億制造所需的增量,很大一部分會産生在知識城。”徐晖說。
全方位規劃
構建一個“知識城”,首先需要全方位、超前規劃“知識力”的支持環境。
項目確定後,新方團隊來到廣東實地考察,幾經比較,決定選址廣州市東北部的原蘿崗區九龍鎮。
這裏位于廣州行政區的幾何中心,距離中心市區30公裏、白雲機場24公裏,車程均在半小時左右,山水生態環境好,非常適合建設城市副中心。
選址于此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廣州市的中心城區(天河區、越秀區)均偏西,西部發展已經比較成熟,未來必然向東面和南面“擴容”,“東進”可爲布局“知識力”贏得更大空間。
知識城的另一個規劃亮點,在于借鑒了國內外工業園區的經驗,強調“産城融合”——把産業、居住和商業文化配套設施融合在一起,讓從業者可以就地安居樂業,不必在通勤上浪費過多時間,同時以産促城,以城興産。
由“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主持的知識城總體概念規劃中,還特別注重“綠色”與“智慧”。
比如,城內設計了很多風雨連廊系統,無縫連通地鐵站、公交車站,最大限度避免了日曬雨淋。知識城還是一座“海綿城市”,綜合采用“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生態濕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實現中小降雨100%自然積存、淨化。這裏還規劃了全國首個“花瓣式”智能電網,供電可靠性達到99.99%,爲芯片等對電力供應要求較高的産業做足准備。
爲吸引和留住國內外頂尖人才,知識城還特別引入優秀的基礎教育和醫療資源。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廣州實驗中學等廣州市重點中學和一批國際學校都已在此落戶。今年3月,由愛國華僑陳嘉庚創辦、具有百年曆史的新加坡名校華僑中學也在這裏設立了首個海外分校。
南方醫院、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一批高水平醫療機構也已入駐,未來還將打造“15分鍾基層醫療服務圈”。
住房問題,也是知識城規劃者的重點考量。
《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中明確提出,將致力于“解決新市民和年輕人的住房困難”,重點發展小戶型、低租金的政策性租賃住房,並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産權住房,滿足人才多層次的住房需求。
知識密集度
曆經10年發展,知識城在産業上已經形成“三集群兩高地”。
“三集群”,是由王曉東、施一公院士等領銜,以百濟神州和諾誠健華爲代表的全球頂尖生物制藥産業集群,以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條量産12英寸晶圓的生産商粵芯爲龍頭的集成電路産業化集群和以小鵬汽車、百度阿波羅智能網聯汽車爲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
“兩高地”之一,則是正在全力建設的中國納米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産業化高地。
這些産業的共同特點都在于:自主創新、知識密集。
百濟神州由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和企業家歐雷強在2010年創辦,其自主研發的抗癌新藥BTK抑制劑澤布替尼是第一款完全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在美國獲准上市的抗癌新藥,改寫了中國抗癌藥“只進不出”的曆史,實現中國原研新藥出海“零的突破”。
2020年4月,百濟神州廣州生物藥生産基地商業化生産正式獲批。目前,其生物藥生産基地第二工廠已經落成,未來第三工廠完工後,總産能可達到64000升。第四工廠建成後,或將成爲中國産能最大的本土創新藥企自有生物藥生産基地之一。
2018年3月動工的粵芯半導體項目,是廣東省及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唯一進入量産的12英寸芯片生産平台,填補了廣州“缺芯”空白。該項目將引進上下遊企業共同構建集“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終端應用”爲一體的全産業鏈生態圈,進一步帶動廣州乃至珠三角新一代信息技術、消費電子、人工智能等産業發展。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宇亮擔任院長的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簡稱“廣納院”),則是要建設國際一流的納米技術轉化基地。
納米科技是一種底層材料技術,幾乎是21世紀大部分尖端科技發展的支撐。趙宇亮院士告訴本刊記者,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在納米技術基礎研究上有了長足進步,有些領域甚至走在國際前列。但這些成果大多停留在論文和專利上,産業化率低——目前美國納米技術的專利轉化率達到60%以上,中國則只有1%,差距很大。
“科技創新鏈條可分爲9級。其中1-3級是基礎研究,主要由科學家完成;7-9級是産品和市場,主要由企業完成;中間環節的4-6級,則是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需要由科學家和企業共同完成。”趙宇亮說。
廣納院正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打造一支2000人的工程師“工匠型”平台,專門從事納米科技的産業化,彌補創新鏈4-6級的缺口。
