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中國經濟大講堂》)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國經濟逐步實現了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偉大跨越。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大國,一躍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不斷向發達國家行列邁進。如今,經濟增速放緩是因爲我們處在一個特殊時期。我們該如何實現跨越,邁向新的高度?《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知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原副校長海聞爲您深度解讀。
嘉賓簡介
海聞,北京大學原副校長、現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院長。他是改革開放後最早出國的一批留學生,也是最早“海歸”的經濟學家之一。多年來,他致力于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領域的研究,他始終站在教學第一線,開設了經濟學課程,創辦了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又在2017年創建了彙豐商學院英國校區,把教學科研平台搭到了現代經濟學的發源地。
海聞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指出,中國是一架大飛機,“起飛”的過程可能需要比別人更長,一旦“起飛”,相信也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中國經濟仍然會保持一個相對較高的增長速度。海聞分別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爲什麽說經濟發展就像飛機“起飛”?
中國是一個轉型中國家,還處在改革之中,這是一個仍然有別于其它國家的特點。美國有個經濟學家叫羅斯托,他描述說,一個國家在曆史上有兩個大的階段:一個是傳統經濟,一個是現代經濟。傳統經濟基本上是以自然資源爲基礎的經濟,自然資源豐富決定國家發達的程度,尤其是農業資源,在當時非常重要。可以想像,我們幾千年都是這種傳統經濟一直到工業革命以後,幾千年基本上都是靠土地、靠森林、靠海洋的。那麽,什麽叫現代經濟?現代經濟就是不完全靠自然資源,也不是說不要自然資源,而是更多地靠科學技術。比如新加坡、日本、北歐的一些國家,它們的農業資源很少,但可以很發達。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將來,將來農業可以不靠土地,現在完全有這種科技手段。曆史上也是這樣的,工業革命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分界線,在工業革命以前,人們基本上就是靠自然條件。但工業革命以後,一些國家發生了巨變,這個發展速度是過去幾千年都不能比的,這是一個人類的突變。
羅斯托把這個比喻成飛機,他說飛機有兩種狀況:一個在地上,要麽停著,要麽在地上滑行,要麽就在空中。當然從地上到空中,中間有一個突變過程,就是起飛。一個國家或遲或早都會“起飛”,在這以前,必須具備什麽樣條件才能“起飛”呢?可以看到,最早“起飛”的是歐美國家,戰後“起飛”的主要是東亞和南美。我們可以看到韓國,它們的經濟跟中國大陸的經濟是非常相似的,農業爲主,人均國內生産總值一百多美元。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後,就發生了突變,上世紀60年代開始它們當然就開始引進外資,搞經濟特區,然後出口貿易拉動。然後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到90年代,通過將近40年的變化,它們都進入了新興的工業經濟,不再是一個發展中的經濟。
二、中國經濟如何“起飛”?
中國從什麽時候“起飛”呢?中國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起飛”的。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但是改革開放的初級階段,上世紀80年代首先對人民公社進行了改革,然後對民營企業、個體經濟進行了放松。所以說,上世紀80年代經濟增長還不算“起飛”,它是恢複過去被破壞的機制。這個階段雖然經濟增長很快,但它不是一個根本的變化。中國的“起飛”從什麽時候開始呢?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 。有幾個特征:第一,中國工業發展越來越快,大量引進制造業,同時農民進城,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標志。英國工業革命的時候,它有兩個特點:叫工業化和城鎮化同時進行。紡織工業發展的時候産生了所謂的“羊吃人”,“羊吃人”的意思就是說,爲了要養羊把大量的農民從土地裏面趕出來,最後變成了工人。所以,當中國在工業化的過程當中、加速工業化過程當中,這時候農業就相對地變得不那麽吸引人了。因爲它的勞動生産率原來沒有比較,大家都在農村裏從事農業,當工業部門起來以後,勞動生産率更高,工資更高,更多的人就被吸引到城裏來了,所以農民工就開始大量進城,這才是中國經濟“起飛”的開始。
在“起飛”以前,經濟的增長速度是很慢的,之後有一個很高、很快的經濟增長速度,然後又逐漸放慢,到了最後的時候,它這個經濟增長速度又會逐漸放慢。那麽,人們最早的需求是尋求生存,吃飽飯很重要;然後就要滿足物質生活,滿足物質生活又是由低端逐漸高端;當物質生活逐漸滿足以後,就要追求生活質量,然後就逐漸進入了一個現代經濟或者發達經濟的階段。
三、中國經濟什麽時候才能完成“起飛”?
