叻(le四聲)沙又稱喇沙(馬來語:Laksa),是一道起源于馬來西亞的面食料理,爲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代表性料理,主要材料有蝦羔、蝦米、幹蔥等。
LAKSA在南洋就相當于在大陸吃碗蘭州拉面,深入人心可想而知。早上起來的早餐,中午的午餐亦或是晚上看球後當做祭腸胃的宵夜都少不了叻沙的身影。簡單來說LAKSA即是當時生活在沿海或河邊的馬來人或其他東南亞民族獨自發展出混合香料、魚類和面條的料理。
laksa也分很多種。比如亞三叻沙 (Assam Laksa)。亞三叻沙就是用魚熬出來、略帶酸味的濃湯。Assam是酸豆的馬來詞,經常用來帶出湯料的酸味。 亞三叻沙的用料包括切碎的鲭魚絲,黃瓜、蔥、紅辣椒、菠蘿、生菜、一般薄菏、叻沙薄菏。亞三叻沙通常配以米線或米粉上碟. 並且冠上“petis udang”或“hae ko ”,濃的蝦味甜醬,美味非常。亞參叻沙的味道較酸也較辣。享用時,倒入一湯匙的蝦膏進行攪拌。蝦膏帶有甜味,倒入越多的蝦膏,甜味就越明顯。
到了新加坡,發展出了新加坡加東叻沙(Katong Laksa)。新加坡加東叻沙正宗的新加坡加東叻沙講究椰漿的鮮味、鮮蝦的甜味和自制辣椒油的辛辣味。加東叻沙都用瓷碗盛著,不提供筷子,只給湯匙。叻沙濃辣的口味極具挑戰性,淺嚐一口,似乎耳朵裏都噴出火來,味蕾完全被濃郁糾結的鮮味、辣味、咖哩味所侵占。推薦餐廳:新加坡東海岸加東LAKSA 328。
湯頭的好壞,濃淡,直接決定了一碗LAKSA的好壞,辣味,椰香味,奶味,咖喱味,海鮮味需要各自配合融洽,不能喧賓奪主,均衡,恰到好處才能成就一碗好的LAKSA湯底。
再來給大家介紹一種娘惹叻沙。娘惹叻沙的典故“娘惹(Nyonya)”是一個族群的總稱。隨著鄭和下西洋的衆多隨從,很多在南洋一帶生活下來,和當地的男女通婚,生下的孩子,女孩就叫“娘惹”,男孩就叫“峇峇(Baba)”。娘惹從小學習的娘惹菜是以傳統中式食物和烹饪手法,並擅長將馬來西亞的香料及材料,運用中式的烹饪方法變化出不同菜肴,而這種烹煮方法則稱爲娘惹菜,娘惹菜最注重各種香料醬汁,有40多種不同的醬料混合。吃的時候加入蝦、魚片和粗米粉,然後撒上麻瘋柑葉、姜花和酸柑汁,就是一碗正宗的娘惹叻沙了。
身處帝都,café sambal、土司新語、新加坡海鮮等地方都有南洋菜可以吃啦。不過都比較一般,只適合隨便吃吃。絕不建議在槟城以外的地方嘗試ASAM LAKSA,因爲那些都不能夠給你真正的體驗。要問當今最好的叻沙在哪?答案是靠近小印度的“結霜橋”,那麽多叻沙鋪,只有他家堅持用炭爐來滾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