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進奉荔枝。 梁钜聰 攝
“美香占”等優質雜交稻灑滿祖國的原野。
錢文攀 攝
■廣東向“新”力
曆經183天的太空遨遊後,一枚枚來自河源東源的“火豆”花生種子于2022年7月14日回到了故鄉的土地。100天後,這批飽覽蒼穹的種子將迎來收獲,爲全國花生育種提供新的靈感和啓發。
種子是農業“芯片”,每一艘“神舟”飛船都會爲種子留出位置;廣東是種業的高地,從糧食、蔬菜到畜禽、水産,“廣東種”守護著百姓“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動下,廣東陸續培育成功“廣明2號”白羽肉雞、“海茂1號”和“海興農3號”南美白對蝦、“優薯一號”馬鈴薯、“美香占2號”水稻等新品種。2012年以來,廣東育成通過省級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762個,有效推動全省品種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
“廣東種”的叠代還在繼續。南粵大地上,一個個新品種還在陸續誕生,一個個育種故事仍在不斷上演。
●南方日報記者 黃進 陳薇 邵一弘 袁佩如
“零的突破”▶▷
多品種打破國外種源壟斷
說起白羽肉雞,大家可能會感到陌生,但其實在黃焖雞的小店、炸雞店以及超市看到的冷凍雞腿、雞翅等食材,大多都出自于白羽肉雞。數據顯示,在雞肉市場中,白羽肉雞占據著全球雞肉消費70%左右的份額,在全國雞肉總量中占比超50%。
然而,就是這樣一種常出現在國人餐桌上的食物,其種源一度100%依賴進口。“過去我國使用的白羽肉雞種源,祖代雞都要從國外引進,而且一個周期大概450天性狀就會變差,不得不淘汰。”佛山市高明區新廣農牧有限公司(下稱“新廣農牧”)總經理羅海生說。
爲打破國外在白羽肉雞領域對種源的壟斷,廣東2010年啓動白羽肉雞自主培育工作,組織以新廣農牧爲主體聯合華南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嘗試開展白羽肉雞選育工作。
選育工作在摸索中前行,科研團隊于2013年培育出“廣明1號”白羽肉雞,但同一天齡體重比國外差了400克,傳統育種方法遇到瓶頸。
2015年,新廣農牧在省農業廳(現省農業農村廳)支持下建設了新品系選育場,並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下稱“牧醫所”)雞育種創新團隊簽訂了科企深度合作協議,國家肉雞産業技術首席科學家、牧醫所副所長文傑帶領團隊常年入駐新廣農牧公司,並將其自主研發的10項新技術運用到育種創新進程中。
11年後,好消息傳來——2021年底,我國自主育種的首批三個白羽肉雞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其中包括新廣農牧和牧醫所聯合培育的“廣明2號”白羽肉雞,標志著我國白羽肉雞育種攻關實現“從0到1”的實質性突破。“主要生産性能與國際同類品種持平,飼料轉化效率和肉品質具有一定優勢。”文傑說。
“廣明2號”的培育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先後遇到了育種素材積累時間短、育種新技術應用不夠、推廣體系不完善等多重困難。
科企融合爲“廣明2號”的問世提供技術和人才保障,其中技術創新尤爲關鍵。如2017年,牧醫所將“京芯一號”育種芯片首創的基因組選擇技術全面應用到“廣明2號”育種中,通過大數據集成、處理,使飼料報酬和産蛋性能等性狀的遺傳進展大幅提高;B超儀、X光機等先進設備的應用,實現了胸肌重、腿骨強度等重要性狀的精准測定……
與“廣明2號”白羽肉雞配套系一樣,在水産種業領域,廣東的南美白對蝦自主選育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早在2010年就成功培育出“中科1號”“中興1號”新品種,實現了國産南美白對蝦新品種“零的突破”。
此後10多年間,廣東先後選育出5個南美白對蝦新品種。其中包括今年7月通過審定的南美白對蝦“海興農3號”“海茂1號”。截至目前,廣東已有73個畜牧水産新品種(配套系)通過國家審定,南美白對蝦、羅非魚、大口黑鲈、生豬、肉雞(白羽、黃羽)、番鴨等17個品種爲國內同類品種首個自主育成突破性品種。
這10年來,在農作物育種方面,“優薯一號”同樣意義非凡。
201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下稱基因組所)與雲南師範大學馬鈴薯科學研究院共同發起了“優薯計劃”,依靠分子育種、基因組測序、基因編輯等前沿科技,耗時5年培育出較爲成熟的二倍體馬鈴薯雜交種“優薯一號”,不僅解決了馬鈴薯種植的世界性難題——將馬鈴薯的種植方式由薯塊種植轉變爲種子種植,還證明了雜交馬鈴薯育種的可行性,使我國成功站在世界馬鈴薯育種研究的最前沿。
從有到優▶▷
實現科研攻關與産業發展無縫對接
從打破國外種源壟斷,創造“從無到有”,到加快品種改良,實現“從有到優”,廣東種業正加速突破。
“當時捕撈上來,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從沒見過這麽大的草魚。”雲南曲靖陸良縣的趙老板對4年前百容草魚同塘對比養殖的情況至今印象深刻,同樣養了7個多月,百容草魚體形好看,規格比當地草魚大一圈,“簡直就是理想中的魚!”
