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滄桑史悠長,鍾靈毓秀多俊良。行走于梅州大埔縣茶陽古鎮的大街小巷,騎樓斑駁的牆面仿佛在訴說著過去這裏的繁華與滄桑曆史。作爲大埔的老縣城,茶陽鎮是梅州饒氏的“大本營”之一,自開基以來在此繁衍生息已有700余年,成爲如今梅州饒氏重要的一支。
茶陽古城素有“饒半城”美稱,饒氏祠堂有三十余座。 袁群華 攝
客家饒氏“族訓十則”中,將孝擺在首位,同時強調宗族和睦,子弟宜課。在曆代傳承中,梅州饒氏始終將耕讀傳家作爲宗祠文化的重要部分,崇文尚教,以士爲榮。
翻閱族譜,梅州饒氏家族先後湧現出饒相、饒與齡,饒芝、饒褒甲“父子進士”,松口饒氏“父子三進士”等一批代表人物。“五花榮封”“敕命重光”更是彰顯了梅州饒氏的人文鼎盛、代出賢良。
入梅饒氏
皆屬江西太始祖饒元亮裔系
饒姓是中國衆多姓氏之一,《百家姓》也有收錄此姓。關于饒氏的姓氏起源,說法衆多。其中一種說法便是,饒姓得姓于唐堯,堯都平陽,今晉州(山西臨汾)是也。
根據《饒氏宗支根源圖序》和《中南六省饒氏族譜》記載:太高始祖裕公諱京仕,受姓時(公元前239年)平陽郡改爲堯陽郡,後建堯都,裕公爲安都長。後代子孫尊裕公爲開族始祖。由于“平陽堂”饒姓繁衍較昌盛,此宗支威望亦高。此後其余幾宗堯姓不斷聯宗,以形成凡堯、饒姓均以饒裕公爲開族大始祖。
“平陽堂”多代祖公各傳三到九個支族,繁衍較盛。到四十世的一支派才俊公,字儒軒,爲東郡太守封贈光祿大夫,生有二子,即元興、元亮。兄弟二人齊遷居江西鄱陽。元興公在長江以北發展,開枝繁葉成爲江北大始祖。元亮公官任浙江安撫,兩考轉任浙西安撫,賜紫金魚袋,封光祿大夫。在長江以南發展,爲江南饒姓大始祖。
截至2012年,饒姓人口約72萬,排在全國第172位。其中,江西爲饒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饒姓總人口的20%。在全國分布中,饒氏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北、四川、湖南四省,約占饒姓總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廣東、雲南、安徽等,而這些地方的饒姓,絕大多數都是曆代從江西遷徙出去的。
在廣東地區,饒氏主要分布在湛江、惠州、梅州、潮州、汕頭、潮安、普甯、大埔、韶關、雲浮等地。“作爲宗親,我們也經常互相走訪,共同把饒氏的宗族文化傳承發揚。”茶陽饒氏文化聯誼會常務副會長饒建祥喝了一口茶,說起了饒氏入梅的曆史。
“十九世中的一支派濟宇公是宋進士,在福建汀州府擔任推官。他生了四個兒子,居住在汀州八角樓。”饒建祥說,在任期間,遇宋元交替,元興宋亡,濟宇公因爲一直是主張抗元的,因此便讓他的四個兒子分開遷徙,其中大兒子遷徙至武平,次子遷至上杭、然後複遷梅縣銅盤爲始祖,三子遷至龍岩,四子便遷潮郡海陽縣神泉,即今大埔茶陽。
在《老梅城宗祠》一書中,關于饒氏入梅源流也作了記載:入梅饒氏,皆屬江西太始祖饒元亮裔系。堂號平陽堂,郡望平陽郡,先後有五支來梅,其中三支由江西直接遷入梅縣;一支則由江西至福建,入大埔後再遷往梅縣松口;一支由興甯入梅。
對于入梅饒氏,皆屬江西太始祖饒元亮裔系,饒氏專用堂聯“平陽世澤 江右宗風”便是佐證之一。“上聯指的是饒氏起源于黃河以北的平陽,平陽爲堯都。饒姓以‘平陽’爲堂號。下聯‘江右’指的是江西以南地方,說明梅州大埔饒氏是江西派系。”饒建祥說。
數百年來,饒氏在梅州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其後裔逐漸遍布梅州各縣區,主要集中在梅江區、梅縣區松口鎮、豐順龍崗鎮以及興甯等地,甚至全國各地,遠赴海外。
