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1日,時值祖國第46個生日,舉國上下一片歡快的氣氛,人們紛紛用自己的方式爲祖國送上生日祝福,可沒人知道,就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洛杉矶最繁華的廣場裏,也有一面五星紅旗緩緩升起,在碧藍的天空裏迎風招展。
當時,看到這一幕的人,無一不被這聖潔莊嚴的氣氛所感染,可當視線注意到那位飽含熱淚的旗手時,人們又忍不住地好奇。
這是一位年逾古稀卻精神飽滿的老人,此刻他的雙目含淚,面色溫柔,看向國旗的眼神,就像是在看著自己摯愛的親人。可如果再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位老人有著金色的頭發,碧綠的瞳孔和深邃立體的五官。毫無疑問,單從長相來說,他是一個老外。
那麽這個老外他是誰?爲什麽要在洛杉矶慶祝中國國慶?他與中國究竟有著什麽樣的不解之緣?
熊德龍
這一切問題的答案,都要從五十多年前的一個孩子說起……
“棄嬰”往事
1947年印尼雅加達的一個貧苦人家裏誕生了一個小生命。
“是個男孩!”旁邊的人興奮地說道!
聽到這個消息,清貧的印尼母親喜不自勝,想要把這個好消息盡快告訴丈夫。可誰曾想到,自從這個孩子出現在母親肚子裏的時候,他的荷蘭父親便早早計劃著逃離。
遇到不想負責的渣男,男孩的母親悔不當初,雖想要下定決心獨自一人把孩子撫養大,可現實生活總是不能讓她如願。
苦苦撐了7個月後,這位年輕的母親徹底絕望了。
“也許,沒有自己,給兒子換一個環境,換一個媽媽,他會生活得比現在更好”懷著這樣的念頭,她吻遍了孩子的臉蛋,然後將他悄悄放在福利院門口。
就這樣,男孩在福利院度過了一段平靜的時光,可無奈孤兒院裏孩子衆多,工作人員少,男孩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反而越來越瘦小。
熊德龍養父母
這種情況直到一對中國夫婦的到來才發生了改變!“真可愛。”一位居住在印尼的中國夫婦看到了孩子,忍不住抱在懷裏,久久不舍得放下。
此前,他們已經收養了兩個無人領養的小女孩,經濟也並不寬裕。要不要把這個孩子也領養回家呢?夫妻倆默默對視,期待從對方的眼睛裏看到鼓勵。
妻子看到丈夫久久沒有給出答複,想要放下孩子,可孩子大概是體驗到了久違的溫暖,小胳膊死死地摟著女子,不願意松開。
“這…”妻子求助地看著丈夫。
丈夫終于下定了決心,他伸手從妻子的懷裏抱過孩子,將他高高地舉過頭頂。
“記住哦,以後你的名字叫德龍,熊德龍。”
孩子忽閃著大眼睛,好奇地注視著兩張滿含微笑的臉,自己也試著張開嘴巴“咯咯咯”笑了起來。
“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轉眼間幾年過去,5歲的熊德龍已經長高了很多,他站在堂前,搖頭晃腦地背著父母親教給他的《增廣賢文》 。
由于自幼耳濡目染,5歲的德龍很早就知道了養父母熊淡如、黃鳳嬌夫婦的生活並不富足。養育五個孩子的日子常常讓他們捉襟見肘。
可就算這樣,父母親還是樂善好施,常常把自己不多的錢糧拿去送給別人,鄰居們遇到什麽困難了,父母親也要帶著一家大小7口人過去幫忙,一道逢年過節,父母親還要把一年辛苦賺的血汗錢寄回老家,給梅州鄉下的老人和親戚們。
小時候的德龍非常不理解父母的這些行爲。每每這時,養父熊淡如就會給他解釋《增廣賢文》裏忠孝節義的內容,告訴他“遠親不如近鄰、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
可有時候,熊德龍眼睜睜看著父母已經沒有錢了,自己家都沒有辦法過年了,可身無分文的母親還是賣掉了自己僅有的一只手镯,帶著德龍去寄錢給鄉下的老人過年。
那一天,他和養母一起坐在破舊的三輪車裏,小小的德龍一邊看著母親撫摸著自己心愛的手镯一邊暗自垂淚,德龍知道這是母親成親時候僅有的陪嫁。
幫別人可以有余力了再幫,現在我們的確沒有錢了,還要幫嗎?小小的德龍實在想不通。
可身爲梅州客家人,養母雖然沒有上過學,可當她抱德龍時,嘴裏常常哼唱的歌曲也都是一些忠孝節義的話。
“孩子,咱們就是再苦再窮,也不能忘家忘本啊。”這句話對熊德龍幼小的心靈産生了巨大的沖擊,令他終生難忘。