經濟“起飛”階段有兩個特征:第一,速度很快;第二,有結構的變化。一個是産業結構的變化,在“起飛”開始的時候,基本上是以農業爲主,然後制造業爲主,然後又變成了服務業爲主。到“起飛”結束的時候,基本上這個國家的服務業要占到百分之六七十,才算是進入了現代經濟階段。中國現在服務業剛剛過50%,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在産業結構上還有距離,還沒有完成“起飛”所需要的結構變化。另一個是社會結構的變化,在“起飛”剛開始的時候,大部分人口是住在農村的,然後開始向城裏移民。到了“起飛”結束的時候,90%以上的人口是居住在城鎮的。
四、在“起飛”過程中經濟增速還重要嗎?
在“起飛”的階段當中,一方面,經濟增長速度仍然會很快。現在有人說國內生産總值不重要,這是不正確的,盡管國內生産總值有缺陷,但不能說不重要。因爲國內生産總值它意味著就業機會,如果國內生産總值太低,就沒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另外,在這個階段當中,國內生産總值想低都不可能,爲什麽呢?我再舉兩個例子,以前我們當農民時候,是自己村裏殺豬。隨著中國的市場化和城鎮化的進步以後,首先,大部分人已經開始不當農民了,即便是當農民,現在也不自己殺豬了,他把豬賣了然後去買肉。從國內生産總值的角度來講,原來並不是說沒有消費這一頭豬,但是這頭豬是沒有記在國內生産總值裏面的。但是,現在通過市場化、城鎮化的程度以後,把這頭豬賣到了屠宰場,這就進入到國內生産總值裏面,然後他當然買肉吃。這就把原來沒有統計進去的國內生産總值被統計出來了,所以當然就會增長快,這是一個情況。
另一方面,分工如果越來越細,國內生産總值也會增長。特別是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從農村經濟到城鎮經濟的時候,一方面,市場化程度加深,另一方面,分工越來越細。比如到市場上去買菜,你買一堆菜髒兮兮的,比如這是五毛錢一斤菜買回來的,買回來還要洗,洗完以後才能做著吃,這個就是全過程。現在到超市去買菜,人家幫你洗幹淨,那就不再是五毛錢了,就變成了一塊錢一斤了,那麽國內生産總值增加了五毛錢。現在更方便了,想買菜,打個電話去都不用去,人家就送上門了,但送上門價錢就變一塊二了。城市的經濟分工越來越細,隨著社會的分工,本來需要自己幹的活,現在別人都分工幹了。所以,這就使國內生産總值增加了不少,它不需要有新的資源,不需要有新的高科技。它通過分工的深入,國內生産總值要增長,這個變化大部分發生在從一個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換的過程當中。歐美國家爲什麽沒有這些東西?因爲它已經分工很完善了,市場化也很完善了,所以它們在這一部分的增長就不太多了。因此,大家不用太擔心說國內生産總值增長太快,是不是過熱?不一定。我國這個曆史階段,它就是國內生産總值增長比較快,除了它必要的動力以外,還有一些額外的、特殊的曆史階段所産生的國內生産總值。當然,我們更注重的不是這些東西,更注重的是要增加就業機會,能夠吸納從農村裏轉移出來的勞動力。
中國是一架大飛機,我們“起飛”的過程可能需要比別人更長,一旦“起飛”,相信也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但我覺得中國還不是一架飛機,中國實際上是一個機群。我們有幾架飛機已經飛到了快要接近發達國家了,像沿海一帶;但是有些飛機剛剛開始“起飛”。所以這是“起飛”當中的中國機群,特別對于年輕人來講,中國還是有很多機會的,中國的經濟仍然會保持一個相對較高的增長速度。
更多精彩,邀請您1月3日,21:48准時收看CCTV-2 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北京大學原副校長、現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院長海聞爲您權威解讀《坐穩扶好,中國經濟如何完成“起飛”?》,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