廳梁盤龍
大埔茶陽現有饒氏祠堂三十余座
當無人機緩緩從茶陽圩鎮附近升起,古鎮的氣息瞬間入畫,一座座仍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是曆史給予茶陽的印記。作爲梅州饒氏重要一支的生活地,這裏保留了梅州饒氏先人的足迹,“半城祖屋半城饒”的獨特現象至今存在。
“顧名思義,就是這裏大都是饒姓後人,同時祖屋林立。”穿過原城牆所在地,作爲向導的饒建祥邊走邊介紹,位于茶陽鎮文化廣場旁的饒氏大宗祠“吉衍堂”,是茶陽饒氏文化聯誼會所在地,裏面收藏了不少關于饒氏在大埔紮根發展的史料。
建于1524年的诒谷堂是饒氏宗祠之一,祠堂廳梁盤龍。袁群華 攝
據史料記載,七世祖饒金字廷錫,科舉中文魁,累官四川劍州知州,其次子八世祖世莊公,首先在城牆東門外,創建了規模較小的大宗祠,幾十年後被洪水毀壞。到十世祖饒相,字志尹號三溪公,于明嘉靖十四年恩榮高中甲榜進士,累官至江西按察司副使後致仕回鄉,再重建擴建大宗祠,堂號“吉衍堂”,置嘗田,增祭資、設義田、義學,敦族教子使饒姓成爲當地望族。
“由于曆史原因,原來的宗祠已經不存在了,我們族人爲了緬懷祖先,特地發動海內外宗親的力量,重新修建了宗祠。”饒建祥告訴記者,爲溯本思源報念祖徳,饒氏宗親將每年正月十三晚,定爲大宗祠迎燈、升燈拜祖吉日。
俯瞰茶陽古城,茶陽城內狹小的區域,坐落著各房派、宗族大大小小的祠堂七十多座,其中三十多座屬饒氏宗族,以殿堂式、圍龍屋居多。有氣勢宏偉的九廳十八井、金碧輝煌的上下堂式,亦有酷似砻形的寓意深長的建築。
建于1524年的诒谷堂,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曆史了,是茶陽最古老的建築之一。诒谷堂的格式是典型的殿堂式圍龍屋。整座屋的結構酷似砻形,寄寓豐衣足食、長流不息。門前豎立五副表彰祖宗中舉人的功名楣杆,上廳挂著“敕命重光”的金匾,格外顯眼。
據大埔民國縣志記載,明、清二朝大埔出了拔貢生41名,恩貢生47名,歲貢生305名,副貢生89名,優選貢生4名。饒峻公就是四名優貢之一。
古時選拔優貢程序繁多,每三年教官在就學生員中,選舉優行者送省,再由省學政考定保送,大省六名額,中省四名,小省二名參加朝廷考核,朝考後,一等任知縣,二等任教職,三等任訓導,更下者罷歸。
饒峻公以優貢考授正黃旗教習,入皇宮輔導皇室貴族子弟讀書,乾隆皇帝八十大壽時,饒峻公寫了篇歌頌皇上萬壽無疆之頌文,由于文采藻麗超群,龍顔歡悅,特恩賜“敕命重光”牌匾一面,並恩准其祖祠下廳富貴梁雕繞金龍。
“這可是說是非常高的榮譽,很少祖祠的富貴梁能夠雕繞金龍的。”饒建祥頗爲自豪說道。如今,該屋已被梅州市政府列入特色客家民居,成爲研究梅州客家文化、饒氏宗祠文化重要的載體之一。
縱觀梅州饒氏祠堂,多以“世魁祠”“太史第”“光祿第”“大夫第”和“中翰第”等爲名稱,且多是爲考取科舉功名和任實職官而建。有學者指出,饒氏祠堂無論是從設計還是裝飾上都比普通民居更宏偉壯麗,是客家建築的精華所在,僅從規模上看,就可以反映出一個姓氏宗族的曆史背景、家族繁衍等方面的情況。
文風鼎盛
“父子進士”延續文脈揚家風
銅琶村,位于梅州市梅縣松口鎮東北部,與松口古鎮下遊接壤,素有“金盤寶蓋銀幡下”的譽稱。清代的松口饒氏“父子三進士”就出生于此地。
父子進士牌坊,又稱“絲綸世美”牌坊,建于明朝萬曆三十八年。袁群華 攝
清朝道光、鹹豐、光緒年間,該村“饒氏宗祠”的“朝議第”(俗稱“柏壽樓”)有父子三人先後考取爲進士。其中饒應坤爲道光十五年間考取進士,晉封“朝議大夫”、诰封“奉直大夫”戶部雲貴主政;饒軒爲鹹豐六年丙辰科進士,內閣中書、廣州府教授;饒轸爲光緒十八年進士,诰授“中憲大夫”“吏部主事文選司行走加四級”。
