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下武志/主講 吳孟儒/整理
2022年4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舉辦線上講座“從琉球《曆代寶案》校訂版看琉球/沖繩研究的新課題”,由濱下武志教授主講,上海交通大學曆史系張志雲教授主持兼與談人。
濱下先生透過《曆代寶案》的文獻記載描繪了一幅15到19世紀東亞海域周邊國家貿易關系網絡的畫卷,並爲三十多年整理《曆代寶案》的事業劃下第一階段的句點。
濱下先生以六點概要開啓演說:第一,《曆代寶案》是從1424年到1867年共444年間持續不斷的延續性資料,這在史料上是很少見的,也成爲《曆代寶案》的基本特色。第二,《曆代寶案》記載了琉球與東南亞之間的貿易關系,表現出曆史的時間與空間的地位。第三,《曆代寶案》中有有關鄭和下西洋的詳細記載,這在東南亞與中國的史料中都沒有,故可以借由琉球這個周邊地域的獨特視角,來觀察鄭和下西洋這一重大曆史事件。第四,《曆代寶案》校訂過程中參考了英國國教會傳教士兼醫生伯德令(Bernard J. Bettelheim)于1846-1853年間在琉球傳教與行醫時與英國通信的記錄。這是在東亞普遍設立海關、關埠之前的曆史資料,是東亞與西方外交的起點之一。此一事件甚至比日本的開埠還早十年。第五,《曆代寶案》的校訂版參照了英國駐福州領事報告琉球的貿易情況,從這篇由英國國會人士所作的報告中,了解到朝貢貿易與朝貢制度在琉球對英美的外交中表現出何種性質。琉球的貿易雖然是朝貢貿易,其實有比朝貢更加廣泛的國際貿易性質。最後,濱下先生提示報告內容是從全球史的視角來介紹《曆代寶案》的記錄,並討論相關的曆史。
濱下先生接下來把《曆代寶案》與同時代的史料進行橫向對比,說明《曆代寶案》在時間的連續性上首屈一指。
《曆代寶案》與其他史料的橫向比較
《曆代寶案》的校訂版中參照了很多東亞地區的史料。由于琉球主要是與東亞與東南亞進行貿易,作爲朝貢制度中心的明朝也有大量史料記載中琉之間的朝貢貿易關系,如《明實錄》《冊封使錄(使琉球錄)》以及福建布政使司的檔案。禮部檔案、兵部檔案、軍機處檔案也是作爲補充《曆代寶案》內容的重要史料。朝鮮與琉球的交往也很頻繁,兩地交流的記錄也散見于朝鮮王朝實錄、以及朝鮮人申叔舟的《海東諸國記》。
由于《曆代寶案》本質上是一種外交文書,主要記錄朝貢體制下的外交行爲,所以濱下先生特別提到,在《曆代寶案》的記載之中,並沒有任何與日本(薩摩)之間的關系,因爲琉球的記載中,琉球把自己對明清兩朝的關系與對江戶時代日本的關系分開。盡管如此,在日本方面,由于島津家曾經征服琉球,所以鹿兒島的島津家檔案也可以用來理解琉球的曆史。在琉球王國官修史書中,記載對外關系者有《中山世鑒》《中山世譜》以及《球陽家譜》等史料。而《評定所文書》則是記載琉球國內的事件爲主。
濱下先生接著介紹了琉球在15-17世紀的貿易網絡。由于琉球位于東海貿易路線的中心,琉球國的貢使團爲了追求利潤,會引入東南亞的胡椒、蘇木,前往福州進行貿易,以賺取白銀作爲資金,少部分的人去北京進行朝貢的禮儀。
琉球是東亞海洋貿易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也是古代朝貢體系下舉足輕重的一員。琉球對中國進行朝貢的曆史事實,在《曆代寶案》校訂的過程中,也表現出一種並非局限在朝貢禮儀中的世界性,故可以借由一種全球性的視野來看待朝貢貿易圈。
