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希臘在作爲“正式成員”加入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前,曾以“觀察員國”身份參會。請問,國際組織中的觀察員國是什麽意思?和正式成員有什麽區別?
廣西讀者 鄒燦燦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在實踐中,國際組織會給予一些對本組織活動感興趣、但又不具備正式成員身份的非成員“觀察員身份”,使其能在一定限度內參與國際組織的活動,但不具備正式成員享有的權利,如投票、提出議案等。
這裏我們重點介紹一些政府間國際組織給予非成員“觀察員身份”的案例。以全球代表性最廣泛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聯合國爲例,聯合國大會有權給予非成員“觀察員身份”。目前梵蒂岡和巴勒斯坦尚不是聯合國成員,但都獲得聯合國大會給予的“觀察員身份”。 當然,獲得聯合國“觀察員身份”的實體不一定是國家,也可能是區域間政府國際組織、其他國際組織乃至非政府組織等,目前聯合國共有數十個這樣的非國家觀察員。
除聯合國之外,給予非成員“觀察員身份”的其他政府間國際組織也有很多類似案例。以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爲例,上合組織在發展曆程中也會吸納觀察員國成爲正式成員。上合組織成立時共有中國、俄羅斯等6個成員國,後來印度、巴基斯坦這兩個觀察員國也成爲正式成員。目前上合組織還有4個觀察員國,分別爲阿富汗、白俄羅斯、伊朗和蒙古國。
另一個例子是北極理事會。北極理事會成立于1996年,是由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挪威、瑞典、丹麥、芬蘭、冰島等8個有部分領土處于北極圈內國家組成的政府間論壇,其宗旨是保護北極環境,促進北極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非北極地區國家提出申請、並經北極理事會部長級會議批准後可成爲該組織觀察員。2013年5月15日,中國同意大利、印度、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國一道成爲北極理事會的永久觀察員國。正式觀察員沒有投票權,但有權參加理事會各種會議和活動,可以有條件地向理事會提出自己的提案,並與各工作組展開科研合作。(汪品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