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劉曙文
千年古城長沙,雖曆經歲月滄桑,但古城人文曆史代代相傳,名勝古迹遍布全城。以古城王府、學宮、園林、民間傳說、諧音雅化等命名的街巷地名,不少沿襲至今,如司門口、東牌樓、八角亭、織機街、化龍池、白果園等等。
許多退休後的老人們閑暇之余,書寫了大量回憶、記錄長沙古城人文曆史,老街古巷風韻,城市歲月風雲的文章,使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睡或即將消失的記憶重新回歸于城市記憶。有感:
日出東方落西山,退休心靜莫求閑。
古城舊景題材好,曆史煙雲百卷還。
本篇嘗試以詩文和粉筆畫爲表現形式品憶老長沙,增補老城故事。
粉筆畫 蘭幽書香 劉曙文
粉筆畫,又稱粉畫、色粉畫,是十九世紀在西方興起的四大西洋畫系之一。粉筆在黑板上作畫也十分方便,故風行于西方美術界。
二十世紀初粉筆畫流傳至中國,1919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李超士教授在上海舉辦畫展,李超士教授畢業于法國巴黎國立美術學院,是西洋畫系的代表人物。參展作品中的粉筆畫引起中國美術界轟動,使粉筆畫一度風靡全國並成爲中國美術界的“小畫種”。但粉筆畫因有不易保存等原因,當年僅留存在教學、宣傳的黑板上。
隨著拍照、攝影功能的逐步齊全,智能手機的普及,解決了粉筆畫不易保存的問題,近年來粉筆畫這個“小畫種”又重新回歸美術界和市井民間。
我從小喜歡寫寫畫畫,可能也和遺傳基因有關吧,我父親民國時期畢業于南京文藝專科師範學校,我長兄劉昕文是著名國畫家,2012年至2022年擔任長沙市文聯副主席、長沙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今年四月病故)良好的家庭美術氛圍,使我對粉筆畫産生了濃厚的興趣。退休後,爲了提高孫子的繪畫興趣,我常帶著孫子一起在黑板上繪畫。
退休十余年來,我在黑板上畫下了數百幅小畫,並拍照留存。隨著一幅幅粉筆畫的展現,讓我們相伴回憶古城長沙故事。
三泰街的鏡畫
讀盧楚良先生《三泰街掌故》有感:
曆史悠悠三泰街, 民風古樸舊庭階。
明鏡石板繪魚躍, 五一商圈古韻懷。
三泰街位于長沙市天心區坡子街街道轄區,道路南起藥王街北至五一西路,全長170余米,寬5-7米不等。三王街、三興街、三泰街,三街在一直線上,均爲原明吉王府有關典故而得名。
三泰街原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老街,以制鏡業、麻石和青石制品業居多。老長沙人稱之“賣玻璃鏡子和磨刀石的三泰銜”。
三泰街西側有幾家玻璃制鏡店鋪,北口下坡處兩廂爲專賣麻石和青石碑並刻碑文及賣磨刀石、學生用的石板、石筆的店鋪。
1956年元月,三泰街附近的幾家私人制鏡作坊合並爲長沙市玻璃制鏡生産合作社,1965年又更名爲長沙玻璃制鏡廠,營業部店鋪仍設在三泰銜。該廠生産的禮品鏡是人工繪制的山水、花卉、鳥獸圖案,精美絕倫,曾出口香港、新加坡、尼日利亞、埃及等國家和地區。下圖粉筆畫雙魚圖就是當年出口禮品鏡各種圖案的組合再現。
粉筆畫 雙魚圖 劉曙文
壽星街與辛亥革命長沙新軍起義
壽星街位于開福區通泰街轄區,南起曆史老街潮宗街,北至商賈之地通泰街,全長367米,寬4.2米。壽星街因古壽星觀位于此街而得名,是一條曆史悠久的老街。2009年修建營盤路時,壽星街被隔成兩段。
