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永遠銘記的悲傷一日。1965年3月10日下午3時07分,市中心的烏節路,一聲巨響震撼了路邊地標性建築——麥唐納大廈。
大樓建于1949年,是整個東南亞地區率先實現全封閉冷氣的現代化建築,澳大利亞高等專員公署與日本領事館均設于其中。1到9層的玻璃全部破裂,一扇電梯門被炸飛。樓梯和附近房間之間的牆壁被完全破壞,從路邊可以看見樓內停車場。底層大廳,石膏和碎磚雨點般落在正忙于收拾材料的彙豐銀行雇員身上,2名華裔女性雇員當場死于非命。1名馬來裔司機傷重昏迷,後送醫不治,還有33名平民受傷。
新加坡舉行大搜捕,4天後,2名印尼現役突擊隊員——哈倫·薩義德和烏斯曼·本·哈吉·穆罕默德·阿裏被捕,時年分別爲21和23歲。直到被抓獲時,他們仍然穿著便衣,而非軍服,並謊稱自己是行商,這成爲後來定罪的重要證據。
調查顯示,炸彈中的硝化甘油達到9至11公斤重。硝化甘油能量密度是TNT的1.25倍,10公斤的硝化甘油威力以裝藥50克的手榴彈計算,相當于2500枚手榴彈爆炸。什麽力量驅使兩名軍人對平民大開殺戒?新加坡此時尚是馬來西亞的一邦,而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均以馬來語爲通用語,又是什麽動機使得戰後剛獨立的兩個文明親緣國家走上激烈對抗之路?
1965年,新加坡烏節路,麥唐納大廈爆炸現場。
沸騰的戰後南洋
1942年新加坡陷落于日軍前,南洋的秩序似乎堅如磐石:東南亞群島部分,從西面的蘇門答臘島至東面的荷屬新幾內亞,幾乎都是荷屬東印度治下。只有兩處島嶼例外——小小的葡屬東帝汶,以及北婆羅洲。位于後者的沙撈越、沙巴、文萊,和馬來半島的馬來亞、新加坡一樣,都處于強有力的英國影響下,處處講求秩序、實力與效率。
戰後,南洋一躍成爲各方勢力與形形色色的政治思想逐鹿之所。日本在戰敗前扶持的印度尼西亞(“蘭印”)民族主義勢力一舉登上政治舞台,在荷蘭人被迫撤退後成立了中央集權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度尼西亞本來是一個由萬島組成的區域,各大區域的民族、宗教信仰、語言、曆史均千差萬別,唯一共同點是曾歸屬于荷蘭人治下。國語印尼語屬于蘇門答臘北部方言,和馬來語極爲近似,卻不屬于大多數印尼人的母語。
不僅如此,在1920年代隨著民族主義思潮興起,蘇丹伊德利斯師範學院青年師生提出了“大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Raya)”概念。他們認爲馬來群島都是由單一種族構成,族群間擁有類似的語言、宗教和文化思想,試圖把全南洋囊括在一個國家之內,包括馬來亞、新加坡、文萊、沙撈越、沙巴、東帝汶等,至今印尼國歌仍然以《大印度尼西亞》爲名。
這一做法和曆史上的泛日耳曼主義、泛斯拉夫主義一樣,將文明共同體與政治共同體混爲一談,無視曆史形成的疆界和國際法上的權利。印尼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統蘇加諾,面臨如何統合這個地域廣闊、區域差異性極爲巨大的疆土。他選擇的方式是向廣大群衆發表滔滔雄辯,大興土木建造豪華的紀念碑與公共建築。
蘇加諾的真實權力支柱是印尼兩大政治實體:印尼陸軍與印尼共産黨。爲了在東西方之間左右逢源,他杜撰了名詞“納沙貢”(NAKAKOM),即民族主義、宗教和共産主義,將本來互相排斥的三者作爲自己的意識形態。任何固定的意識形態,都可能會束縛他的手腳和即興的統治藝術。