《曆代寶案》的構成
《曆代寶案》大體分爲三集以及一份別集。第一集共49卷,記載了1424年到1697年之事;第二集從1697年到1858年,共200卷;第三集從1859年到1867年,共13卷。別集共四卷,專門記載1697年到1855年琉球王國與英國、美國、法國關系的外交文書。
《曆代寶案》的校訂版自1992年到2021年一共出版了15冊,旨在對這些原文加入一些注解,以及針對原文有缺漏的部分進行補充。濱下先生也在演講中提到當年編輯這部書的秘辛。這部書雖然是1992年出版,但早在1989年就成立了編輯委員會,召集了戰前學者、戰後第一代與第二代的學者,以及包括他在內、最年輕的戰後第三代的學者。由于抄本的文字不一定很明顯,所以當時的編者也參照了上一段落中提到的《明實錄》、福建布政使司檔案等與《曆代寶案》同一時代的檔案來協助校訂其內容。
《曆代寶案》第一集
濱下教授接下來介紹了《曆代寶案》第一集的內容。第一集是以與琉球往來的不同國家來分類的。第一集的時間主要發生在明代,根據當時東亞地區的貿易線,可以發現琉球是東海中連接日本、中國的必經之路,而轉口自琉球的貨物也可以轉至東南亞的暹羅、安南,甚至到滿喇加與舊港(位于今新加坡與印尼),由此重現東南亞與東亞地區的朝貢網絡。這條路線主要以蘇木、胡椒、硫磺等作爲主要貿易産品。濱下先生也點出,雖然名義上是對皇帝的禮尚往來,實質上是有濃厚的貿易性質。
《曆代寶案》第一集中最有特色的一項記載,系第43卷第4文書中記載鄭和下西洋的相關事件。永樂26年(1428年),琉球國王柏懷機給舊港(今印尼蘇門答臘)人的信中詢問永樂19年(1421年)寄往暹羅的舊港人的消息,並要求貿易。關于舊港與中國的關系,見于馬歡所著作的《灜涯勝覽》一作,記載1407年鄭和任命廣東人施進卿爲舊港宣慰使。而舊港與琉球的關系,是因爲1407年有舊港人漂流到九州,但因爲當時日本與明朝沒有朝貢貿易,故透過琉球,將此漂流民送往暹羅,回到舊港。此處記載的是“施主烈智孫”,但經過與其他史料的交叉比對,並依照當時當地語言中的官位應該是亞烈(arya),故稱“施亞烈濟孫”,承認鄭和任命的舊港廣東人施進卿的兒子施濟孫作爲舊港的宣慰司。這個詳細的書信來往過程僅見于《曆代寶案》。
由這個舊港與琉球的例子可以看出,琉球與舊港的關系置于朝貢體系下,彼此間也會相互聯系,建立起貿易關系。還有漂流民的送還,也是這些國家間交往的一個重要事務。最後,鄭和下西洋所建立起的秩序,讓東亞與東南亞得以維持一個穩定的朝貢關系,琉球也躬逢其盛。而對舊港宣司的權力交替的描述,也表現了舊港地區的地方性記載。
《曆代寶案》中舊港相關的朝貢貿易內容
第二、三集
第二集的年代跨度從1697年到1858年,是最長的一卷。原文的編纂方式變成了編年體。琉球在這個時期,沒有去東南亞,這個原因可以探討。一個原因是葡萄牙人來到東亞時,琉球不去東南亞,花了大多數的精力在處理與中國和日本的關系。
此時琉球最重要的任務,是把福建來的東西拿到薩摩藩。此時,海外華人在朝貢關系上的作用就很重要。在這之中,那霸久米村裏的閩南三十六姓移民最爲重要。久米村由14世紀以後從中國來的閩南移民所建立,主要協助琉球國王處理朝貢使節、航運、貿易以及留學明清兩朝的事宜,而《曆代寶案》的撰寫也是久米村閩南人的後裔負責並存放于此。
由此可見,閩南移民對琉球的對外貿易很重要,除此之外,菲律賓的蘇祿、印尼的閩南人、潮汕人的貿易網絡也在此爲朝貢貿易做了很大的貢獻。
琉球與西方的關系