回憶壽星街的文章,城市記憶平台曾發表過多篇如《走過長沙壽星街,你會看到……》(潮妹)、《曾住壽星街》(柳建球)、《爲何壽星街上壽星街多?》(徐友勝)等。這些文章精彩描述了壽星街街巷風貌。
但壽星街與清末長沙新軍起義領袖陳作新相關的故事卻鮮見流傳。
陳作新(1870-1911),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出生于浏陽永安鎮,自幼隨伯父陳伊鼎就讀于浏陽獅山書院,打下了深厚的國學根基。1898年9月陳作新棄文從武,參加了清末維新派領袖,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唐才常領導的自力軍。1902年入湖南弁目學堂學習軍事,畢業後任嶽州(今嶽陽)信字營教習、新軍二十五混成協炮兵營左隊排長、步兵第四十九標二營前隊排長。
新軍,是清朝末年效仿西方編練的近代化陸軍,編制設鎮、協、標、營、隊、排、棚,全部配備洋槍洋炮,故稱爲新軍,是清朝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支原本被清政府用來加強統治的新軍,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政府統治的主力軍。
1905年,陳作新加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春,陳作新因倡導革命被撤去長沙新軍步兵四十九標排長職後,寄居在長沙壽星街李培心堂(李定國、李藩國兄弟家),以教書作掩護,繼續在新軍中開展宣傳鼓動工作,並成立了一個專爲聯絡新軍中下級軍官和士兵的革命團體“積健會”(後改名積健社),推李安國、李藩國負責,以研究軍事學爲名,實際上是宣講同盟會宗旨,傳播民主革命精神,爲辛亥長沙起義准備了軍事骨幹力量。
此期間,湖南共進會首領焦達峰會同陳作新、楊任、謝介僧等積極部署長沙新軍起義,並決定由陳作新負責發動新軍,焦達峰發動會黨。
正是在壽星街,革命黨人繪就了長沙新軍起義的藍圖,壽星街也成爲了長沙新軍起義的搖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一舉成功。陳作新和焦達峰等人決定率領長沙新軍起義,推翻清廷統治。10月22日清晨,長沙新軍正式宣布起義。49標代表安定超朝天放了三響信號彈,宣布了焦達峰的作戰命令,然後起義隊伍分兩路攻城,一路由焦達峰、彭友勝率領四十九標二營後隊,會同五十標及馬隊由北門(今興漢門)進城,占領荷花池軍械裝備局;另一路由陳作新、安定超率領四十九標二營前隊、右隊、左隊,會同辎重、工程兩營由小吳門進城,占領咨議局。
北路軍未鳴一槍,迅速入城占領軍械裝備局。東路軍開始因巡防營長官督率士兵閉城相抗,相持了一段時間,但在起義軍強大的宣傳攻勢下,陳作新與巡防營管帶交涉,打開了小吳門城門,東路軍亦未開一炮就占領了咨議局。
下午3點,東路軍與北路軍會合,由焦達峰、陳作新、曾傑、成邦傑、安定超、李金山等率領一部分新軍,馳赴巡撫院轅門及附近又一村、四堆子、五堆子一帶,包圍巡撫部院。
當起義軍進入巡撫院內時,發現巡撫余誠格已經潛逃,當即在巡撫院門前的旗杆上挂出了第一面”漢”字大白旗。一時間,長沙城內到處”漢”白旗招展,長沙起義順利成功。
次日,湖南軍政府成立,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焦達峰、陳作新在巡撫衙門(今又一村青少年宮)就任湖南軍政府正、副都督職,結束了清政府在湖南的統治。
