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獨生子女進入不惑之年,他們的父母也邁入了六七十歲老年人的行列。年輕人的工作生活壓力大,老人們也不想給子女們增添負擔。近日,記者采訪了不同年齡段的群體時了解到, 即將退休的中老年人提前做好養老規劃,增加養老金儲備,已經退休的老年人則積極鍛煉身體,專注于自己的興趣愛好,讓晚年生活有滋有味。
楊伯:年齡70+,重拾年輕時的愛好
楊伯今年73歲,已經退休近20年了。年輕的時候,楊伯經常出差,很少有時間陪家人。20世紀80年代初,楊伯因爲懂外語,進了一家公司做外貿,負責工藝品的進出口。21世紀初,楊伯參與了南方大廈的股份制改革。2003年,楊伯因爲患直腸癌,做過手術,不得不申請病休。
當時,楊伯在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經過手術治療,保住了生命。後來通過遊泳、打羽毛球等運動康複方式,楊伯身體恢複得不錯,成爲醫院直腸癌康複的樣板。楊伯在退休後,反而更忙碌了。
“在很多人的幫助下,我才有了第二次生命,所以退休後我要去幫助別人。”楊伯康複以後,經常到醫院當志願者,以身說法,幫助患者減輕恐懼,幫助他們從絕境走出來。“你看,我如今恢複得多好,能像健康人一樣生活。我經常去旅遊、爬山、徒步、打羽毛球,甚至還去地中海遊泳,去海邊潛水,不要有壓力。”楊伯將自己的康複經曆分享給一個又一個直腸癌患者,還擔任廣州造口聯誼會會長,目前聯誼會發展到30多人。如今,楊伯做了20多年的志願者,每月抽出時間去醫院跟病人聊天,組織培訓,跟醫生、護士分享如何開導患者。
楊伯獲得羽毛球賽獎牌。
“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楊伯還重新拾起年輕時的愛好——唱歌,找回青春的感覺。楊伯中學時期在廣東實驗中學就讀,退休後,他和校友們跟學校聯系,成立了校友合唱團。每周三,楊伯都要回校參加合唱訓練,組織音樂會,參與大型歌唱比賽,還到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參賽,將名氣傳到了國外。“我年輕時的愛好多,退休後要充分發掘。”楊伯還每周到海珠區的羽毛球場打球。
“退休生活要想過得好,得多培養愛好,提前做好思想准備。一旦退休後有了落差,就不知道一天該幹啥了。”楊伯說。楊伯的兒子高一去了新加坡讀書,後來在那邊定居,每年只能回廣州一兩次。雖然他如今生活得很充實,不會孤單,內心還是希望孩子回來。在楊伯看來,如今最重要的是要鍛煉體能,保護好心肺,學習手機日常功能使用。
楊伯到醫院當志願者。
蔣姨:年齡50+,擬存30萬元養老金
蔣姨今年53歲,目前在廣州一家醫院的體檢科當護士,現在已經開始爲今後的養老做一些准備工作。在她看來,只有身體素質好才有可能享受高質量的退休生活。從今年起,蔣姨幾乎每天都鍛煉身體,下班後在家原地跑步,偶爾也外出鍛煉。“希望自己以後身體健康,盡量靠自己過好老年生活,不給子女添麻煩。”蔣姨說。
爲了減輕孩子經濟上的養老負擔,蔣姨開始增加養老儲蓄,畢竟退休工資只能應付日常生活開銷,有點儲蓄才能預備不時之需,心裏也會更加踏實。“我是個不太喜歡規劃的人,比較隨性。但眼看離退休只有2年時間了,現在也有計劃地增加儲蓄,我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存30萬元應該足夠了。”蔣姨告訴記者。
如今,蔣姨的兒子已經結婚生子,孫子1歲多,蔣姨周末休假就含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
“退休後卸去了很多責任和義務,可隨性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去學唱歌、去旅遊,保持對生活的熱愛,才能享受到高質量的養老生活。”談起退休後的理想生活,蔣姨充滿了期待,她時常和姐妹們計劃著,以後要去旅行、徒步,還要培養點興趣愛好,讓退休生活充實有趣。
蔣姨老家在湖北,來廣州工作已經20多年了,廣州就是自己的家鄉,加上這邊養老配套設備完善、醫療水平高,當然要留在這裏養老。蔣姨還表示,以後年紀大了,希望子女能夠在精神上給予關心,時常回家探望;社區能夠組織養老互助;以後到了80多歲行動不方便時,還是希望居家養老,期待政府研究完善居家養老政策,給老年人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並提供更多的生活保障。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劉春林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林玮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