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世遺泉州的“福”文化,底蘊深厚,曆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泉州帶“福”的地方多達600多個,這些“福地”遍布全市。每個“福”地都是“福”文化的一抹縮影。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泉州人的血液中流動著愛拼敢贏的基因,帶著“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信念,他們用雙手奮鬥出幸福生活。
當姓“福”村遇上幸福事,會擦出什麽樣的火花?泉州市委網信辦和閩南網聯合策劃推出系列報道——《姓“福”村的幸福事》,爲你講述“福”地的故事。
視頻加載中…
閩南網9月20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洪方博濤文/圖/視頻)毗鄰泉州刺桐大橋的晉江池店霞福村,一條鳳池路穿其而過。古時,霞福與溪頭、溜石合三爲一,通稱“溜江”,後改稱溜濱、溜石,直到1961年才從溜石村拆出。
回溯曆史,霞福村的發展過程中帶著“愛拼敢贏”的色彩,“下南洋”闖蕩的人不在少數。雖背井離鄉,一封封寫著“泉州南門外”的僑批隔山跨海,將這頭與那頭的親人緊密聯系起來。多年來,這些海外華僑心系桑梓、反哺家鄉,出資爲家鄉蓋樓、修路、建學校、搭戲台……傳續鄉情,而更多的霞福村民則生活于斯、拼搏于斯,也努力著讓家鄉變得更好。
這個村莊,既蘊藏著濃濃的“僑味”,也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
夜幕下的霞福村
特色僑建洋樓延續記憶與鄉愁
曆史在霞福村留下了“蹤迹”,記錄了村裏的那些人那些事。
在霞福古寺內,有一座宏船和尚紀念堂,紀念的是新加坡光明山普覺禅寺的住持宏船法師,其還曆任東南亞佛教會主席、世界僧伽會副會長等職。1907年,宏船法師出生在霞福村,自幼受佛教熏染,于承天寺禮會泉法師披剃,並追隨遠赴南洋弘法。1983年,他回到中國訪問時,曾募資重興承天寺,對泉州開元寺、花橋慈濟宮、晉江慶蓮寺、南安雪峰寺、甯波天童寺、廈門南普陀寺、萬石岩、虎溪岩寺、漳州南山寺等的建設也十分關注,爲其捐助巨資。爲緬懷宏船法師,新加坡華僑朱金蔔家族獨資建設了這座紀念堂。
宏船和尚紀念堂
曆經數十年風雨,霞福村裏仍保留著不少僑建洋樓。村民們最津津樂道的,莫過于東區的兩棟番仔樓。兩棟樓皆由華僑建造,建築風格中西合璧。因爲沒有取名,大家用樓層數“二樓”“三樓”來稱呼它們。
保留相對較好的“三樓”,占地700多平方米,已有50多年曆史,共有26間房,一層12間、二層8間、三層6間。透過圍牆的鐵門往裏看,“三樓”的院子裏種滿綠植,整理得很幹淨。推開一樓木門,屋內又是另一番景象,裏頭保留著“眠床”、梳妝台、桌椅等年代物件,彩畫圖、石雕、磚畫、拼磚等嵌在樓房的各個角落。
中西合璧的洋樓
據悉,“三樓”是菲律賓華僑朱氏兩兄弟在1965年建造的。當時,兩兄弟從菲律賓寄回了圖紙和錢建樓。爲了讓親堂們能多一份營收,朱氏兩兄弟還提出,除建築公司提供的設計師和技術外,所有的“小工”都必須用本村的村民。村裏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曾在這當“小工”領“工分”。
“朱氏兄弟的後人,如今都在菲律賓、中國香港等地。”霞福村黨支部書記朱章願說,爲防止房屋長期無人居住自然損壞,村裏協調了相關人員前來打理,爲海外的僑親們延續記憶與鄉愁。
眷戀家鄉人情味 “老北漂”回村養老
今年72歲的朱奕該是霞福村的原住民,家裏有6個兄弟姐妹。因爲識字又喜歡文學, 朱奕該年輕時經常幫村民們寫信寄到南洋。每每在紙上寫下“泉州南門外”的字樣,他的心裏都滿是感慨。
“在海外的僑親沒有忘本,非常關心家鄉的建設和發展。”朱奕該說,從懂事至今,他目睹了村裏的變化。霞福村在晉江是比較早能自己發電的村莊,有了電,村民們也很快買了電視機。原本坑坑窪窪的泥巴村道變成石板路、水泥路……路好走了,環境也變好了,這些都得益于海外華僑、企業、村民們的幫助。
