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蘇裏戰艦上遙望沈陽戰俘營
麥克阿瑟簽字後當場贈筆
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東京灣的美軍密蘇裏號戰列艦上,舉行了日本受降儀式。代表盟軍簽字的是美國的麥克阿瑟。他用了五支筆才簽完自己的姓名與軍隊,轉身把前兩支筆當場贈給身後的美軍中將溫萊特和英軍中將珀西瓦爾。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隨即撲向戰略資源豐富的東南亞,讓當地的美英等國軍隊措不及防、潰不成軍。1942年3月,菲律賓失陷在即,美國爲了避免大名鼎鼎的麥克阿瑟淪爲戰俘,派專機將他接走,讓溫賴特將軍接替他指揮。5月6日,溫萊特和原英軍駐新加坡司令珀西瓦爾率部投降。
美軍將軍溫萊特將軍在日本人的監督下宣布投降命令。只是,這日本軍人怎麽看都像小跟班兒。
溫萊特將軍率衆投降
麥克阿瑟邀請這兩位將軍參加日本受降儀式並贈送簽字筆,既是表達自己的深深歉意,也想讓他們在經曆了3年多的痛苦恥辱後揚眉吐氣。
與春風得意的麥克阿瑟不同,溫萊特和珀瓦西爾將軍都很瘦弱,面帶倦容。這也難怪,他們十幾天前剛從戰俘營獲釋。這個戰俘營,不在東南亞,也不在日本本土,而在中國沈陽,時稱奉天俘虜收容所,現稱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
走進盟軍戰俘營
戰俘營大門
2009年初春,在美國夏威夷,我踏上密蘇裏號戰艦,重溫日本人的投降。2016年夏天,我從朝鮮旅行回來,拐彎去了沈陽,特別參觀了三戰盟軍戰俘營。
戰俘營2013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年5月免費對外開放。但參觀者極少,連當地人都大多不清楚,出租司機還是在我們的指揮下,才勉強來到戰俘營附近。
1942年10月,近2000名盟軍戰俘乘“鳥取丸”號從馬尼拉航行1個多月到達沈陽
戰俘營模型
鍋爐房煙筒和水塔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短短5個月,日軍橫掃東南亞,俘虜盟軍近20萬人,日軍爲此開辟出許多戰俘關押場所。
1942年11月11日,首批1281名盟軍戰俘從菲律賓乘船被運至奉天(即今沈陽)北郊的臨時營區。1943年7月轉至現在的戰俘營中。
戰俘營東西長約320米,南北寬約150米,占地約4.5萬平方米。當初有20處附屬建築,保留下來的主要有1號戰俘營房及附屬用房、日軍看守所、醫院、水塔和鍋爐房煙囪等,成爲二戰期間日本設立的18座戰俘營中保留最完整的一座。
新建的展覽大廳
沈陽市政府還在舊址邊建了一座陳列館,和死難者碑牆,碑牆上刻著200多名在這裏死去的盟軍官兵姓名。
1944年10月和12月,日軍又在吉林省鄭家屯(今雙遼市)和西安縣(今遼源市)設立了“奉天俘虜收容所”的第一和第二分所,關押盟軍高級軍官戰俘,其中就包括美國的溫萊特中將和英國的帕西瓦爾中將。1945年5月,他們多數被轉至奉天的大本營。
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是關押盟軍戰俘國別最多、級別最高、數量最大的一座戰俘營,是二戰期間日本所設戰俘營的典型代表。
根據1945年1月的名冊整理,日軍在“奉天俘虜收容所”及其第一、第二分所共關押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加拿大、新西蘭等盟國戰俘2018(又說2019)人,校級以上軍官523人,其中准將以上76人;平均年齡26歲……
以戰養戰的技術勞工
戰俘營中的取暖爐和木板床
我很是不理解,日本人爲什麽要不辭勞苦把這些戰俘從遙遠的東南亞運到中國,而且是東北?看了說明才知道,原來因爲戰爭需求越來越大,日本實行“以戰養戰”政策。東北是重工業基地,這裏有日軍控制的多家軍工企業,例如“滿洲工作機械株式會社。
這些企業需要大量勞動力。更重要的是,這些軍工企業有大量先進設備,包括許多從歐美引進的,急需在這些方面有專業技術的人員。
