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資本正在“騰籠換鳥”?
2010年,日本三麗鷗、三陽商會、無印良品、耐克、阿迪,將工廠從中國遷往東南亞。
2018年,韓國SK海力士、日本三菱電機、東芝機械等等企業,又開始“騰籠換鳥”,舉廠南遷,此前三星、奧林巴斯、微軟,更是早早定點越南,中國做了這麽多年“世界大廠”,這個身份難道真的要被東盟代替嗎?
制造業外遷,對中國來說究竟是好是壞?
大家准備好茶水板凳,今天的“廠車”馬上發車,如果要對現代資本追根溯源,那珍妮紡紗機,絕對算得上“資本之母”了,就是這樣一部小小的紡紗機,卻打開了工廠的沉重大門。
但我們都知道,資本嘛,就像一位定不下心的浪子,一直在全世界範圍內追逐著,比較優勢,“聽說你這兒地價便宜、稅低、人力還又多又廉價?我來了!”
咱們先來看看,資本寰宇世界的軌迹。
19世紀的英國,通過珍妮機,打響了“世界工廠”的第一炮,當然那個時候還沒有這麽現代化的說法,“我們是尊貴的,吉尼斯領土記錄保持者,大英帝國”。
20世紀初,美國發了一筆橫財,同時英國部分産能又面臨過剩,美國順勢接下工廠大棒,把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東西,都玩兒得飛起,成爲了新一代“世界工廠”。
20世紀50年代,美國發現把廠修到戰敗國去,好像是個不錯的主意,人在美國坐,錢從外國來,因此將鋼鐵、紡織等,吃力不討好,但是需求量極大的産業,都遷往了日本、德國等。
二戰戰敗的國家,日本、德國在被資本餵飽後,開始變得財大氣粗,也模仿著美國到處找外包。上世紀6、70年代,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開始幫忙做起了輕工業等密集勞動活,打工掙錢了不說,還因此獲得了“亞洲四小龍”的稱號。
我們熟悉的蘋果代工廠台積電,就是在這個時候建立的。
亞洲四小龍有錢了,生産成本當然就急速上升,就拿香港來說,曾經那個小漁村早都寸土寸金了,維多利亞港的燈火,已經容不下工廠的嘈雜了,搞金融才是最體面的事,因此資本又開始尋找成本窪地。
第四次就找到了中國、印度、非洲等發展中國家,什麽勞動密集型産業,低技術需求,高資源消耗産業。
在20世紀80年代初,都統統轉移到了這些國家,“你們需要發展,我們需要吸血,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個時候的中國恰逢春風,我們需要技術,更需要錢。
1980年,中國的GDP才0.08萬億美元,美國是咱們的36倍之多,GDP 0.08萬億美元是什麽概念呢?
同年印度GDP 0.2萬億美元,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中國根本還不如印度。
當然,咱們如今的GDP早都把印度甩在車尾了,那個時候國際局勢波雲詭谲,美國蘇聯因爲冷戰,雙方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日本因爲跟著玩房産金融,簽下《廣場協議》,造成經濟長期停滯。
東南亞、中東都是一片混亂,“亞洲四小龍”的資源也快被吸幹了,比起這些地方來說,中國顯然是一塊“資本”淨土,人多地大物博不說,還有中美重新建交打頭陣,又歡迎外來資本入駐。
松下電器、可口可樂、通用電氣、摩托羅拉等等企業,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國。
當然,還是逃不過“勞動密集”的資本箴言,隨著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資本的“世界工廠”之旅,最終短暫停留在了中國。
中國“世界工廠”不保?
如果2002年,你在搜索引擎上輸入“中國,世界工廠”,伴隨的條目幾乎都是,“中國能否成爲世界工廠”的疑問命題。同樣的關鍵字,現在得到的答案卻是,“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世界工業強國”,“再見,世界工廠”。
乘著“世界工廠”這班快速列車,中國經濟的確成功實現“借雞下蛋”。
1986年GDP首次突破萬億大關;
2001年,超過10萬億元;
2012年 ,50萬億;
2018年, 90萬億;
2020年,正式突破百億,成爲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
然而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世界制造業正發生著悄無聲息的變化,2003年經濟增長論壇上,中國“離制造業”的概念,被首次提出。
換句話說,就是形容一個國家的産業,正處于青黃不接的階段,新産業尚未到來,而舊産業卻已經開始流失,雖然在那個時候,這個概念,顯得有點杞人憂天。
但近年以來,越來越多企業選擇“騰籠換鳥”,把工廠從中國遷往東南亞地區,關于“離制造業”的擔憂,又被重新拿上台面說話。
中國究竟會不會,陷入“荷蘭病”的困境?