無獨有偶,在茶陽鎮,同樣流傳著“父子進士”的佳話。
穿過一條小路,不起眼的“冬官第”門口,八根楣杆夾石顯得格外突出,一旁的石獅子炯炯有神。冬官第的原主人是饒與齡第四子饒垍的後人、清乾隆年間的進士饒崇魁,曾在工部任職,因此稱爲“冬官第”。
祠堂裏面的“五花榮封”和“三鳳齊鳴”兩塊複制匾額,便是饒氏耕讀傳家的最好見證。
據仍居住在“冬官第”的饒氏後人饒呂長介紹,“三鳳齊鳴”原匾由清乾隆年間廣東學使翁方綱所題。當時,饒崇魁與兄弟饒泉、饒汀三人一起到潮州府考試補廪,三人同時拔廪中榜,轟動一時,故翁方綱特爲三人題匾“三鳳齊鳴”。清朝父子進士饒芝、饒褒甲便是饒泉後人。另一塊匾額“五花榮封”,意指明清兩代“父子進士”加上饒崇魁,五人同爲進士。
清晨,琅琅書聲從大埔中學傳出。位于校門不遠處的父子進士牌坊,已經屹立了400余年。父子進士牌坊,一方面是爲了表彰饒相、饒與齡父子考取進士,更主要的是表彰他們父子爲社會穩定和教化民衆作出的貢獻,激勵後人。
在今茶陽鎮政府東邊的“文獻世家”,亦稱仙瑞堂,是典型的客家九廳十八井祠堂屋建築,有上中下三個大廳堂,曾經是饒氏子弟的學堂,饒氏子弟便在這裏上課,由族內有學識的人任教。
饒彰風紀念亭。袁群華 攝
據不完全統計,該地最多時有30多間較大型的饒氏祠堂屋兼作族內私塾、學堂。饒氏家族教化的成效顯著,時人稱茶陽城內饒氏“庠生盈城,秀才比肩”,當時也有大量的外姓生員拜饒氏文人爲師。
翻閱民國大埔縣志,人物志一卷中記載了多代饒氏文人均出錢出力捐修建縣學宮、茶陽書院等教育場所的曆史,他們還常親自管理書院,任教講學,常爲之撰記、書序和譜寫詩詞。
茶陽饒氏士大夫和鄉紳階層是邑域人文曆史進程極爲重要的推動者。根據族譜統計,茶陽饒氏明清兩朝有文庠生210人,武庠生35人,增生28人,國子監生、太學生81人,廪生51人,各種貢生60人,舉人21人,進士8人,其中翰林3人。
在饒姓人每年的祭祖上燈活動所用的十二副牌匾上,就分別寫著“明清二朝父子進士” “一門六進士”“十代九大夫”“祖孫經元”“欽點翰院”等,同樣也是延續文脈的重要體現。
廣東饒氏名人
饒宗頤(1917.8-2018.2)
生于廣東潮安,祖籍廣東潮州(另有報道稱其祖籍爲廣東梅縣銅琶村)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鬥和書畫大師。他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文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中國學術界曾先後將其與錢锺書、季羨林並列,稱之爲“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藝術系偉倫講座教授以及中國文化研究所顧問,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校名譽教授。(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饒彰風(1913.5-1970.9)