戰俘營住宿區
有機會就搗亂,這兩戰俘用大木塊做小煙鬥
可能因爲看多了日軍的殘忍獸行,看多了納粹集中營的滅絕人性,因此,坦率地說,對比盟軍戰俘在這裏的生活環境,我並沒有覺得特別糟糕,至少不會隨便被槍殺,輕易被虐殺。或許是幾個苦中作樂的戰俘畫家筆下的風趣,或者因爲他們畢竟算技術勞工(我想如果只爲賣苦力,抓當地中國人比從東南亞運來方便得多),多少有些利用價值。
不過,200多人死于這裏,說明他們的生活還是悲慘的,只不過似乎比被任意屠戮的中國人好一點。731的“醫生”也曾光顧這裏,在他們的“治療”下,不少人死于非命。不過這裏終究不以活體實驗爲主。網上有些文章以此當標題,絕對是爲了吸引眼球而聳人聽聞。
戰俘營小畫家
在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下,戰俘威廉·克裏斯蒂·沃特克、巴頓·富蘭克林·品森和馬康·弗蒂爾竟然用鉛筆創作了上百幅漫畫,成爲他們勞作和生活的珍貴見證。
左:穿著地毯做的棉鞋取暖 右:抓虱子跳蚤
日本人盡可能往小房子裏塞人
過于擁擠讓大家都成了暴脾氣
左:一個戰俘被跳蚤咬得産生幻覺,認爲跳蚤是搭降落傘下來的。右:看著跳蚤在床上蹦真不是件好事
左:飯裏的硬物硌掉戰俘的牙 右:大冬天讓戰俘挖工事根本挖不動
遛進來的狗和烏鴉都不幸成了饑餓戰俘的食物
左:找到什麽吃什麽 右:下雨屋漏各種辦法避雨
無論如何,在日本人手下做俘虜,日子都是艱苦的。戰俘營裏有各種懲罰,從關進直不起腰的禁閉室到日常體罰。但很佩服這幾位畫者的樂觀精神,居然能把這樣的生活畫得風味盎然。
戰俘見了日本人必須立正敬禮,如果動作不標准會挨打。以至他們覺得跳蚤都得立正排隊報數。
“731”的醫生來“體檢”!!!
偷了根蘿蔔,明知被發現會被毒打,還胡作灑脫地吹口哨
那邊有女人,中國女工!
一邊幹活一邊想著家中的老婆
偷偷取暖被發現,很快就要大禍臨頭了!
一名戰俘在炫耀他的新皮鞋,估計是紅十字會寄來的。
戰俘翻身變看守
日本投降,戰俘成了看守。左上英語是“小但非常強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停戰诏書》。
8月16日 美國營救小組跳傘抵達沈陽,被日軍安排入住大和旅館。17日他們進入沈陽盟軍戰俘營,戰俘獲得了自由。
8月27日溫萊特等人開始乘飛機離開沈陽。
9月11日最後一批638名戰俘乘火車離開。
不過向他們宣布自由的是蘇聯人。蘇聯軍官在美國戰俘筆下,頗有中國人筆下的美國鬼子的綽綽風姿。
8月20日,一名蘇聯軍官前來宣布他們自由了!
蘇聯帶著盟軍戰俘接受日本看守的投降
看著還挺健康嘛,這大提琴是他們自己做的
獲釋的戰俘們,無論體力還是精神都遠比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強得多
回家了,再重逢
展廳中的模型,感覺這是英軍將軍級別的戰俘
獲救的布萊特中將(右前)等3人(左前與右後)。進行營救的一個少校(左中)黑黑瘦瘦更像戰俘
這些戰俘平均不過26歲,年輕的面孔年輕的生命,有些把生命留在了這裏。
左邊的水兵逃跑被抓回,然後被處決
曾經那樣年輕,現在白發蒼蒼
戰俘營中還有中國工友,他們之間語言不通,但心在一起。有的中國人爲了幫助盟軍戰俘付出慘痛的代價。2007年,部分盟軍戰俘回到沈陽,見到了當年的中國勞工。
戰俘與中國勞工在一起
戰俘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九一八紀念館前
屍骨也要歸鄉
美軍不僅救回自己的被俘戰友,還把死去的戰俘的屍骨挖出來帶回國,葬入阿靈頓國家公墓等地方。這一點,我很佩服美國人,越戰結束多年,他們仍舊努力尋找著陣亡者的屍骨。
我對中國把志願軍的屍骨留在異國一直耿耿于懷。葉落歸根,這是犧牲者最起碼的權力,也是他們家人最後的願望。因爲莫名其妙的政治原因,讓這些英勇的人們屍骨長留他鄉,家人清明節都沒有地方灑杯酒燒張紙錢,這是巨大的人性悲哀。
上:死亡戰俘墓地舊址 下:運回美國的屍骨安葬地之一阿靈頓國家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