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烏托邦?
烏托邦本意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爲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烏托邦是人類思想意識中最美好的社會,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會主義”:美好、人人平等、沒有壓迫、就像世外桃源。
然而在我們現實世界,這種“烏托邦”是很難被尋覓到的,但不能說是絕對沒有的,比如今天要說的,這個頗有點“烏托邦式”的國家。
這個國家的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犯罪率極低,街上找不到任何一個流浪的乞兒,教育全部是免費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統統免費,甚至連留學也是國家掏錢,醫療也全部是免費的,無論疾病大小全部象征性收費一元,如果需要出國就醫,也是全額的,而且家屬探視的機票也可報銷。
這個國家就是文萊,一個位于東南亞加裏曼丹島北部的君主專制國家。
文萊,全稱文萊達魯薩蘭國(一聽就很伊斯蘭),古稱渤泥,國土面積5765平方公裏(略小于上海),人口約有42.3萬。相比起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這些東南亞國家,文萊的名氣並不是很高,但是在民生發展上,它可以說是東南亞地區的扛把子的存在。
2018年東南亞部分國家人均GDP
我們從地圖上看,會發現這個文萊這個島國所處的環境並不是那麽良好,除了一面臨海,另外東南西三面都被馬來西亞所包裹,除了要與馬來西亞分享加裏曼丹島外,文萊還要與在馬來西亞的外圍的印度尼西亞分享,那麽文萊是如何在險惡的地緣環境中蓬勃發展,又如何締造出今日的烏托邦式國家?
從勃泥小國到文萊帝國
文萊在古代時被稱作“渤泥國”,在金庸小說《碧血劍》中,男主角袁承志最終隱居海外的地方就是渤泥國,而這個國家自古時起就與我國淵源頗深,從南北朝開始,就曾不斷的派遣使者訪問我國,不僅交流文化還有貿易往來。
但是早期的勃泥國綜合國力並不強盛,時常受到附近馬六甲蘇丹王朝的欺壓,也正是在這蠻橫的欺壓之下,勃泥國逐漸出現了伊斯蘭化的萌芽。
當時的馬六甲蘇丹王朝由于常年受到阿拉伯世界的影響,成爲了一個典型的伊斯蘭王國,它爲了將自己的伊斯蘭思想發揚光大,便以武力去脅迫周邊國家同他們一樣接受伊斯蘭思想,爲了更好的傳播伊斯蘭思想,馬六甲蘇丹王朝甚至派遣了很多宗教司到這些周邊國家中去傳教。
最終,在馬六甲蘇丹王朝的影響下,伊斯蘭教在勃泥國蓬勃發展,于14世紀正式成爲一個伊斯蘭國家。
阿裏·賽福丁清真寺
元末明初時,渤泥國迎來了新的轉折點,隨著大明王朝的建立,國家正是需要發展經濟的時刻,明太祖聽說渤泥國地下有豐富的黃金,便派遣來自福建的勇士黃森屏前往勃泥國地區探尋黃金,但是當黃森屏在勃泥國境內探索一番後卻發現此地並沒有黃金。
雖是如此,黃森屏的到來依舊讓當時的勃泥國蘇丹驚喜不已,並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要求他組建一支能爲國家服務的高素質軍隊。後來,在這支高素質的軍隊引領下,勃泥國不斷將領土擴張,後來在蘇丹馬合谟沙與黃森屏率領下,勃泥組建成了新的文萊國。
16世紀初,文萊王國
到了16世紀時,文萊更是變成了一個幾乎覆蓋加裏曼丹島以及菲律賓群島部分地區的大帝國,史稱文萊帝國,輝煌之極。
從殖民附庸到獨立建國
可惜的是,文萊的帝國美夢還沒有持續多久,就遇上了西方的大航海時代。來自西方的列強們盯上了東南亞這塊寶地:16世紀初,葡萄牙占領帝汶島;17世紀40年代和60年代,荷蘭相繼在馬六甲和錫蘭建立基地;18世紀的七年戰爭後,英國也建立起了足以輻射東南亞地區殖民的東印度公司……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此登台上演,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此時文萊也受到了西方的巨大影響,不僅內亂頻繁,還不斷遭受外部侵擾,1578年,占據菲律賓呂宋島的西班牙殖民者因爲文萊帝國對于菲律賓東部的滲透,決定遠征婆羅洲(加裏曼丹島)攻占文萊帝國,雖然西班牙並沒有成功,但卻給文萊造成非常大的打擊,讓文萊帝國的黃金時代走向落幕,廣闊的疆土也逐漸縮小。