今壽星街社區甯靜整潔、環境怡人,獲得了“市級文明社區”、“區節能環保示範社區”、“區人口計劃生育模範單位”等榮譽稱號。而且壽星街還真是一條名副其實的長壽街,壽星比比皆是。2012年,壽星街社區曾粗約統計壽星街80歲以上老人有198人,90歲以上達20人,壽星街上大名鼎鼎的莫一娭毑近102歲,當年莫一娭毑辦百歲宴的新聞還登上了報紙和電視頭條。
壽星街街道名稱很吉祥、喜慶,而且高壽老人真的很多。增補壽星街故事後,余興未盡,特作粉筆畫“松鶴遐齡”共慶之。
粉筆畫 松鶴遐齡 劉曙文
壽星街上壽星多,知足常樂順天和。
耄耋老人身矯健,期頤相聚聽笙歌。
荷花池與軍械裝備局
荷花池位于今開福區望麓園街道轄區。荷花池巷東起芙蓉中路西至蔡锷北路全長396米寬4.1米。
荷花池原爲長沙古遊憩勝地,據《湖南省城古迹今釋》記載,“荷花池,一方荷花數畝,松竹交陰,周圍榭,挹爽迎風,清幽絕塵;一方泐潭寺巨刹巍然,古木蓊然,禅房雖深邃,卻鳥窺香入,四時都有佳景”。民國時期,荷花池被廢棄,街道仍沿用“荷花池”名。
荷花池在長沙市知名度頗高,回憶荷花池故事的文章也不少,城市記憶平台也發表了《荷花池人文氣息和它的老長沙味道》(柳建球)、《荷花池、東池與東池印社掌故拾遺》(胡壯謙)、《那些街巷,那些光陰,那些人……》(李克琴)等多篇,均與荷花池人文景致有關。
鮮爲人知的是荷花池還有一個與荷花、文化毫不相幹的軍械裝備局,那可是與辛亥革命長沙起義和反袁鬥爭有重要關聯的地方。
據史料記載:1911年10月22日,長沙新軍正式舉行起義,焦達峰、彭友勝率領起義軍由北門進城(今興漢門)長驅直入,攻占了清軍荷花池軍械裝備局,打開倉儲,收繳了全部槍彈軍械,武裝了起義軍。軍械裝備局也在辛亥革命長沙新軍起義史冊留下重要一筆。
1913年7月7日下午荷花池軍械裝備局突發大火,進而引發軍械庫大爆炸,庫內軍械彈藥盡付之一炬,大火熊熊燃燒達6小時之久。導致步槍1.1萬支,子彈300萬發被毀。這批武器是湖南革命黨人設法從廣東購回,准備武裝反袁軍隊的。事後得知,這場大火的幕後主使者竟是袁世凱,他爲阻止湖南反複辟反帝制鬥爭,削弱湖南武裝力量而派人策劃了這場縱火大案。
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實行專制獨裁,破壞民主共和,進而籌劃消滅南方各省革命勢力,爲複辟帝制排除障礙。袁世凱探知湖南反袁武裝勢力強大,派心腹數人攜帶巨款潛入湖南,密謀進行破壞。他們采用釜底抽薪之計,重金收買軍械裝備局的王章耀、喻直三、塗壽遠三人,策劃了縱火焚燒軍械裝備局,引爆軍械庫,達到了毀損槍支彈藥、削弱湖南反袁武裝力量的目的。
軍械裝備局付之一炬後,在原址複建房屋時,開設有一條小巷,並命名爲“軍械局巷”,成爲了一個很有曆史紀念意義的小巷。2006年,長沙市政府在荷花池街道,以“長沙著名曆史文化遺址”立碑紀念。
今荷花池社區先後榮獲全國和諧示範社區、湖南省文明社區、湖南省民主法治示範社區、長沙市十佳和諧平安示範社區等30多項市級以上榮譽稱號。
我居住在荷花池附近紫東園巷20余年,隔三差五就要到荷花池集貿市場采買,無數個來來回回,我所見到的均是縱橫交錯的老街小巷和高低不一的民居老宅。可是在我的腦海裏卻常常湧現出一池荷花綠葉,碧水連天的美景,這可能就是難以忘卻的荷花池記憶吧。
粉筆畫 荷香葉翠 劉曙文
興漢門內賞花池,時有佳文畫配詩。
綠葉荷紅依碧水,街區曆史世人知。
湘江業余合唱團
1978年的春天,改革開放的春風驅散了籠罩在中國的陰霾,華夏大地如沐春風,萬物恢複了勃勃生機,中國文藝複興的春天也已來臨。