作爲不結盟運動的旗手,他和南斯拉夫的鐵托、埃及的納賽爾一起,深谙不結盟的好處,可以在美蘇爭奪第三世界支持的競賽中左右逢源。1949年,蘇加諾因爲鎮壓左派力量,被美國認爲是可以扶持的民族主義領導人;美國以切斷馬歇爾計劃的援助爲抓手,強迫荷蘭承認了印尼的獨立。
戰後的印尼以近1億的人口和溝通印度洋與太平洋的要沖地位,成了兩大陣營極力爭取的對象。1946年到1963年,美國擔心蘇加諾政權倒向蘇聯,向印尼提供的各類援助達8.04億美元。蘇加諾想要更多,爲了根除帝國主義在南洋的痕迹,他需要一支強大的海空軍。與此同時,面臨中蘇決裂的赫魯曉夫迫切需要一個新的東方盟友。1960年,印尼陸軍參謀長出訪蘇聯,受到熱烈歡迎,蘇聯同意提供5億美元軍事貸款。
蘇加諾趁機向赫魯曉夫提出幫助收複西伊裏安的要求,對方慷慨答應。這片土地又稱爲荷屬新幾內亞,該地區從人種到文化均屬于美拉尼西亞,荷蘭以此爲由認爲此地不應當屬于印尼,策劃讓其自治後獨立。但蘇加諾認爲這是屬于“NEKOLIM”的陰謀——這是他的又一術語,用于指代新老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
蘇聯武器源源不斷南下。此後,1艘“斯維爾德洛夫”級萬噸巡洋艦、12艘613型潛艇(北約代號“威士忌”級)、14艘驅逐艦、8艘獵潛艇、20艘導彈艇和幾艘魚雷艇、炮艇等在短時期內入役,使印尼一躍擁有亞洲第二大海軍。印尼空軍裝備了圖-16轟炸機、米格-21戰鬥機等先進機種,其中部分圖-16爲KS型,可以攜帶蘇聯戰後第一代空艦導彈,是專門爲對付荷蘭海軍而派出。
印尼空軍的裝備優勢超越了這一區域的西方國家。圖-16屬于戰後第二代轟炸機,級別、航程、載彈量等性能均壓過澳洲擁有的老舊“堪培拉”轟炸機一頭,這一“轟炸機差距”導致澳洲執政的保守黨政府屢遭反對黨攻擊。爲此,1963年澳洲立即訂購了還沒試飛的F-111戰鬥轟炸機,就是因爲這一機型足以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帶彈飛往雅加達投彈後返航。
更妙的是,這些蘇制潛艇與轟炸機的乘員多爲換上了印尼制服的蘇聯軍人。赫魯曉夫的妙計是,這樣既能不觸發世界大戰,又能打擊身爲北約國家的荷蘭。美國肯尼迪政府由于擔心開戰會導致蘇加諾全面倒向蘇聯,極力壓荷蘭撤軍,最終蘇加諾以戰爭邊緣策略再次行險成功。他于1962年不費一槍一彈將荷屬新幾內亞納入版圖,改名伊裏安查亞省,當年也被他命名爲“勝利之年”。
“摧毀馬來西亞”
激進的外交,帶來的是內外交困。蘇加諾對經濟學不感興趣,貶低爲“數豆子”。他的經濟政策以“有指導的經濟”命名,具有鮮明的反帝特征。比如印尼政府在1957年“接管”印尼航運業中的巨頭荷蘭皇家輪船公司,但故意模糊這是“國有化”還是“沒收”。如果荷蘭在西巴布亞配合,則“荷蘭資本家方面有希望按照印尼的能力和印尼政府規定的條件得到賠償”;反之則一分錢都得不到。隨著400多家荷資企業被沒收,傳統的技術、資金輸入管道被掐斷。對華人商人階級的排斥,使得城鄉貿易斷流,大米堆在鄉村腐爛,而城市忍饑挨餓。印尼1960年尚有3億美元儲備,而到1961年下半年僅剩0.1億美元。1961年印尼入超151億盾,次年同期入超180億盾。
反觀印尼的南洋鄰居,形成鮮明對比:1957年以來,馬來亞經曆了經濟的持續繁榮。1963年,馬來西亞的人均國民生産總值是279美元,印尼只有80美元。馬來亞出産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橡膠與錫,而新加坡則是世界第四大港口。“一個有相同種族、說相同語言、面積更小、資源更少的國家正在取得成功,而印尼一無所有。”這一事實無疑讓雅加達難以接受。而蘇加諾的格言是:“一個國家始終是需要敵人的”。
