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業協會一直非常重視金融科技,專門成立了金融科技的專業委員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基金業協會)副會長鍾蓉薩表示,協會每年舉辦智能投資的峰會,在熱鬧背後也看到了大家的焦慮,金融科技如何落地、對現有業態有何影響、風險是什麽、怎樣監管等都是困擾行業的問題。
12月10日,在2018年第一財經金融科技峰會上,鍾蓉薩發表了題爲《深入研究,聚焦應用,培育金融科技發展的良好生態》主旨演講。她表示,目前基金業協會正在研究智能投顧在國外的發展希望能吸取一些先進經驗。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專業的投資顧問等原因,投資者”追漲殺跌”,産生了基金賺錢、投資者不賺錢的現象,這已經成爲制約基金行業的重要問題。“鍾蓉薩說,近年來,基金銷售機構和互聯網平台紛紛推出了智能投顧業務,一方面讓投資者可以很方便得到投顧服務,但另外一方面,一些機構把“智能投顧”當成噱頭,甚至出現了損害投資者利益的情況。
爲了探索智能投顧業務在中國如何發展,基金業協會組織行業的力量翻譯了包括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歐盟、澳大利等十個國家十八篇智能投顧方面的法規和報告,同時也分析了智能投顧的相關問題。
經過研究發現,目前智能投顧還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我們看到目前智能投顧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法律定義,叫法很多,除了機器人投顧之外,IOSCO用的是”自動化投資顧問工具”,美國證監會的叫法是”自動化投資顧問”,歐盟也稱其爲”自動化金融投顧工具”。”鍾蓉薩表示,雖然使用名字不一樣,但是各國對智能投顧業務本質理解是一致的:即直接面向投資者采集信息,運用算法分析投資者信息並且給出建議。“智能”這個詞帶有理解、學習、辨別的含義,是在程序算法之上通過機器學習等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升投資顧問業務的“智能”化,從國外的智能投顧業務發展來看目前整體處在自動化投顧階段,還沒有完全到智能化的階段。
經過研究,我們也發現一些潛在的風險點:“對于投資者而言,一是由于缺乏人工輔助,投資者可能提供了錯誤信息,所以機器算出來的信息也不准確。此外,還存在很多投資者很難理解算法,難以判斷投資建議的匹配程度,投資者的信息也存在被用作他用的可能性。另外一方面,投資者也可能做出不適當的決策,工具使用的便捷性使投資者忽略較爲重要的信息,草草做出不適當的投資決策。”鍾蓉薩說,還有黑客的入侵,也可能會使算法被修改,造成投資損失。
鍾蓉薩還指出,智能投問工具廣泛使用之後,如果算法相似,會帶來投資策略同質化。“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同質化帶來的問題首先是存在設計缺陷的投顧工具容易做出不適當投顧決策,引發投訴,互聯網時代下傳播更快、波及面更廣。” 鍾蓉薩稱,其次,責任的劃分,技術應用在促進金融應用去中介化的同時呈現碎片化的趨勢,多個金融公司爲智能投顧工具提供支持,每一個公司只負責其中一兩個環節運營,這也會增加金融機構運營的複雜性,當糾紛發生的時候難以確定責任主體,從而加劇運營風險。
談及智能投顧的監管,鍾蓉薩表示,除了一部分國家出台監管之外,多數國家的監管部門還是依靠現有法律的制度進行監管,但是她認爲,未來可以通過參考其他國家的監管,探索智能投顧業務在中國的監管方法。
“歐美主要的監管當局認爲智能投顧應該符合投顧的法律法規要求,從事智能投顧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取得投資顧問的業務資質,從事投顧的人員依托于取得投資顧問資格的機構取得投顧人員的資格。”她介紹稱,新加坡、澳大利亞采取“監管沙盒”的方式,即在可控測試範圍內對金融新産品、新服務進行虛擬或真實的測試。2017年美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智能投顧的指引,也可以爲我們國家金融機構提升合規內控水平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