同年5月,中國音樂家協會湖南分會和長沙市文化館共同發起,籌備成立一支民間音樂團體——湘江業余合唱團。並面向全社會公開招收具有一定音樂專業水平的文藝青年。經考試考核.成功組建了一支有合唱隊員65人、樂隊36人,共101人的大型合唱團。
湘江業余合唱團成立後,很快推出了一系列藝術水准較高的節目,在解放劇院、長沙劇院、工人文化宮劇場、青少年宮、市體育館、湘江賓館等多處公演,極大的豐富了長沙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那嘹亮的歌聲,喚醒了無數夢中人,悠揚的琴聲撥動了無數人的心弦。他驅散了十年浩劫的陰霾,他讓人們聽到了白靈鳥的呼喚,擁抱了春天的溫暖。
城市記憶平台資深作者婁湘棣先生(筆名懷念)正是湘江業余合唱團樂隊小提琴演奏者。他滿懷深情回憶“湘江業余合唱團”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創作了《春天的百靈:憶湘江合唱團》以輕松的筆調,優美的文字又使我們重溫了那個沖破桎梏的文藝複蘇的年代。
這一切雖然已經過去四十多年,但是改革開放的春風至今仍溫暖著人們心田,湘江業余合唱團嘹亮的歌聲似乎仍然回蕩在人們的耳邊。人生如夢,歲月如歌。正是:
嘹亮明快詠歌聲,恰似春天聞啼莺。
歲月激情豈能忘,湘江合唱聚群英。
粉筆畫 余音袅袅 劉曙文
憶民主鬥士藍肇祺
藍肇祺,長沙近現代著名民主進步人士。民國時期曾任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銻業管理處課長、經濟部燃料管理處總務室主任、副處長兼長沙辦事處主任等職。
1940年代在中共地下黨員劉樂揚的引領下,藍肇祺走上了民主救國的革命道路,出任長沙頗具影響力的進步報刊長沙《晚晚報》社長,並擔任中國民主同盟長沙《晚晚報》地下民盟小組組長,公開宣傳“在多黨政治下爭取言論自由,在憲法範圍內爭取政治民主”,領導和組織地下民盟小組開展“要和平、反內戰,要民主、反獨裁”鬥爭,爲迎接長沙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建國後藍肇祺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長沙市工商聯主委、民主建國會長沙市主委。1957年9月藍肇祺被錯劃爲右派,判刑勞動改造。
藍肇祺獲平反後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長沙市工商聯副主委 、長沙市政協副主席。1998年6月22日逝世,享年93歲。
1964年藍肇祺先生大女兒藍明與我姐姐一同下放郴州插隊落戶當知青。2020年3月經藍明姐提供藍肇祺先生相關資料,我在城市記憶平台發表了《長沙人物 | 流水溝巷賣水籌,蹉跎歲月志不休——憶藍肇祺》一文,追憶了藍老不平凡的一生。
酃縣英傑藍肇祺,虎踞龍盤有傳奇。
終身不渝聽黨令,鲐背常念島歸期。
藍老爲人剛正不阿,行事果敢,有一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氣概。藍老1998年以93歲高齡辭世,又恰逢農曆戊寅虎年,特作粉筆畫“虎虎生威”紀念之。
粉筆畫 虎虎生威 劉曙文
從燈火輝煌到冷清沉寂的老工人文化宮
長沙剛解放不久、市軍管會便將順星橋泰山電影院撥交市總工會籌委會,開辟爲長沙市工人俱樂部。1950年,工人俱樂部遷至湘春路南側左文襄祠舊址,改建爲長沙市工人文化宮。
1954年2月1日,長沙市工人文化宮新建成開幕,建有1100個座位的影劇院和可容300人跳舞的舞廳,150平方米的圖書閱覽室以及球場、遊泳池、旱冰場等,是當時湖南第一個大型職工文化娛樂活動場所。