原名饒高平,曾用名蒲特。廣東大埔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任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時期,先後任廣東省委宣傳部部長、東江特委宣傳部部長、粵北省委統戰部部長、東江縱隊司令部秘書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廣東區黨委宣傳部部長,赴香港負責籌辦《正報》、新民主出版社、複刊《華商報》等工作,先後任新華南通訊社社長、東江縱隊駐香港辦事處主任、中共港粵工委(後改稱香港工委)委員、新華社新加坡分社社長、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秘書長、香港工委書記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南方日報社第一任社長、華南分局統戰部副部長、廣東省委統戰部部長,政協廣東省第一屆委員會秘書長、副主席、省科委副主任、省文教辦公室主任、廣州外國語學院(現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首任黨委書記兼院長。
饒師泉(1915-2004)
茶陽鎮洋陶村人。19歲就讀廣東省中醫藥專門學校,三年後進讀上海新中國醫學院,1937年畢業。1938年春赴吉隆坡萬生棧藥行挂牌開診。饒師泉以其高深的中醫學理論,臨床診治,認真細致,深得馬來西亞各族患病者的崇敬,因而名噪東南亞,1951年組建萬隆藥行有限公司。
饒師泉向以服務社會爲本,博愛濟世爲懷,對發揚中醫藥事業和團結旅馬大埔同鄉卓有貢獻,深受旅馬大埔僑胞愛戴,雪隆茶陽會館、茶陽回春館和馬來西亞大埔社團聯合總會均選其爲首屆會長,曆任馬華中醫公會、馬華醫藥總會理事長,馬華中醫學院院長。1988年回國參加中醫藥學術研討會,被廣州中醫學院聘爲客座教授。饒師泉宅心仁厚,造福桑梓,他捐資種竹,興建洋陶金婚大橋、洋陶小學和陶小教工樓,並設獎教獎學基金。
饒芳權(1934.9-)
電機專家,廣東省大埔縣人。1958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長期在企業從事技術工作和技術管理工作,曾任東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總經理顧問。先後參加或主持設計過我國雲峰、劉家峽、龔咀、龍羊峽等重大電站的水輪發電機,並獲多項獎勵。在設計、制造和調試我國當時單機容量最大、海拔高、水頭高、水頭變幅大、設計參數要求高的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工作中解決不少技術關鍵。組織研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采用氟裏昂蒸發冷卻的10mW及50mW水電機組。1995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曾積極參與三峽巨型發電機的論證工作。1999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學電器工程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參考文獻
1.《神泉之光》 茶陽饒氏文化聯誼會編印
2.《古鎮茶陽》
3.《大埔縣姓氏錄》
4.《老梅城宗祠》
原標題:
半城祖屋半城饒 科甲蟬聯翰墨香
數百年來,梅州饒氏耕讀傳家,“父子三進士”“五花榮封”傳爲佳話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黃培強
【通訊員】劉招迎 羅文燕 曾喜
【作者】 黃培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