伯德令與其妻Elizabeth
一般認爲,江戶時代日本實行鎖國政策,直到1853年由佩裏(Matthew Perry)的船艦叩關以後開國。但是,事實上江戶時代雖有禁止外國人來日的禁令,幕府仍然開放四個口岸對外貿易,即北海道(蝦夷)、對馬(九州)、長崎、琉球(薩摩)。故實質上江戶時代幕府的對外關系一直存在,且有華商、歐美商人來投資。《曆代寶案》的內容也支持琉球具有這樣的世界性。
琉球政府雖然不想讓外國人長期滯留在琉球,但英國國教會的傳教士兼醫生伯德令仍然利用英國對琉球的影響力在琉球待了七年,于1846年通過香港來到琉球,一直待到1853年。根據琉球方面編輯並翻譯的“The journal and official correspondence of Bernard Jean Bettelheim”記載,他在琉期間除了將《聖經》翻譯成琉球語之外,也協助佩裏與琉球政府締結了《琉美修好條約》,並隨佩裏的美國船隊前往美國,日後也參加了南北戰爭。他在琉球的事迹,在研究西方與琉球的外交上沒有太大的空間,但是在醫療、基督教的傳播以及本地文化的研究上有較大的研究空間。這個問題意識,在後來的海關資料中,也讓許多研究者研究其中不少針對來到本國的醫生、傳教士的報告。這些非官方身份的人士,對于研究來說也是重要的一環。
1851年駐福州英國領事報告
在這份英國領事的報告中,朝貢貿易是禮部所管,而琉球在此年派往中國一共四百人的朝貢隊伍中,五十人作爲使節去北京,剩下三百五十人留在福州進行商貿活動。這些琉球人請求福州牙行去廣州買英國棉布,去蘇州購買生絲,也在本地購買紙。這個資料補足了過去對朝貢隊伍內部分工狀況的了解,進一步明確了它的運作邏輯。
領事報告也對朝貢貿易與地方財政的關系做了記載。朝貢貿易本身對地方財政而言是一大收入,如暹羅對廣州、蘇祿對廈門、琉球對福州、朝鮮對義州。因爲朝貢爲名,所以他們在此期間的買賣是免稅的,可以說是當代國際貿易商人避稅的方法。這是在朝貢貿易下運作的國際貿易,也是地方政府獲得收入的一大利基,是後來演變出現代海關的經驗基礎。
在朝貢的運作方面也有著墨。朝貢是由禮部管理,在北京的會同館會見貢使以後准許其前往驿市交易,除了北京以外,也在福州開館貿易。因爲是朝貢貿易,所以可以免除百分之四十的稅。但倘若貿易行爲不在朝貢貿易的名義下,如走私、海盜等,就是由兵部與琉球方面往來。因此,朝貢貿易的相關事宜不僅僅是禮部主導,兵部也有它的作用在。
15-17世紀琉球貿易網絡
與費正清的不同
以上借由《曆代寶案》所展現出來的朝貢體制的樣貌,不同于費正清教授在《中國的世界秩序》(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一書中的觀點,認爲朝貢體制的網絡是一種同心圓的冊封結構,或是一種中央王國對周邊施行的具放射性的影響力。在《曆代寶案》的記載中,如前所示,琉球雖然身爲朝貢國之一,也與周邊諸如朝鮮、暹羅、舊港等朝貢國有來往,即周邊與周邊之間的關系。朝貢並非只有明清兩朝在中心,琉球也派人前往暹羅,請求蘇木、胡椒等産品,再拿到福州進行貿易,表現出一種多角性的關系。
再者,費正清教授認爲中國對外關系的演變,是一種從“朝貢”到條約的過程,是中國對周邊的封貢過渡到中國對世界各國交往的條約關系。但經由研究《曆代寶案》中的文獻,我們可以了解到,以琉球的視角來看,與近代條約體系相似的多邊關系已經可以見諸史冊了。並非是歐美勢力來到東亞以後,才帶來了這種多邊關系的體系。