接替荷蘭帝國主義者的敵人很快就出現了。1961年6月,由于擔心新加坡被激進勢力接管,從而在自己附近又出現一個古巴,馬來亞首相拉赫曼親王提出設想,在演講時提出將馬來亞、新加坡、沙撈越、沙巴、文萊合並在一起,建立“馬來西亞”的設想。馬來亞聯合邦已經于1957年獨立,新加坡于1959年成爲自治領,而後三者還是英國位于北婆羅洲的殖民地。
新加坡支持這一倡議。英國麥克米倫政府任命委員會進行研究後,于1962年8月在下院宣布,新的馬來西亞聯邦將于次年成立,英國政府將把沙撈越、北婆羅洲和新加坡的統治權移交給新聯邦。這是因爲吉隆坡政府此前表現出成功壓制激進力量,尊重自由企業制度,新聯邦無疑將是英國體面退出東南亞、又能安置昔日夥伴的好機會。
這一消息剛宣布,就刺激蘇加諾重拾“大印度尼西亞”的夙願。印尼以當時的海空軍實力,兼有擁兵40萬之衆的陸軍,無疑是東南亞頭等軍事大國;而直到1968年新加坡才裝備坦克,馬來西亞連坦克都沒有,軍力無足輕重。英國在加裏曼丹島(印尼對婆羅洲的稱呼)的殖民地,更是和西伊裏安一樣,都被視爲是帝國主義殘余,完全應當並入印尼領土。不僅如此,考慮到經濟落差,雅加達還擔心,與馬來亞和婆羅洲有著密切種族和文化聯系的印尼蘇門答臘島與加裏曼丹島會脫離印尼,加入馬來西亞。
1963年1月20日,印尼外交部長蘇班德裏約表示,印尼將實行針對馬來西亞的對抗(Konfrontasi)政策。這一詞又來自蘇加諾的發明,他力圖重演西伊裏安的成功經驗,認爲英國實力不足以長期維持軍事對抗態勢,可以通過戰爭邊緣政策實現自己的目標。2月13日,蘇加諾在群衆聚會上高呼“馬來西亞是新殖民主義的産物”“印尼被包圍了”“印尼反對馬來西亞”。印尼人民協商會議議長阿魯季表態:“馬來西亞不僅構成對印度尼西亞的包圍和威脅,而且也是美帝國主義在東南亞實現戰爭陰謀的幫手。”
對抗立場得到了印尼內部另外兩大勢力——印尼陸軍和印尼共産黨的理解與支持。陸軍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預算,印尼共趁機提出要建立陸海空警之外的第五大力量,歸自己掌握。5月,蘇加諾故技重施,將英資殼牌石油公司國有化,麥克米倫首相哀歎:“五千萬鎊的財産在一天內就化爲烏有”。
聯合國在此時介入,馬來亞、印尼和菲律賓的觀察員在場的情況下,在沙撈越和沙巴舉行民意調查。1963年9月14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兩地的絕大多數人民支持成立馬來西亞聯邦。9月16日,馬來西亞聯邦成立。
2天後,憤怒的印尼群衆焚燒了英國駐印尼大使館。在各地,“工會”在默許下紛紛企圖奪取英資企業的財産。9月20日,印尼政府宣布把英國所有在印尼的企業都置于“保護性監督”之下。25日,蘇加諾發布了“粉碎馬來西亞(Ganjang Malaysia)”的命令。英國和馬來西亞在印尼的大使館的門上,貼滿了愛國群衆用大紅字寫的大字報,口號包括“嚼碎英國人,沒收他們在印尼的財産”“嚼碎英帝國主義的傀儡拉赫曼”“粉碎馬來西亞”。
1965年,新加坡烏節路,麥唐納大廈爆炸現場。
踢到鐵板
早在“群衆”行動前,印尼“志願軍”的軍事行動就開始了。蘇加諾聲稱,馬來西亞是英國的新殖民主義陰謀,而印尼將在“1965年1月1日太陽升起之前”粉碎這個陰謀。1963年4月11日晚間,60至75名襲擊者攻擊了沙撈越一個警察局,殺死一名警官,並偷走武器,返回印尼邊境。這被視爲“印尼-大馬對抗”中武裝行動的開始。
出乎蘇加諾預料,婆羅洲大部分人仍然對吉隆坡的新政府表示忠誠,蘇加諾一直沒能策動起有效的叛亂。而且該地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0%到80%,大部分軍事行動注定只能是班排級規模,最高不過連級。