知識城正在加快建設“中國納米谷”,這是全國在建最大的納米技術産業化基地,建成後將成爲全國納米技術成果轉化的源頭地,有望培育、孵化出一批高科技創新企業。
過去5年間,知識城“知識密集度”不斷升級,累計專利申請量1798件,累計培育認定區“瞪羚企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戴維·伯奇提出的概念,指成長速度快、創新能力強、專業領域新、發展潛力大的企業)40多家,經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9家。
廣州知識産權法院示範庭庭審
知識産權高地
知識城在打造“知識力”上的一張“王牌”,則是在國內較早構建了一個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保護元素最集中的高地。
2016年7月,國務院批准中新廣州知識城開展知識産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知識城成爲全國唯一經國務院批准的知識産權綜合改革“試驗田”。
在這裏,一批創新性的舉措,探索和豐富出了一條“知識城特色中國知識産權”發展之路。
比如發行了全國首支純專利權知識産權證券化産品,開創了科技企業運用專利許可在資本市場融資的先河,三支産品共爲35家企業融資7.35億元。
知識城還落地了國內首單“知識産權海外侵權責任保險”並在持續推廣,目前已有9家企業投保,總保額達2075萬元,另有十余家企業明確表達了投保意向,顯示出這個險種強勁的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
知識城集聚了廣州知識産權法院、國家知識産權局審查協作廣東中心、中國(廣東)知識産權保護中心、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華南版權登記大廳、廣東知識産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廣州知識産權仲院等知識産權保護機構,構建起一個司法審判、行政執法、仲裁調解、快速維權、海外保護、行業自律等有機結合的“知識産權大保護大協同機制”,成爲全國知識産權保護資源最齊備的區域。
截至2020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共有有效發明專利17341件,累計獲得中國專利獎、廣東省專利獎197項,每萬人高價值專利擁有量近54件。中新廣州知識城“探索知識産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被國家知識産權局列爲第一批知識産權強省建設試點和典型案例。
廣州開發區知識産權局局長林東勇告訴本刊記者,未來還將推動知識城和廣州開發區的專利管理進一步走向國際化。
比如加強“專利導航”,特別是對于高端制造業和新興産業,分産業跟蹤國際專利的發展狀況,研判如何進行專利布局,“這個工作現在也在做,以後會做的更加精細,爲企業提供分析和預警”。
籌建“黃埔大學”
徐晖告訴本刊記者,在考察了蘇州、深圳等國內領先的産業園區後,他們得出結論,“知識力”除了體現在産業“知識密集度”和知識産權布局之外,還在于引入一流高校、科研機構和智庫,實現“知識力”的可持續生産。
2020年5月,位于知識城中部區域的科教創新城啓動建設,規劃面積2平方公裏,計劃引入13所科研院所。
較早引入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重點圍繞微波通信、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西電具有優勢、與知識城産業契合度高的學科和專業,探索建立以産教融合爲目標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
與廣州大學的合作則是采用了“優勢學科+院士團隊”“打包”引進的模式,張景中、方濱興、柱彥良、鄭志明等多名院士及院士團隊入駐廣州大學黃埔研究院,重點開展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空間安全、人工智能與區塊鏈、信息與通信工程等四大優勢學科研究。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黃埔研究院則是重點引入國際法和高級翻譯相關專業,爲知識城未來進一步的國際化發展培養人才。
今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也入駐知識城,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黃埔高等研究院,在學術研究、新型智庫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爲知識城引進“人文之光”。
與此同時,知識城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也開展了創新合作。
不久前公布的黃埔區“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透露,將加快籌建“黃埔大學”,項目選址即在知識城科教創新城。
“以一區之力創建一所大學,短期來看似乎更多是投入,沒有實際收益,但長遠來看,不但可以爲本區培養人才,更是爲廣州和整個大灣區增添知識力,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體現了決策者的眼光和魄力。”徐晖說。(記者戴聞名)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