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印度代工廠被砸,一同”砸”下的或許還有印度的投資形象、以及其引以爲傲的”印度制造”招牌。
《印度時報》報道,當地時間12月12日淩晨,蘋果手機代工廠、中國台灣科技巨頭緯創公司在印度納爾薩普爾的工廠,因工人不滿薪資問題而遭到暴力破壞——近2000名工人砸碎窗戶、放火燒車、破壞工廠生産線,打砸事件也造成緯創損失高達43.7億盧比,折合人民幣約3.89億元。
緯創早在2017年就宣布在印度開設工廠,目前已經在當地擁有3家工廠,除了蘋果手機代工業務外,緯創還將部分個人電腦、物聯網、醫療和雲服務業務轉移到印度;也正因此,緯創一直被印度政府視爲引進外資,打造”印度制造”的成功案例。
在打砸事件發生後,印度政府、特別是工廠所在的卡納塔克邦,也都表現出嚴重關切,他們擔心這會影響到印度的投資形象——尤其是這個國家正在努力承接從亞洲最大市場轉移出來的供應鏈,此次事件恐怕也將成爲”印度制造”汙點簿上濃重的一筆。
實際上,近幾年來,以印度爲代表的南亞地區以及以越南爲代表的東南亞地區,由于各種優勢因素組合,已經成爲了全球制造型企業新的心頭好,甚至還引發了外界對于”誰將成爲下一個世界工廠”的討論。那麽,從當前的情況進行分析,印度與越南誰勝出的機率會更大?
經濟勢能:印度GDP碾壓越南,支柱産業反成”短板”
有著”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之稱的制造業,在經濟大國中所占GDP的比例舉足輕重。比如,2019年中國制造業占GDP比重爲27.17%,同年德國爲21.59%,日本2018年的比重則爲20.79%左右,美國近幾年一直在呼籲制造業回流,主要是因其制造業出現萎縮——2019年二季度美國制造業占GDP比重僅爲11%,降至72年來新低。
制造業對經濟發展形成有力支撐,反之,我們也可以通過GDP的成長及經濟結構來了解制造業在某國的發展情況。
從GDP總量來看,印度幾乎強勢”碾壓”越南:印度2019年GDP總量約爲2.85萬億美元,列爲全球第五;同期越南約爲2600億美元,可以說完全沒有可比性。
但是,印度GDP構成占比的大頭是服務業,制造業比重則長期停留在15%左右;可以說,印度這個龐大的經濟體目前正靠服務業在帶動,制造業卻仍然是”從0到0″的狀態。相比之下,越南制造業占GDP比重自2010年開始便不斷加大,2019年這一數值爲16.48%,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有目共睹。
尤其是,越南近幾年一直在致力于加入各種區域貿易協定,這給了越南制造業很大的發展空間。比如,2018年底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CPTPP)正式生效,越南與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等10個國家建立密切聯系,越南服裝業成爲大贏家,越南制造業同樣受惠。
再比如,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簽署,越南與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其他東盟9國一同”入群”,在一個以零關稅爲最終目標的自由貿易區中,越南制造業顯然也將在很大程度上獲得發展機遇。
政策搭台:印度意外自毀前程,越南坐收FDI紅利
自2014年開始,印度政府更加下定決心樹立”印度制造”的招牌,希望借助印度人口多、成本低的優勢,通過大力吸引外商投資,來振興制造業。
在此期間,印度也出台了一系列開放投資政策,比如2014年的”來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簡稱MII)政策、2016年印度全面改革外資直接投資規定改革法案等,並在2019年8月和10月兩次修訂外國直接投資規則,”無需政府批准即可直接投資”的産業名單擴圍,同時外資的持股比例得到進一步的放寬。
持續的開放投資政策也給印度制造業帶來了一定的利好。以汽車工業爲例,伴隨著開放推動歐美和亞洲廠商湧入,印度汽車工業獲得發展,甚至推動印度成爲全球汽車零部件的高質量供應商。從硬數據來看,當前印度汽車及零部件行業對該國GDP的貢獻已經超過7%。
但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印度吸引外商投資出現巨大的阻礙,也來自于一項政策。2016年底,印度政府推行”廢鈔令”,之後2017年7月1日實施其獨立以來的最大稅改——這些本意推動經濟增長的政策,卻成了印度制造業發展的巨大阻礙。
比如,突如其來的”廢鈔”舉措給外資投資者帶來負面信號——社科院專家葉海林就曾解讀,一國的貨幣政策關系到民衆生活、國內經濟發展以及外來投資者的經濟行爲,印度政府突然強勢地廢除貨幣,其決策的隨意性難免會讓投資者有所警惕,進而影響外資的投資信心。
此外,印度70年來最大稅改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並且讓印度諸多企業面臨高昂代價。據悉,用商品及服務稅取代一些聯邦和地方稅收,雖然打破了印度29個邦之間的關稅障礙,但真正受益的只是一些大型企業;對于許多小型企業來說,這是一項繁重的工作,怎麽讓這些不同的業務符合稅收規則,對他們來說都是巨大的難題。
也正因此,稅改實施的一年之後,印度6300萬小企業中,有五分之一的企業(對經濟貢獻32%)利潤下降了20%,最終不得不解雇數萬名工人,導致印度2018年8月的失業率從2017年7月的4.1%上升到6.4%。
總的來說,印度的政策體系還沒有完全成熟,政策的急劇變化給市場帶來的正負影響都比較大,這也是現階段印度想發展制造業的一大阻礙。