在東馬未能得手,蘇加諾又把手伸向西馬即馬來半島。8月,印尼正規軍率領的遊擊隊員從海上潛入柔佛西岸的笨珍,成員包括從馬來亞與新加坡招募的數百名華人志願兵。這支軍隊被馬來西亞保安部隊擊潰。9月2日,印尼傘兵和“志願兵”在柔佛中部的拉美士小鎮以東森林降落,同一天,馬來人和華人開始發生多次種族騷亂,政府宣布新加坡進入緊急狀態。印尼開始第二輪空降入侵。大馬副首相在9月9日飛往新加坡,在當地告訴記者,政府揭發了印尼策動在新加坡制造動亂及種族沖突的陰謀。
紐約的聯合國總部裏,馬來西亞內政部長伊斯邁醫生申訴,馬來西亞已經成爲雅加達“明目張膽及不可原諒的侵略”的對象。印尼在聯合國的常駐代表蘇惹沃以斬釘截鐵的革命外交口徑回答稱,他的國家可以根據意願對待鄰國。他還說,對印尼來說,馬來西亞並不存在。幾個月前,美國出于拉攏印尼、不要再進一步向中蘇靠攏的角度考慮,對印尼侵犯馬來西亞的立場模棱兩可。如今這樣的表態也令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史蒂文森無法容忍:“印尼已經觸碰到底線了。”
對新加坡,印尼主要是以發起城市恐怖襲擊爲主。印尼的破壞分子本來受訓的目的是攻擊軍事設施和公共基礎設施,但這些地方守衛森嚴,他們就轉而無差別放置炸彈,旨在恐嚇公衆、擾亂秩序。到1964年,炸彈襲擊變得極爲頻繁。爲幫助軍警守衛新加坡,新加坡民衆自願組織起義勇軍,1萬余人主動應征,學校學生們則要接受針對炸彈的訓練。政府警告市民,不要在建築或者街道撿起任何看起來可疑的包裹。盡管英國人多方守衛,仍有小股破化分子潛入新加坡放置炸彈。到1965年3月,共有29枚炸彈在新加坡爆炸,其中麥唐納大廈爆炸案影響最大。
眼看聯邦搖搖欲墜,這時伸出援助之手的是英聯邦遠東戰略後備隊(Far East Strategic Reserve,簡稱FESR)。1953年,英國向澳大利亞、新西蘭倡議建立這支機動部隊,旨在保衛英聯邦在東南亞地區的利益免遭內外敵人顛覆破壞。部隊包括海陸空三軍,其中的步兵旅由英、澳、新三國各出1個步兵營組成,還編有航母戰鬥群與轟炸機、戰鬥機中隊。馬來亞獨立以來,根據與吉隆坡簽署的防務協議,英聯邦遠東戰略後備隊負起防衛任務。這項協議隨後擴大到包括新加坡。但這支軍隊需要得到馬來西亞政治領導人的正式要求,方能啓動。拉赫曼親王發出援助請求後,部隊立即開始行動。
英國廓爾喀兵開入拉美士制止印尼入侵,皇家新西蘭兵團第1營和皇家馬來亞兵團在柔佛附近掃蕩。皇家空軍的“標槍”戰鬥機在上空巡邏,防止印尼再度空降。“獵人”戰鬥機從新加坡皇家空軍基地起飛,在拉美士東區偵察印尼入侵者。英軍的“警犬”防空導彈系統在新加坡啓動。
一連幾天,皇家海軍還曾慎重考慮調動“勝利”號航母與兩艘驅逐艦駛入印尼心髒地帶的巽他海峽,蘇加諾一直恫嚇要關閉位于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間的這條國際水道。皇家海軍在最後一刻改變決定,讓艦隊通過比較無爭議的龍目海峽,從而使雙方避開擦槍走火、引發大戰的危險。
其他英語國家也紛紛跟進。當時的澳洲民意測驗顯示,62%的民衆認爲馬來西亞如果遭到印尼攻擊,澳洲應該支持馬來西亞。1964年12月,華盛頓派遣軍事代表團去吉隆坡,給馬來西亞軍事援助。
印尼本來的意圖是通過施加軍事壓力,削弱英國防衛馬來西亞的意志,並且在軍事上拖垮英國,沒想到英國保衛大馬的意志堅決。1965年1月,英國“鷹”號航空母艦開入新加坡,並且和其他2艘英國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等在印尼和馬來西亞間的海面上巡邏。英國“火神”戰略轟炸機也駐場馬來西亞,震懾印尼。
