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市區重建局表示,
市區一帶將發展更多新住宅和設施!
根據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公布2019年發展總藍圖,政府將在市區發展更多新住宅和設施,爲這一帶注入更多活力。另外,當局也首次公布濱海灣、裕廊創新區和榜鵝數碼園區的地下空間3D規劃圖。
中央商業區和濱海灣一帶目前主要是辦公樓聚集地,用途單一。
市區重建局計劃未來在這一帶建設更多住宅項目、設施和公共空間,不僅爲這一帶注入活力,也能縮短住家和公司的距離。
(圖片來自Invest Offshore)
國家發展部長黃循財也宣布新的中央商業區獎勵計劃,鼓勵商業區的大樓業主將現有辦公樓轉爲酒店和住宅用途。
“包括的路段有安順路、絲絲街、珊頓大道、羅敏申路,和中央商業區的丹戎巴葛路。中央商業區獎勵計劃將會增加總容積率,鼓勵現有的辦公大樓轉爲酒店和住宅用途。”
當局也將推出策略發展項目獎勵計劃,鼓勵發展商和大樓業主重新發展全島各處、符合條件的大樓,爲周圍環境注入活力。
爲了善用土地資源,提升在地下空間使用的效率,當局也率先推出濱海灣、裕廊創新區和榜鵝數碼園區地下空間的3D規劃圖,讓發展商和建築業主更清楚了解地下空間可用來發展什麽設施。
就人口密度而言新加坡可是上海的兩倍多!!但爲什麽在新加坡,就感覺不到如上海般的擁擠呢?這離不開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
相信國內一到假期的擁擠大家都體會過,據了解,生活在新加坡的留學生表示:生活在新加坡卻並不覺得擁擠!這是爲什麽呢?
雖然上下班高峰期的新加坡略顯擁擠,可大街上經常是這樣的看不到人。那麽問題來了這人都去哪兒了?(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就要說到新加坡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了。
交通篇
——公共交通
在新加坡出行離不開公共交通的幫助,四通八達的地鐵/輕軌系統,將各個角落連接起來。各條線路交叉的中轉站,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選擇!
相比新加坡的地鐵系統,上海的地鐵系統呈發散型,這也代表著旅行耗時的增加。
除了地鐵,新加坡的出行還離不開公交系統。新加坡幾乎每個公共住宅樓外300米處就有公交車站,而且通往公交站都是有雨廊,防雨防曬,可以說超級貼心了!
有了如此便利和人性化的公交+地鐵的交通網,大家的出行自然就養成了遠程出行乘地鐵,近程出行靠公交的良好習慣。
——車輛控制
爲了推廣公共交通系統的使用,避免馬路變成停車場的情形,新加坡對私家車的宏觀調控手段可謂一絕!猶如天價般的擁車證以及高昂的養車費用打擊了一大波蠢蠢欲動的心。
(圖片來自Ministry of Transport)
正是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統和對私家車的經濟調控,保障了新加坡出行的順暢,也從感官上使城市顯得不那麽擁擠。
城市規劃篇
良好的、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規劃,不僅可以便利人們的生活,更是造福子孫後代。
新加坡地方雖小,但城市規劃裏頭的學問可不簡單!
——行爲模式規劃
新加坡的的城市規劃建立在對廣大民衆的行爲模式進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經過系統的分析,設計師發現,一般而言大家出門活動的目的,無非是吃飯、購物、休閑、工作以及接送孩子上學。
因此在新加坡,幾乎每個住宅區都有大大小小的超市、菜場、食閣。並且,步行5-10分鍾的距離內就有一個公園。
(圖片來自Ramboll)
學校也基本都是鄰裏學校,接送超方便,如此規劃,完美避免了大家長距離出行,自然減少了交通的壓力。
——開放式規劃
這也是新加坡城市規劃的另一個亮點,這裏社區沒有圍牆,樓和樓之間都是連著的,大家可以在其間自由穿行,大大減少了主幹道的壓力。自然而然也就避免了滿大街都是人的情形。
植樹造林篇
新加坡擁有立體的城市綠化。喬木、灌木高低錯落,綠草如茵,相得益彰;樓房有立面綠化,高架橋和立交橋有垂直綠化;全方位,立體的綠化讓新加坡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中。
建設“花園城市”,在建國初期就已經被確定。新加坡地域狹小,所以很早他們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綠地的指標,要求插縫綠化,門前綠化。
(圖片來自The 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
直到現在,新加坡市內超過20公頃的公園就有44個,此外,還有240多個0.2公頃的街心公園,市中心共有264條公路,路旁全部鋪滿綠化,加一起有420多公頃綠化。
就是以上這些因素,使得新加坡雖然人口密度高,但卻不顯得擁擠。可以看出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續發展是離不開科學的規劃的。
未來篇
如今,新加坡政府宣布將推進“未來城市計劃”,爲建立環境宜居、永續發展和韌性城市的目標而奮鬥。
未來城市計劃(Cities of Tomorrow Programme)是由國家發展部牽頭提出的。
城市建設的科研方向主要由三個:研發更先進的建築方法,建設更具韌性的基礎設施、開發新空間、推動城市永續發展的腳步。
(圖片來自The Straits Times)
此外該計劃還包括開發地下和海上空間,強化技術,降低開發成本;改善保養和維修建築的方式;研發新的建築材料,提升組屋生活環境等。
“未來城市計劃”把重點放在可以推動國家進步的重要課題上,爲新加坡居民打造高度宜居和以人爲本的永續城市環境。
就是以上這些因素,
使得新加坡雖然人口密度高,
但卻不顯得擁擠。
可以看出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續發展,
是離不開科學的規劃的。
如需了解更多,請點擊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