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島位于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端,四面環海。陽江的漁民世代以打魚爲生,然而數百年來有一塊水域卻幾乎成爲捕漁禁區,只要在那裏撒網,漁網就會被劃破,水下似乎埋藏著巨大的秘密。1987年,秘密終于被揭開,這裏的水面之下橫亘著一艘800多年前的南宋古船。
1987年,英國的一家打撈公司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海事博物館的資料中,査到曾有一條名爲“萊茵堡號”的18世紀東印度公司商船沉沒在廣東陽江和台山海域,船上有6箱白銀、385.5噸錫錠。由于當時有船員逃生,因此對沉船地點有一個大致的描述。這家英國打撈公司就聯合廣州救撈局共同尋找這條沉船。當年8月,中英雙方在進行聯合海上調查時,用抓鬥撈上來一些瓷器、銅器、鍍金器等,一看就是中國的東西,而不是“菜菌堡號”,因此聯合打撈暫時擱置。而這艘意外發現的中國古代沉船,後來被命名爲“南海一號”。
同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立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南海一號”成爲中國水下考古隊關注的第一個發掘項目。但是由于該水域風浪較大,水下能見度極差,“南海一號”的打撈發掘工作進展緩慢,還一度停止。直到2001年,水下考古受到空前重視,國家文物局成立了專門的“南海一號”水下考古隊。此後,考古隊進行了數次水下探摸和試掘工作,全面掌握了該沉船的規模、堆積和保存情況,同時還打撈出許多精美的瓷器,進一步肯定了“南海一號”的巨大價值。爲打撈“南海一號”,中國量身定做了亞洲第一吊“華天龍”號打撈船。
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專門定制了一個巨型沉井,將沉井壓入海底,整體罩住沉船後,再從沉井底部穿引36根鋼梁,形成一個密封的“鋼箱”,這一過程用了七個月時間。2007年12月21日,“華天龍”把“南海一號”從30米深的海底“牽”出水面,吊移到下潛入水的駁船上。22日上午,“南海一號”沉箱被半潛駁船上一個巨大的托盤托起完全浮出水面。隨後,“南海一號”沉箱被移到海陵島上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中。
截至2016年初,南海一號共出水金、銀、銅、鐵、瓷等各類器物近1.4萬余件,古代銅錢1.7萬枚,估計整船文物數量爲6-8萬件。船上文物以瓷器爲主,包括産自浙江龍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鎮等南宋幾大名窯的瓷器,品種超過30種,其中不乏精美絕倫的珍品,絕大多數文物完好無損。據考古界人士介紹,與這些瓷器年代、工藝相當的一個瓷碗,此前在美國就賣出了數十萬美元的天價,而在這裏卻是整船、成批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這艘船滿載中國貨物,無疑是一艘從中國運載商品出口到國外的遠航貨運商船。“南海一號”的船頭指向西南240°,表明其目的地很可能是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南亞國家或中東地區。結合船載貨物及南宋航運的曆史來看,其出發地很可能是當時享譽世界的東方大港泉州或者廣州。“南海一號”運載大宗外銷瓷器,昭示著船主非凡的財富和實力。這是一位什麽樣的商人呢?雖然他的名字還不爲人所知,但船上出水的一系列遺物,已經透露出與其身份有關的一些信息。
“南海一號”曾出水一條長1.8米的阿拉伯風格鎏金腰帶,另有一枚比大拇指還粗、直徑比小碗口還大的鎏金手镯,表明其主人身材高大壯碩。
此後,船上陸續出水金器122件,包括項鏈、臂钏、戒指、胸佩、耳環、頁片等。不少金器造型優美,做工精細,且帶有濃郁的異域風格。此外,船上還發現了兩具眼鏡蛇骨。根據這些物品推測,“南海一號”的主人可能是一位來自印度的富商,當然也有可能是一位深受異域文化影響的中國商人。
雖然“南海一號”的考古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中,通過一系列前期工作,學者們對其造型、結構已有了基本的了解。這是一艘南宋時期的商船,船體長30.4米、寬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約4米,排水量估計可達600噸,載重近800噸。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已近千年的古船船體保存基本完好,船體的木質仍堅硬如新。“南海一號”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文物最多的宋代船只。這艘沉船的出現對中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典型的標本。
自唐宋以來,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日益純熟,但各沿海港口所造的船只在結構、性能上有所不同,有所謂的廣船、福船、沙船、鳥船四大船型。“南海一號”發現于廣東陽江海域,並有廣船、福船的一些特征,其建造地曾一度引起熱議。
廣船是建造于廣東地區的古代船型,其特點是:一、選材上乘,主梁、橫梁一般采用鐵犁木等東南亞珍貴木材,船身堅固耐用;二、船體結構頭尖體長,上寬下窄,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遠洋航行的廣船長度可達30多米,寬10米左右;三、廣船多使用多孔舵,這種舵面積大,舵孔的菱形設計可以減小阻力,方便操控;四、廣船的水密隔艙既可用來存貨物,又可分隔艙位,阻止和延緩艙位進水,提高船只的安全性能。
而福船主要是指福建、浙江一帶建造的尖底海船,多采用松木或杉木建造。閩浙地區造船曆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造船經驗。南宋開始,中國經濟文化重心南移,泉州逐漸超越廣州成爲中國最大的港口城市,造船技術也日益精湛。直到明清時期,許多遠洋船只都是福建建造。據研究,“南海一號”的造船木材主要是松木和杉木且其造型也更符合相對飽滿的福船特征。從已暴露的船體表面來看,船舷部分由多重木板緊密疊合而成,這也是南宋福船的結構特點之一。另外,從船上所載貨物來看,“南海一號”上的貨物多爲來自江西、福建、浙江等地的瓷器,這與福船建造地的推測一致。然而,“南海一號”卻又發現了廣船特有的水密隔艙,這或許是南宋時期人們對福船結構的一種改進。
“南海一號”的意義和價值遠不止于文物本身。以“南海一號”的發現、發掘爲契機,中國水下考古事業從無到有,從依賴外援到獨立探索,已取得巨大成績,發掘水平也已跻身世界前列。中國迄今發現的宋代沉船有廣東南海一號、福建白礁一號、西沙群島華光礁一號;元代沉船有遼甯三道崗、福建大練島、西沙群島石嶼二號;明代沉船有山東鴨島一號、福建九梁一號、廣東南澳一號;清代沉船有福建冬古灣、碗礁一號、莆田北日岩三號、浙江小白礁一號,等等。隨著一艘艘沉船重出水面,一系列文物再現人間,一條溝通東西方、連接海內外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日益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