由于近年來我國草魚面臨品種退化的困境,百容草魚——這條由海大集團旗下佛山市南海百容水産良種有限公司(下稱“百容水産”)培育的優質草魚種苗的出現,讓養殖戶認識到一條好苗種的價值。
“同等條件下,百容草魚較本地草魚規格大20%,生長速度快24.6%。因此,即使價格比市場價高出3倍,依然備受養殖戶的歡迎,也在行業內形成了口碑。”百容水産總經理尹建雄說。
良種出自“十年磨一劍”的厚積薄發。百容水産總經理尹建雄說,按照有關規定,對于選育種,親本至少要完成4代培育,子代再經曆連續2年養殖對比試驗,才能申請國家新品種,對于草魚來說,其性成熟期一般是4年,因此育成一個草魚新品種至少需要16年。
自2003年啓動草魚育種項目以來,百容水産針對草魚的種質,廣泛收集國內各大水系草魚原種,建立基礎群體,再綜合采用群體選育、家系選育、雌核發育、分子育種等育種手段,經過嚴格對比測試、篩選出草魚良種。
“做育種最難的是堅持,不是每個人都能守得住的。”百容水産研發專家陳柏湘以魚苗打熒光電子標簽爲例說,爲了實現大數據應用,每條魚都需要打這個標簽,即一串十幾位的數字編碼,類似人的身份證,這是魚擁有的唯一的身份,魚苗那麽小,每條魚都需要人工打入標簽,工作量可想而知,這就需要有足夠的耐性和定力。
在尹建雄看來,隨著水産養殖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行業對優質種苗的需求會越來越高,做種苗能帶來的價值也會更加凸顯。
如今,百容草魚的國家新品種認定之路仍在繼續。在名特優品種方面,百容水産也已經育成3個國家新品種,分別是團頭鲂“華海1號”、長珠雜交鳜和雜交鳢“雄鳢1號”。
今年通過獲國家審定通過的“雄鳢1號”,解決了養殖群體中雌性生長慢、個體小、飼料系數高嚴重影響養殖經濟效益的問題。在“雄鳢1號”育種過程中,團隊先後突破性別鑒定、超雄魚培育、規模化制種、精液分離和保存、人工授精、高效孵化、工廠化培苗等關鍵技術。
“經過連續3年中試養殖,‘雄鳢1號’雄性率93%以上,生長速度整體提高25%以上,相同産量飼料投入降低8%—20%,在廣東主産區每畝增收3萬—5萬元,提高綜合效益40%以上。”陳柏湘介紹說。
從優到強▶▷
“廣東芯”水稻走出糧食安全獨特道路
年産量126萬噸,連續3年大中年,今年的廣東荔枝季圓滿收官。在荔枝的傳統優勢産地廣州增城,桂味、糯米糍等各種荔枝先後上市,讓人目不暇接,但消費者梁先生有著自己優中選優的心頭好:“這兩年,最好吃的品種還是仙進奉。”
仙進奉是廣東培育的新品種,從2000年發現母株到2011年通過品種審定,育種團隊11年時間裏走遍四川、福建、廣西、海南等多省進行實驗,最終獲得了這一優質品種。
以仙進奉爲代表,廣東的荔枝育種正不斷從高峰攀向新的高峰。“十三五”期間,廣東已育成“鳳山紅燈籠”“井崗紅糯”等10多個新品種,使荔枝在夏季水果市場站上“C位”。
品種更優,市場競爭力更強。如今,荔枝不僅占據國人“果盤子”高端市場,更成爲全球消費者餐桌上的新寵。“近年來,從化荔枝遠銷北美,歐洲等市場,隨著RCEP的簽訂,從化井崗紅糯等品種荔枝時隔多年再次登錄新加坡市場,今年從化優質荔枝出口量同比增長了426.5%。”從化海關屬地外勤科相關負責人介紹。
一手抓良種培育,一手抓品種産業化,成爲廣東在多個育種領域“從優到強”的關鍵一招。在開展現代化水稻育種已逾百年的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優質稻育種首席科學家,二級研究員周少川的技術成果“水稻核心種質雜種優勢利用”通過鑒定,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該技術成果聚焦于梳理水稻遺傳規律,將廣東省幾十年來常規稻育種成就較好地應用于雜交稻育種,引領了我國南方籼稻優質稻發展進程。“由此,水稻育種可以少走彎路,育種周期被大幅縮短到4年左右,常規稻及雜交稻育種均循此據。”周少川說。
周少川介紹,該技術成果從提出假說到逐步成熟,花費了40多年時間。而僅在21世紀以來,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將這一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就已培育成功數十個優質雜交稻組合。2022年廣東省農業主導水稻品種中,有19個來自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占76%。2022年國家農業主導19個籼稻品種(組合)中,10組合由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或合作育成,其中9個來自周少川育種團隊。
時值秋收時期,周少川主導培育的水稻品種“美香占2號”“黃華占”和合作育成的“晶兩優華占”“隆兩優華占”“晶兩優1377”等優質雜交稻陸續成熟,從淮河流域到洞庭湖區,再到南海之濱,金黃的“廣東芯”稻穗灑滿祖國的原野。
國以農爲本,農以種爲先。這些年我國糧食單産有較大幅度提升,50%以上歸功于品種改良。作爲水稻育種強省,截至目前,廣東育成並經農業農村部確認的超級稻品種共36個,居全國第一;優質稻品種“黃華占”從2019年起連續3年年推廣種植面積位列全國籼稻品種第一;“美香占2號”等10個(次)品種入選第一、二、三屆國家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會優質籼稻金獎品種,占比24%,數量居全國前列。