對比來看,同樣是通過政策搭台、吸引外資以推動制造業發展,越南似乎走得更加順利。
1986年,越南政府開始進行體制改革,提出了”革新開放”政策,打開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的大門;1987年,越南《國外投資法》落地,希望借助當時周邊國家(如新加坡、泰國等)的經濟提速,帶動外資流入越南;2000年初期,越南正式加入WTO,並且出台了新的《投資法》,雙重利好影響下,越南FDI開始了新一輪明顯增長——粗略統計,2000年至2008年,越南吸收FDI投資增長了13倍。
2014年前後,受”一帶一路”及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輻射影響,以中、韓爲首的外商紛紛將生産基地遷入越南,2017年越南FDI總額達359億美元,同比大漲44%,創下近10年的最高記錄。可以說,政策搭台下,越南已經成爲全球外商的投資熱土;坐收FDI紅利的同時,其倍受國外投資青睐的加工制造業也獲得巨大發展。
人力配置:印度擔心”人口炸彈”,越南勞動力素質更勝一籌
人口是一個國家競爭力和未來前景的重要基礎,而印度邁向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步伐也從未停歇。聯合國公布的數據顯示,當前印度總人口數已達到13.9億,僅次于中國,占世界總人口的18%;預計到2027年,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盡管作爲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但印度的”人口紅利”卻也正逐漸演變成”人口炸彈”。比如,2019年1月,美國《華盛頓郵報》就曾報道稱,印度鐵路系統招聘6.3萬個低級別職位,如搬運工、清潔工以及門衛等,卻遭遇1900萬應聘者瘋搶,且應聘者普遍擁有大學學曆。
“僧多肉少”的情況在印度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根據印度人口就業和失業調查數據,在2004至2012年的8年間,印度工業和服務業的潛在勞動力以每年1470萬的速度增長,而實際創造的年均就業崗位僅爲650萬;印度經濟監測中心還發現,該國勞動力在2017年至2018年間出現了萎縮。
而今年以來,由于新冠疫情的進一步沖擊,印度4月的失業率達到驚人的23.5%,刷新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更有業內專家預測,印度人口高峰還沒有到來,今後就業問題會越來越突出。
另一方面,受累于人口基數的影響,印度的教育似乎也很難跟得上人口的增長——目前仍是全球文盲最多的國家,其成人識字率仍不足80%。同樣,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較早前公布的全民教育報告,印度在全球128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05,而且在低教育發展指數(EDI)國家組中,印度和一些非洲國家以及一兩個亞洲國家(如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排名還在繼續下降。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人口紅利並非取決于數量的單一因素;換句話說,如果目不識丁,即使人口基數再大,也注定無法成爲高效率的勞動力資源。
相比之下,越南在這一方面似乎更勝一籌。比如,在一些基礎教育數據如教育普及程度、適齡兒童入學率、失學兒童比例、中學生獲得國際競賽獎項等方面,越南對比全球其他國家也有不錯的表現;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在2016-2017學年中,越南全國有508萬名幼兒參加學前教育,有1551萬名小學及中學生,181.8萬名大學生。世界銀行數據顯示,越南15歲以上人口的識字率爲95%,接近中國的97%。
正是有著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所以越南在承接中日韓等國大量的産業轉移也更有優勢,並推動進出口貿易的迅猛發展。數據顯示,越南2018年出口總額達2447.2億美元,同比增長13.8%;進口總額達2375.1億美元,同比增長11.5%,進出口總額接近GDP200%,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寫在最後:
近年來,印度與越南在經濟增速方面向世界展示了它們的”沖勁”,雙方的人口資源和結構也讓很多人極爲看好它的發展後勁;然而,龐大人口基數産生的效應並非單向,理論上的潛力和現實之間有一道需要跨越的鴻溝。就好比此次蘋果印度代工廠被砸,究其原因,是印度始終沒融入世界主要供應鏈。
此次打砸事件背後原因,不僅僅是因爲勞資糾紛,當前許多外資看中了印度低廉的勞動成本,但實際上,由于基礎設施落後、教育程度低,導致生産成本並不低;越南同理——盡管通過幾個方面的對比,似乎越南成爲下一個”世界工廠”的勝率要大于印度,但在産業網絡及配套設施與需求的差距上,”越南制造”走向世界仍然面臨著一大掣肘。
有輿論就指出,本質上說,印度與越南當前發展的制造業是中國産業鏈的自然延伸,並不是顛覆;“印度制造”與”越南制造”要想打出自己的招牌,恐怕仍然任重道遠。
文 | 劉蘇林 題 | 曾藝 圖 | 盧文祥 審 | 陳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