咱們前面講過,資本沒有老巢,總是在尋找成本窪地,隨著經濟發展,中國制造成本節節攀升,再加上中國自身的産業調整,外國企業在中國賺不到錢了,自然就想著“走出去”。
2010年,中國制造業增值,首次超越美國,此後更是制造了無人打破的神話,Made in China的標識,遍布全球。
不管是你穿著的美國球鞋,還是手挎的意大利包,全部打包封標Made in China。但其實在這個時候,制造業就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了。
2018年對中國來說,是極具挑戰的一年,孟晚舟被扣,華爲身陷囹圄 ,同樣是這一年,瑞銀集團,通過對中國出口導向型制造者的調查發現,已經有3分之1的企業,將部分生産線遷出了中國,還有3分之1的企業,已經做好“孔雀東南飛”的准備。
渣打銀行CEO在2019年也坦言,很多企業正在尋求,除了中國以外的選擇,制造業資本這次又在打什麽算盤?又准備去往何處?
沒錯,東盟國家。
看看這個圖表,大家就知道了。
東盟從2010年開始,外國投資指數(FDI)直線上升,雖然2020年,因爲疫情出現了明顯拐點,但在2017年到2019年,都超過了中國,雖然東盟FDI總額數量增加,說到底還只是量變。
但如果告訴大家,中國制造業的外遷,正經曆著質變呢?
2010年,沒錯,就是超越美國,制造總值的那一年。
中國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産業,還只是不需要太多技術含量的服裝、礦業開采等,畢竟東南亞人口也那麽多,過了這麽多年,吃點“人口紅利”,好像也是應該的。
但自從2018年開始,什麽電子制造業、光伏産業、高新技術産業,都在逐漸往東南亞轉移,這聽起來怎麽就有點不對勁了?
2018年,價值376億美元的手機,53億美元的空調,都從越南、泰國運往了世界,這個出口總額,聽起來好像沒多少,但大家可不要小瞧了,這個數值可排到了世界第二,離中國只有一步之遙。
不對,怎麽好像有人正在搶我們的“世界工廠”的帽子?
未來站在中國這邊?
制造業正在南遷,這當然是不爭的事實,但對中國來說,到底算好還是算壞?
A:“對中國來說當然是壞事!
中國人口這麽多,制造業轉移出去,大批人員會面臨失業”。
B:“你這是鹹吃蘿蔔淡操心!
轉移的都是勞動密集型産業,中國高新産業是絕對優勢!”
說到這個問題,可能朋友們就要開始“神仙打架”了,有的人認爲,東南亞現在的發展趨勢,跟咱們7、80年代,就像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大量年輕人口、成本低廉,而中國人口紅利早都“斷檔”了。
當然,這是悲觀派,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在中國進口的商品總額,同比下降16.2%,同樣的數據,只是把中國切換成東盟,居然變成了上升11.6%。
美國表示:“越南現在是我們最大的海外朋友了!”
這麽看起來,好像有點危機感了?
實際上,中國早都走在全球價值鏈上遊中了,特斯拉設廠上海,LG的8.5代OLED生産線,也設立在廣州,三星這麽多年來,一直在擴大對西安芯片廠的投資,半導體、芯片以及新型能源車材料,這些高新産業,中國從來都沒落下。
可以說中國制造業,已經開始外溢
但東盟想替代中國?
不存在的,咱們再來看看樂天派,樂天派們認爲,東盟雖然從中國制造業中,分得了一杯還算不錯的羹湯,但畢竟東南亞本來就存在自身缺陷,東盟國家在美國面前,不像中國一樣有底氣,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會遭受腰斬。
大家知道中國參與制造業的工人,有多少嗎?
1.66億人
沒錯,占了總人口的12%,也就是說,把泰國、越南全部人口加在一起,剛好才能達到,咱們的制造業人才儲備量,雖然東盟總人口多,但中國速度可不是說著玩的,這些國家雖然勞動力成本低,但平均速度只能達到,中國工人的60%-80%。
再加上本來在這些國家,基礎設施落後,就連最重要的工業脊梁,電,都達不到日常標准,“世界工廠”恐怕得往後稍稍了。
但咱們還是得本著,不吹不黑的精神,根據2019年谷歌給出的報告來看,2020年東南亞地區這些國家,互聯網經濟總值將達到4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這個數字將呈3倍增長。
有需求就有産出,東南亞近年來的互聯網發展,也正在勢頭上,也算是給咱們敲響了警鍾,資本市場本來就是一場逐利遊戲,中國早已經從“借雞下蛋”,升級到良性發展。
中國“世界工廠”的稱號,到底會不會被東南亞搶走,咱們無法預判,但未來一定會站在中國這邊。
畢竟疫情期間,不管是那些所謂的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口罩、防護衣這種最基礎的設施,最終還是得靠Made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