小結:從校訂版《曆代寶案》發現全球視野中的琉球
在參考了明清兩朝的琉球周邊史料,對《曆代寶案》進行校訂後,濱下先生對琉球對外關系做了五個小結。
首先,《曆代寶案》體現出東南亞與東亞貿易關系的特色,特別是了解到白銀流動在東亞貿易中的曆史,也可以琉球人在福州的貿易爲例,了解到沿海港口如何作爲國際貿易的一環。第二,東南亞的福建移民與廣東移民,對琉球作爲樞紐聯結東亞與東南亞的貿易活動而言至關重要。第三,比對《曆代寶案》與同時的其他歐美史料,可以了解到琉球與美國、歐洲之間的貿易是如何談判的。第四,日本與外國建立條約的時候,琉球已經與這些國家簽訂了條約,西洋各國曾經想要透過琉球與日本簽訂條約,卻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最後,經由伯德令的資料,可以看出琉球的社會生活、語言文化以及氣候、醫療衛生問題,可以看出不少當地特色。例如琉球的佛教就深受京都的佛教與福建的佛教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琉球作爲東亞“中介”的作用是很顯著的。在建立國家以後,琉球也是在這個大交流的時代逐漸變化的。
研討會的最後,濱下先生介紹了琉球王國交流史、近代沖繩史料網站,讓有意研究琉球、東亞海域交流的聽衆們有進一步了解這個區域的機會。
琉球王國交流史.近代沖繩史料網站(http://ryuoki-archive.jp/)
問答
張志雲(上海交通大學曆史系):日本的東洋史中,琉球史的視角有多重要,其位置爲何?在歐美學者的視角中,發現琉球的重要性是何時?
濱下武志:琉球研究一直是日本史的一部分,在日本的角度中琉球與日本的關系並未包含在東洋史的範圍,故琉球與中國的關系是東洋史,而琉球與薩摩藩、江戶幕府的關系則是日本史。因此,目前爲止琉球史專業的畢業生都出自于日本史專業。但是,要了解《曆代寶案》中的材料,需要東洋史的專業背景,故需把琉球對中國、琉球對日本的關系史加以整合,才能以東洋史的角度來研究琉球王國,進而融入世界史的範圍。
琉球王國史的研究很重要,但是直到1970到1980年代才開始有研究問世。在當時是針對琉球身份認同的地方史性質在討論,沒有東亞史的性質。有賴于琉球出身的地方學者,因爲自豪本地的王國史,故與外地的研究人員在三十年間相互討論,才建立起琉球史與《曆代寶案》的研究方法,即跳脫地方史、日本史、中國史的角度,整合各種史料,以全球史的角度研究。
例如,關于琉球對日本的關系,《評定所文書》這份史料除了記載琉球國國內事務,也有琉球對島津家的往來文件。
張志雲:《曆代寶案》的記載中,關于朝貢國之間彼此的貿易網絡,是否有一個明確的進出口數字,如海關一般的數據?還是僅是一個事件的記錄?《曆代寶案》對國際貿易是如何思考這些問題?
濱下武志:我以前一直研究朝貢與《曆代寶案》,認爲這是一種藩屬關系,即中心周邊關系。但因爲東亞海域的貿易來往,總的來說,由于琉球自己不能生産物品,故得去福州、九州做買賣,這種多角性的貿易關系,是與華商的商業網絡相似的。我把這兩方面合在一起,把市場關系與朝貢所代表的禮儀關系一起討論,利用《曆代寶案》的統計,不僅可以了解到經濟利益與財政利益,還有中國的中央地方關系,以明白朝貢關系到了末期面臨了什麽問題,進而了解到王朝爲什麽衰落。我不單獨討論朝貢關系,而是從經濟社會史的角度對朝貢來進行研究。
吳孟儒(上海交通大學曆史系):《曆代寶案》的記載中,是否存在琉球與他國産生糾紛時請示明清朝廷裁決的記錄?