以良種培育服務全國,讓耕地面積不大的廣東走出一條服務國家糧食安全的獨特道路。據統計,“廣東造”及“廣東芯”普通稻種植面積穩居全國第一,超8000萬畝;全國種植面積前10的籼型雜交稻全部使用“廣東芯”培育,8個廣東省育成或合作育成,爲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突出貢獻。
數讀
●目前,全省共建立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25個、原生境種質資源保護圃(點)3個,全省累計收集保存作物種質資源7.6萬份,約占全國的15%。共建有國家級、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31個、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10個、國家肉雞核心育種場8個、國家肉雞良種擴繁推廣基地6個。
●2012年以來,育成通過省級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762個,有效推動全省品種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
●在超級稻育種方面,選育的超級稻品種有36個,占全國總數的24%,入選國家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會優質籼稻金獎品種10個(次),在數量上領先全國。
●目前廣東通過國家審定的畜牧水産新品種(配套系)合計73個,在全國占比近兩成。南美白對蝦、羅非魚、大口黑鲈、生豬、肉雞(白羽、黃羽)、番鴨等17個品種爲國內同類品種首個自主育成突破性品種,7個南美白對蝦新品種更是在全國占比近六成,全國合計12個。
●目前,廣東省科研院所和高校系統收集的農業微生物菌種資源達6.5萬余株,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對話同行者
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專職副主任、航天育種産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郭濤:
未來航天育種要考慮怎麽從地到天
南方日報:近10年來,航天育種領域發生了哪些重要變化?給農業生産帶來什麽樣的影響?
郭濤:在我國,航天育種的曆史已經超過30年,近年來,航天育種主要有兩大變化。第一,是跟我們國家的航天工程發展緊密聯系,從原來的近地軌道到現在的深空探測,每一個階段的航天工程都和航天育種有緊密的結合。第二個變化,是現代生物學技術和航天育種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比如說,隨著現代生物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漸漸可以去鑒定原來沒有辦法鑒定的新的基因、新的性狀,這樣一來,也促進了航天育種效率的提高,幫助我們更爲高效地發現新基因。這些新基因又可以進一步用在品種選育上,形成新品種來,再進一步産業化。這些新的生物學技術,在一些主糧作物的航天育種上,比如水稻、小麥,都有大量應用。
我們團隊通過航天育種手段培育出的水稻品種,在廣東乃至華南稻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獲得一系列獎勵,更提高了糧食産業的效益,爲保障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
南方日報:航天育種和傳統育種之間的關系是什麽樣的?當前,航天育種的發展遇到什麽樣的瓶頸?
郭濤:航天育種和傳統育種都是育種的不同手段,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就是不斷地去尋找新的變異,然後把這些變異用到品種選育上。傳統育種和航天育種是相輔相成的,航天育種是一種新的技術和創新。在未來的發展中,航天育種可以和生物學技術更加緊密地結合,也可以和傳統育種結合,提升選種效率,提升發現好基因的概率。
目前,航天育種最主要的瓶頸是,通過航天搭載誘變之後,大規模的、群體的篩選的技術沒有取得很好的突破,主要體現在:我們所關注的微觀的性狀上,比較難以鑒別。此外,如何更高通量地、定向地鑒定基因的變異也是航天育種領域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新的技術。
南方日報:請問未來航天育種的發展方向是什麽?
郭濤:首先現在的航天育種是依托航天工程來誘發一些新的遺傳變異,利用這些遺傳變異在地面形成品種來推動産業的發展,這是一個從天到地的科研過程。未來,我們要考慮怎麽從地到天,也就是說,在未來的空間站、未來的月球基地,甚至長期在軌的火星基地裏面種植作物,爲宇航員提供糧食,提供更加優良的生態環境,這是其中的發展方向,當然,從天到地、從地到天是一個相互融合的過程。
第二方面,航天育種未來會更加緊密地和大健康産業結合起來。現在航天育種的産品的特性主要聚焦在比如産量更高、品質更好,如何滿足群衆對吃飽吃好的要求。但是,航天育種出來的品種怎樣更好地發揮産品健康的功能,是未來值得去進一步探討和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