1960年,又建成了長沙市第一家寬銀幕電影院。經常舉辦籃球、中國象棋、圍棋、國際象棋擂台賽及腕力比賽,創辦了《湘江歌聲》《工人音樂報》,湘江業余合唱團也常駐宮內,成爲了長沙市職工文化娛樂體育活動中心。開啓了長沙市工人文化宮的輝煌時代。正是:
文化宮裏踏歌聲,燈火輝煌不夜城。
勵志工人成大雅,棋琴書畫總關情。
1989年,占地49畝的東塘新工人文化宮落成後,湘春路上的長沙市工人文化宮改名爲長沙市笫二工人文化宮,長沙人俗稱“老工人文化宮”。
隨著東塘新工人文化宮落成,長沙市職工重要賽事、大型活動均轉移至新工人文化宮舉行,老工人文化宮逐漸“門庭冷落車馬稀”。緊接著文化體制改革的實施,歌廳,舞廳等活動場所推行承包經營。經營者逐利而行,公益性的職工文體活動完全消失了,老工人文化宮開始冷落沉寂。恰如庭院蕭條,風雪涼亭。
粉筆畫 風雪涼亭 劉曙文
好消息又傳來,目前長沙市第二工人文化宮,正進行提質改造。原活動樓改爲主體6層,局部3層建築的職工培訓中心,作爲職工技能培訓區域。原劇場改建爲職工文化中心, 爲一棟1層建築, 改造完後的多功能廳可兼具召開各類型會議及歌舞廳、小型演出等功能。原多功能教育廳改爲職工文體中心,爲一棟2層建築,主要設置綜合健身、乒乓球、舞蹈、瑜伽等體育健身項目。預計今年將完成長沙市第二工人文化宮維修改造項目建設。
沙坪——湘繡之鄉的老故事
沙坪鄉原屬于長沙縣北山區,是湘繡的重要發源地。1995年,長沙沙坪鎮被國務院授予“中國湘繡之鄉”的稱號。2013年9月,沙坪鎮劃歸長沙市開福區,成立沙坪街道。
二十世紀初,湘繡已和蘇繡、蜀繡、粵繡齊名,被列爲中國的四大名繡。相傳,沙坪鎮手工湘繡技藝的興起皆緣于沙坪鎮袁家坪人魏氏(名字不祥)。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魏氏學習刺繡,繡成後送往長沙出售,銷路很好。清光緒五年(1879)她與湘陰縣繡工胡蓮仙共同研究湘繡技藝、博采蘇繡、粵繡之長,改革傳統刺繡針法,在民間剌繡藝術的基礎上,以國畫爲藍本,運用“摻針” 針法和變異色階的技藝,使色調融合而鮮明,圖象栩栩如生,形成別具風格的湘繡刺繡藝術。
魏氏在沙坪、袁家坪共授徒100余人,形成沙坪鄉一帶農戶,家家戶戶都有繡棚繡工。這類繡工多爲農村婦女,女承母藝,世代相傳、分散在各自家中生産繡品。以後逐步發展到長沙城郊圭塘、魚灣市、溁灣市、三汊矶等處。民國初年,人數已逾萬人。
1914年魏氏去世,但時至今日,其開創湘繡刺繡技藝的故事,仍在湘繡界新老繡工中流傳。書寫、回憶“中國湘繡之鄉”的文章很多如;《關于湘繡,那些少爲人知的往事》(城市記憶)、《長沙沙坪,我的故鄉》(楊先玲)等。有感“中國湘繡之鄉”美譽,特臨摹湘繡雙面繡“鴛鴦並蒂蓮”作粉筆畫並賦詩一首:
天成湘繡沙坪鎮,雙面彩絲如玉潤。
荷下鴛鴦並蒂蓮,針神手巧嬌娥鬓。
粉筆畫 仿雙面繡鴛鴦並蒂蓮 劉曙文
沙坪鄉,這個長沙市城北的小鎮,因爲孕育了2000多年的湘繡而譽滿全球。作爲湘繡的發源地,沙坪也成爲了與湘繡文化共存的自然景區。沙坪擁有湘繡文化廣場、湘繡博物館、湘繡名人館、湘繡工藝體驗館、湘繡婚慶館、繡鄉食府等綠瓦紅牆的仿古建築群,及明清風格的沙坪商業老街,沙坪,已成爲長沙一張靓麗名片。
END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發布。編輯 | 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