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辦公室和創新實驗室曾經發布研究報告《金融科技的運用和監管框架》。報告稱,智能投顧和投研等人工智能技術是目前各國監管“沙盒”測試的重點內容,借鑒其他國家做法,可能是香港市場下一步的嘗試方向。
什麽是監管沙盒?監管沙盒,又稱爲監管沙箱,英文是RegulatorySandbox。這一概念是英國政府由2015年3月首次提出,按照英國金融行爲監管局(FCA)的定義,監管沙盒是一個安全空間,在這一空間中,監管規定有所放寬,在保護消費者或投資者權益、嚴防風險外溢的前提下,盡可能創造一個鼓勵創新的規則環境。金融科技企業可以在其中測試創新的金融産品、服務、商業模式和營銷方式,不需要擔心在碰到問題時立刻受到監管規則約束。
這一設計本質上是一種金融創新産品的測試與激勵機制,同時也能保護廣大消費者權益,是一個短周期、小規模的測試環境,可以緩沖監管對創新的制約作用。
其流程怎樣?其具體流程總體上可分爲申請、評估和測試三步,運作核心包括兩方面:在既有的監管框架下降低測試門檻;同時確保創新測試帶來的風險不從企業傳導至消費者。
監管沙盒目前在全球推廣如何?除英國外,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也紛紛在2016-2017年推出了關于沙盒監管的相關文件,對准入條件與操作方法進行了說明。據說中國大陸在2017年5月23日,在貴陽啓動了區塊鏈金融沙盒計劃,是中國首個由政府主導的沙盒計劃。
中國大陸的目的是,針對ICO實施“監管沙盒”既可以彌補現有金融監管機制的不足又可以相對控制風險、保障投資者的利益,是平衡區塊鏈行業創新與ICO風險的有效監管手段。對于ICO監管如果采取一刀切或者監管過嚴,勢必會影響區塊鏈這個新興行業的發展與進程。不過,事實是落實情況並不好。區塊鏈技術特別是比特幣、ICO在中國大陸已經命令禁止。發展基本停滯。
沙盒監管制度應用最好的是新加坡監管局,在人工智能投資顧問、區塊鏈技術等方面持非常開放的態度。實踐中效果比較好。
沙盒監管制度是否適合應用到智能投顧領域呢?這個值得商榷。目前一個事實是香港根據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投研、智能投顧領域的運用,試圖在監管上采用沙盒監管制度。主要是基于圍繞區塊鏈和人工智能這兩大技術與證券行業的結合點展開,探尋這些新技術如何與證券業的投資及交易、結算、監管層面等業務具體結合,爲金融科技找到在資本市場的具體運用模式,以實際的、可操作的案例來說明金融科技對資本市場和證券交易的影響和意義。
不過,智能投顧與區塊鏈技術、ICO和加密貨幣一個區別是前者已經實踐很長時間,基本是一個成熟的技術,僅僅是進一步提高智能投顧的准確率和效果的問題。這個時候把其納入到沙盒監管裏,不僅會限制其發展,而且或引發智能投顧技術的嚴重倒退。
必須認識清楚沙盒監管制度的准確適用範圍與對象。近年來,以區塊鏈、大數據爲代表的一系列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各種新興的金融産品、服務和商業模式陸續産生,快速改變著傳統金融行業的生態格局。而金融科技的業務模型和應用模式都十分多樣而複雜,監管機制則難以同步發展,用滯後的監管機制來管控日新月異的金融科技時,如何平衡風險防控和促進創新之間的關系,成爲一大難題。在這樣的需求下,監管沙盒應運而生。從中可以看出,沙盒監管制度就是給區塊鏈技術、ICO和加密貨幣量身定制的。而應用到較成熟的智能投顧上需要謹慎研究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