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又名黃耆,爲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之一,藥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神農本草經》將它列爲上品,味甘,性微溫,歸肺、脾、肝、腎經,全身之氣皆能補益,是“補氣諸藥之最”,民間也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是深受國人喜愛的一味滋補藥材。
中國藥典載明黃芪爲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幹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根頭,曬幹。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黃芪藥材用量大,俗有“十藥八芪”之稱,由于長期大量采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有趨于絕滅的危險。爲此確定該植物爲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現人工種植分爲蒙古黃芪和膜莢黃芪兩個品系,主産于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全國大部分地區可種。
黃芪適應性較強,喜涼爽氣候環境,在我國南北方都能種植,但以內蒙古黃芪爲地道,被稱爲蒙芪。黃芪分爲綿芪和鐵芪兩種,鐵芪爲一年生植物,綿芪二年生,因生長期不同,質量和價格也有差異。鐵芪生長一年即可開花結籽,綿芪第二年才開花結籽,開花需要消耗大量的養分。如果不留種子可進行除花,促使根部發育。
鐵芪一年收,綿芪第二年采挖。一般春秋兩季均可采收。春季在土壤剛解凍,秋季在葉片枯萎後,以秋季采挖質量好,霜降後是黃芪最佳采收期,根的幹品率高,根部結實,品質好,産量高。秋末葉子枯萎後,先用割秧機割掉莖葉,再用拖拉機犁耕采根,或用大型機械采挖。
收獲後曬幹,也可捆成小把,即成黃芪商品。鐵芪一般畝産幹品350~400公斤,綿芪一般畝産幹品400~500公斤。黃芪易遭蟲蛀、發黴,應放在幹燥通風處保存,或銷售給有資質的中藥飲片生産廠家進行檢測和炮制加工,加工後的成品即爲我們常見的黃芪片了。
成品黃芪一般分黃芪(黃芪曬幹以後的切片,常稱爲生黃芪)和炙黃芪(黃芪片加蜂蜜炒制)兩個炮制規格。生黃芪(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適用于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症;炙黃芪(外表皮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澤,切面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具蜜香氣)有補氣、養血、益中功效,適用于內傷勞倦、脾虛泄瀉、氣虛、血虛、氣衰等症。
現代醫學研究,黃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增強人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
很多朋友可能會經常弄些黃芪泡水喝,黃芪泡水有很明顯的豆腥氣味,愛動手的朋友,可以做一些藥膳使用,味道還是不錯的。
黃芪牛肉粥:新鮮牛肉100克,粳米100克,黃芪10克,蔥花、鹽、雞精、胡椒粉、水各適量,煮粥,每日2次,溫服。益氣血,健脾胃,適用于貧血、體弱怕冷者。
黃芪烏雞湯:黃芪30~50克,烏骨雞1只,將烏骨雞塊與黃芪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炖熟,喝湯食肉。具有補中、益氣、補血之功效。適用于婦女月經不調、痛經、老年體虛、經常感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消瘦等。
黃芪鯉魚湯:黃芪30克,鯉魚500克,水適量,鹽少許,隔水炖熟,喝湯食魚。此湯具有開胃健脾、消水腫、利小便、益氣活血的功效,適用于乏力、消瘦、産後體虛、營養不良性水腫、腎炎浮腫等。
注意:黃芪雖好,也有禁忌,用前一定要找中醫大夫咨詢一下自身情況是否適合,像孕婦、易過敏者等特殊體質的人群是不建議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