改革開放的東風掀起了創業熱潮。朱奕該也萌生了出去闖蕩的念頭,他把目的地選在北京。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裏,朱奕該頻繁往來北京與泉州,在北京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但他最懷念的還是霞福村。
“小時候家裏種了很多地瓜,有的同學家庭比較困難,我帶他來家裏,在書包裏裝滿地瓜讓他帶回去。”朱奕該回憶道,霞福村的人淳樸、真摯,誰請他吃了幾分錢的冰棒、吃了一角五分錢的面湯,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帶著這份眷戀,他最終回到了霞福村。朱奕該的三個子女中,女兒也嫁在霞福村,兩個兒子沒有分家,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四代同堂、生活美滿。
“霞福村是我的家鄉,都說親不親故鄉人,我喜歡在這裏,很有人情味。”朱奕該說。
五星級敬老院 提供晚年安居之所
在霞福村,老年人口的比例大約占了4成。2012年,村兩委牽頭醞釀建一座敬老院。籌建委員會幾經奔走,爭取到了各級政府、海外華僑、鄉賢和村民的大力支持,在2014年動工建設。曆時3年,敬老院于2017年12月建成投用,取名爲“霞福村幸福院”。
據介紹,幸福院總投資1300多萬元,共12層,其中6至8層爲老人宿舍,宿舍內配備有床、衣櫃、電視、獨立衛生間、熱水器等。幸福院內還配有圖書室、閱覽室、電腦室、健身房、醫療室、餐廳、老人大學、老人活動中心。投用後,幸福院的功能也日漸完善,不僅增設了藥房、門診,還邀請醫生坐診,面向社會開放,給更多人提供便利。
幸福院董事長朱金塔介紹情況
敬老院內的多功能活動廳
作爲晉江池店鎮首個敬老院,幸福院的成立惠及了霞福、溜石、溪頭等周邊村近6000名老年人,還被福建省民政廳評爲“五星級養老服務設施”。
幸福院董事長朱金塔說,院裏目前有近30個老人,平均年齡92歲左右,最高齡的一位是107歲。院內設施齊全、團隊專業,入住的老人中還有一些是從香港、澳門和菲律賓回來的。平日裏,一些社會團體和公益組織,也不定時到幸福院開展慰問活動。
“我們也在不斷提升幸福院的管理和服務水平。”朱金塔透露,接下來將依托幸福院的優勢,成立日間照料中心,讓需要外出工作的家人、子女沒有後顧之憂,讓老年人安享晚年。
移風易俗入民心 打造文明新風村
整齊潔淨的村道、獨具特色的洋樓建築、琳琅滿目的文化牆……近年來,霞福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推進移風易俗等舉措,讓文明之風吹進街頭巷尾,村風民風持續得到改善,群衆的精神文化生活日漸豐富。
下午時分,居民們在散步休閑
村道幹淨整潔
霞福村的屏幕上有一串滾動的名單,上面記錄著村民簡辦婚喪喜事並將錢捐給霞福村慈善基金會的“善舉”。簡辦16歲生日、結婚、滿月……村民們捐資的金額從2000元到30000元不等,換另一種方式守護著霞福村。
夜幕下的霞福村,門口就是鳳池路
移風易俗倡議
朱章願
朱章願表示,霞福村有原住民1200人,常住人口12000人左右。早前,在閩南地區,很多村莊有婚喪喜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陋習,這讓一些家庭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2015年前,由村兩委牽頭,霞福村先行先試,向村民們發出了“婚喪喜事簡辦的倡議”,希望村民們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孩滿月、周歲、十六歲等一律不分發風俗物品。
這一倡議,得到了村民們的大力支持,越來越多的人加入。
“婚喪嫁娶不用大操大辦,省錢省心,有熱心的村民把錢捐給霞福村慈善基金會,幫助村裏開展更多公益活動。一個帶一個,一戶傳一戶,全村的氛圍越來越好了。”朱章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