濱下武志:《曆代寶案》中,常提到有兩國請求貿易,並提出爲何需要貿易。由于都是同等的朝貢國,所以會相互來往。特別是《曆代寶案》第一集記載的琉球國王的信中,與馬六甲、暹羅來往的信,都提到兩方都是朝貢國,都要去明朝,所以會有互相交易的關系。
張佩國(上海交通大學曆史系):《曆代寶案》中琉球與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是否有史料的呈現?
濱下武志:東印度公司與琉球沒有直接關系,但是東印度公司有記載琉球在地理上的位置。此外,東印度公司把琉球與日本、中國分開,有注意到琉球是獨立于中日兩國行動的,盡管琉球活動少于中日兩國,但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仍然有注意到它在東亞的貿易地位。所以盡管小,但琉球在了解東亞貿易的曆史脈絡上還是很重要的。
許珩(上海交通大學曆史系):請教濱下先生,曆來對江戶時代鎖國的討論,琉球和薩摩的關系都是重要的一個方面,想請教這套資料中,對琉球和薩摩的關系和過去的研究相比有沒有提示什麽新的線索或內容?
濱下武志:我在報告中有提過,曆代寶案沒有提到琉球與薩摩的關系,因爲薩摩人對琉球提出,當冊封使來的時候,不可以讓他們知道有日本人的存在。雖然如此,薩摩人也會向琉球要求在冊封使來的時候,爲他們准備在冊封使視野範圍以外的地方,好觀察這冊封儀式。總而言之,琉球認識到,如果表面上提出琉球與日本的關系,會引起清朝的戒備,所以非常注意將日本在琉球的行動保密。琉球國內的史料,如《評定所文書》提到很多琉球與薩摩的互動,還有薩摩島津家的檔案中,也有島津家如何運作琉球事務的文獻。
董煜宇(上海交通大學曆史系):福州在中琉關系史上地位非常重要,我發現琉球來華留學生是到福州學習天文、算學的,而非去中央,但福州地方對于這些琉球人在本地接受培訓的記錄比較少,不知您在校訂的過程中有無發現相關的資料? 《曆代寶案》中記載了不少東南亞的資料,請問濱下先生是否見過東南亞方面記載中的琉球資料呢?
濱下武志:現在琉球與福州的地方性聯絡越來越活躍,有不少琉球人來到福建探親。如出自福建的佛教流派黃檗宗于今年慶祝開山祖師隱元隆琦來日450年,以此機會建立起兩地文化交流以及宗族的聯絡。從琉球人的家譜裏,可以了解到琉球人民的華文姓氏,並以此來建立起兩地的血緣關系。
至于有關東南亞方面是否有記載琉球相關資料的問題,目前看來大體沒有。但是福建的移民網絡有。因爲他們的分布北起九州,經琉球、台灣到東南亞,從華人社會的文獻來看是有,但其他的並沒有提到琉球。
李玉尚(上海交通大學曆史系):琉球的國王壽命不長,是因爲政治鬥爭,還是因爲地方風土病的原因?
濱下武志:近代的研究發現,風土病也可能是個原因,不過琉球國王的壽命短不一定是因爲風土病的原因。還有我想,琉球國王的作用,在政治上重要,但是在權力上可能受限,也令他們不能好好發揮他們的能力。
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學曆史系):琉球王國數百年貿易的結果,請問是否曾經改變其政治體制與經濟成長?
濱下武志:以目前的研究成果來說,琉球王國在前期常依賴朝貢貿易來獲得財政資源。後來,琉球王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財政制度,對地方上的政治管理也比較嚴格。
責任編輯:彭珊珊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