18世紀70年代,英國又強勢侵入文萊,爲了徹底占有文萊,英國首先將其變爲了自己的保護國,簽訂了《英國文萊條約》,條約規定英國握有文萊王位繼承決定權和外交權,並規定未經英國同意,文萊不得將國土割讓給他國。然而簽訂了條約後的英國還不知足,非要搞得文萊分崩離析才滿意。後來英國不僅逼著文萊把沙巴割讓給英國北婆羅洲公司,還在英國人的忽悠下把砂拉越贈與英國公民詹姆斯布魯克,導致文萊的版圖越來越小,只剩如今的區域。
1906年,文萊又簽訂補充協定,英國派駐紮官掌管文萊的一切政務。從此,文萊的一切內政、外交和國防大權都落入英國人手中。
名義上文萊仍是一個國家,但實質上已成爲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殖民者大肆掠奪經濟資源,奪取土地種植橡膠,操縱森林資源開發,文萊民族經濟受到極大摧殘,國家財政拮據,靠借貸維持開支,過的十分淒慘。直到20世紀20年代,英國在文萊詩裏亞地區探索到一些石油,豐富的石油資源總算讓文萊的生活有了些起色,也爲其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財政基礎。
石油的發現讓文萊的經濟得到了改善,但是人民的生活依舊處在混亂之中,尤其是在二戰時期,1941年12月,日本人在襲擊珍珠港的後八天,大舉入侵英國在婆羅洲殖民地。經過了一周的激烈戰爭,婆羅洲還是淪陷了,而文萊正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日本的管制期間,文萊的各項事業,尤其是石油業,均遭到了嚴重破壞。
二戰結束後,日本前腳撤離英國後腳就又進入了文萊,再次將文萊置于自己軍事管理下,但是經過時代的發展,以及上任殖民者的影響,文萊人民民族意識越來越清晰,人們越發渴望獨立自主,民族民主運動愈演愈烈。
1959年,文萊頒布新憲法,其中提到了自治國家的概念,內容包括確立蘇丹爲國家最高元首的地位,而英國政府只行使外交和國防職責,與此同時還成立了五個理事會,對國家日常事務進行打理。
二戰過後,殖民體系開始土崩瓦解,各殖民地紛紛掀起了去殖民化的運動,因此,英國對于文萊頒布的新憲法只得同意。 隨後,文萊又開始搞人民選舉,反對並入英國支持下單馬來西亞,並掀起了大規模武裝起義,起義雖然遭到英國鎮壓而失敗,但卻獲得了與英國談判重新簽約的機會。
1978年,文萊蘇丹赴倫敦就主權獨立問題同英國政府談判,並締結了友好合作條約。1984年1月1日,英國正式放棄文萊的外交和國防權力,文萊完全獨立。
從地緣困境到現實中的烏托邦
獨立後的文萊,終于迎來了自治,不再受限于人,但是由于文萊境內領土狹窄,人口有限,農林漁業和食品加工業一直都是欠發達,大量的産品和食品都依賴進口。面對這樣的境遇,文萊政府不得不另尋發展路徑,慶幸的是,文萊境內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等資源,因此,文萊走上了一條依靠資源開采維持國民經濟的發展之路。
作爲東南亞地區第二大産油國、全球第四大天然氣出口國,文萊依靠著這兩項資源迅速發家致富,GDP蹭蹭上漲,國家越來越富裕。
國家富裕了,人民的生活也隨之改善,雖說文萊的油氣資源主要掌握在王室手中,但是卻不像某些同樣擁有豐富油氣資源的國家那般,財富只掌握在富人手中,文萊油氣帶來的福利則是給予了每位公民,實現了共同富裕。
衆所周知,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工具,而在文萊,既沒有個人所得稅,也沒有出口稅、銷售稅、工資稅等稅種,只有一些公司所得稅、印花稅以及石油稅等“象征性稅收”。另外在民生保障上,文萊的教育與醫療幾乎都是免費的,國家不僅分配了大量公屋給人民居住,就算是收費式的價格也十分低廉。此外據統計,文萊四十多萬公民裏有三十多萬輛車,也就是說,幾乎每位成年公民都有屬于自己的一輛車。
文萊藝人吳尊
人民豐衣足食,生活保障制度完好,幸福指數極高,讓人羨慕不已呀。
如今的文萊除了繼續依靠油氣資源發展經濟,還在大力發展旅遊業,涉及科技行業,不斷進步著,成爲現實中難得的烏托邦式國家,人民的理想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