早在此前,美國第七艦隊開入印度洋,對印尼實施遏制。美國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威廉·邦迪發表聲明:“如果印尼繼續強化其針對馬來西亞的對抗政策,進而達到可以被界定爲侵略的程度,美國將不得不終止對印尼援助”。
自從印尼宣布對抗政策以來,美援從1963財年的1.22 億美元銳減爲次年的4700萬美元,1964年又減到1500萬美元左右。蘇加諾宣布承認北越後,美國終于暫停了援助。1965年,印尼外債高達24億美元,信貸已經耗盡。政府將印尼盾1000盾貶值爲1盾,通貨膨脹仍沒有停止,大批難民逃亡澳大利亞北部。群衆上街的主題發生了變化,“降低米價”“撤掉愚蠢的部長”“打倒蘇班德裏約”口號在遊行隊伍中不斷顯現。
得不償失的對抗
英美的幹預和內外交困,使得印尼陸軍一部分高級軍官深感憂慮,陸軍戰略預備司令部蘇哈托少將,背著政治當局,就停止對抗事宜與馬來西亞方面秘密接觸。1964年3月,印尼國防部長納蘇蒂安與美國駐印尼大使談話時表示,對抗正在傷害印尼,而不是馬來西亞。許多人認爲:“如果要做任何事情來制止目前中爪哇的饑荒和全國範圍內的米荒,就必須停止對抗。”
經濟岌岌可危,對抗是雪上加霜,蘇加諾被迫宣布1963年爲“危險的活著之年”,但強烈的民族主義感情讓他不會輕易放棄粉碎帝國主義陰謀的計劃。1964年10月在開羅召開的第二次不結盟國家會議上,印尼作梗,將馬來西亞排斥在會議外。然而當年12月,馬來西亞被接納擔任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蘇加諾一怒之下宣布退出聯合國。不僅如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童子軍運動也統統成了他的抨擊對象。美國新聞處的圖書館被愛國群衆沖擊,書籍被堆起燒毀。
與此同時,蘇加諾的兩大支柱之間的矛盾在加劇。印尼共插手軍事,激起軍方極度不滿。1965年,左派主導的“九三零運動”政變企圖失敗後,發生了針對左派勢力的大屠殺,蘇加諾的勢力一蹶不振。1966年3月,3名將領來到蘇加諾的茂物行宮,迫使蘇加諾簽署所謂的“三一一命令”,把行政權力移交給蘇哈托。
2個月後,一個印尼軍事代表團對吉隆坡進行了友好訪問。6月1日,雙方秘密交換了結束對抗的協議文件。蘇加諾利用名義上的總統地位,拖延批准這一文件,直至當年8月。1966年8月11日,兩國持續3年6個月的對抗正式結束。雙方付出的代價:馬來西亞有114人被殺,181人受傷;印尼死亡590人,222人受傷。這都是爲“大印度尼西亞主義”獻上的血祭。
1967年3月,軍方操縱的臨時人民協商會議一致通過撤銷對蘇加諾總統的任命,剝奪所有職權。8月,印尼與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共同發起東南亞國家聯盟,顯示大印度尼西亞主義和革命外交不複成爲主流,印尼承認本區域的多國體系,南洋此後的和平與繁榮也獲得了保證。不過,今日印尼的人均國民生産總值仍然僅相當于馬來西亞的1/3左右。
大印度尼西亞主義並未徹底從曆史中消失。葡屬東帝汶于1975年宣布獨立時,印尼突然出兵占領這一曆史上從未歸雅加達統治的土地,宣布東帝汶民主共和國爲印尼的東帝汶省。盡管東帝汶在20世紀末通過全民公決再度贏得獨立,這一占領行動卻顯示出,大印度尼西亞主義仍然生命不死,盡管當今南洋政壇已經無人提起,但仍然需要注意。
2015年3月10日,麥唐納大廈前的多美歌綠地,一塊紀念碑揭幕,銘文寫著“獻給新加坡的守衛者,以及在‘對抗’行動中喪生的無辜生命”。此前,這座大樓已被宣布爲國家紀念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