這一刻,他確信自己不是沒人要的棄嬰,也確定了他的“根”和“本”永遠在中國,無論身體裏流淌著什麽樣的血液,無論過去多少時間,無論身在何地,這顆中國心永遠是他的立身之本。
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傳統的客家文化熏陶,父母親的言傳身教都讓熊德龍一次次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可父母親投注在他身上那份無可替代的愛,更讓他多年難以忘懷。
自打熊德龍記事開始,父母親就在他身上投注了巨大的心血。
原本就要含辛茹苦地照顧好幾個孩子,家庭的負擔已經非常重,可父母親卻堅持要擠出一份錢送熊德龍去上學。
這份學費湊得極不容易,兩個年過半百的人硬是咬著牙拼命努力,熊淡如每天要出去當人力車夫拉三輪車,妻子黃鳳嬌一邊給別人漿洗衣服,一邊照顧一家人的衣食住行。
這樣的日子苦苦撐了幾年後,夫妻倆相繼病倒了,眼看著父母親看病吃藥都需要花錢,16歲的熊德龍下定決心要幫父母親分擔。
他悄悄退了學,請四個姐姐輪流照顧父母,自己離家到處打工賺錢補貼家用。
經過幾年的辛苦打拼,勤懇又聰明的熊德龍很快嗅到了賺大錢的商機,他開辦了一家海綿廠。
之後生意蒸蒸日上,眼看著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一家人的生計再也不用發愁了,年輕的熊德龍非常興奮。
可正當他幻想自己能夠大賺特賺的時候,意外卻在這個時候突然發生了。
因爲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海綿廠一夜之間變成了廢墟。賺大錢養活家人的期望打了水漂,更可怕的是,他還背了一身的債。
從來沒有經曆過這樣的打擊,熊德龍不忍心告訴家人,一個人躲在沒人的地方失聲痛哭。
生活就像是突然蒙上了一層陰霾,令他很長時間都沒法從這個打擊中走出來,甚至還産生過輕生的念頭。
可他的一舉一動又怎麽能瞞得過至親的家人呢?養父熊淡如得知了此事,就和母親商量,之後二人賣掉了家裏的房子湊了10萬塊錢,悄悄塞給了熊德龍。
看到父親遞過來的錢,熊德龍淚如雨下,此時此刻,這十萬元成爲了他一生念念不忘的回憶。
在父母親的鼓勵和支持下,熊德龍重拾信心,再次出發創業。
這一次,一切都順風順水,他不僅成功經營了一家煙酒廠,更是將業務不斷擴展到各個地方。在煙酒廠事業大獲成功後,他又把目光放到了海外。
十多年間,熊德龍在美國陸續投資了餐飲、房産、金融等領域,企業遍布美國、加拿大、中國、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國家和港澳地區,成爲大型跨國集團公司。
他名下擁有美國大興銀行、好萊塢大都會酒店、熊氏地産投資有限公司、新加坡國際金葉煙草有限公司、香港皇玺洋行等幾十家著名企業,並且全都賺得盆滿缽滿,順利地建起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
可功成名就的熊德龍一刻也沒有忘掉是誰支持自己走到今天的。
所以,熊德龍只要有時間,就和父母視頻通話,還給父母蓋了一個漂亮的二層小樓,在他的細心照顧之下,熊如淡夫婦度過了幸福的晚年。
1987年,熊德龍回到家鄉廣東梅州。在那裏,他陪伴年老體弱的養父母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程。
養父母雖然去世了,但他們以身作則的品行卻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留在了熊德龍的心中。在他此後的人生裏,父親教給的“愛我中華“”,母親教得“不能忘本”,這八個字始終盤旋在他的心間。
他開始渴望爲故鄉做一些什麽,渴望把養父母的精神傳揚到千家萬戶,渴望把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傳遞到世界的各個地方。
說幹就幹,熊德龍開始了行動……
百分百的中國人
1995年10月1日前夕,在美國旅居的遊子們忽然看到《國際日報》上刊登了一則消息:10月1日,是祖國第46個生日,美國領土洛杉矶上空將冉冉升起第一面爲中國慶生的五星紅旗。
看到這個消息,海外的同胞們沸騰了。國慶,這個在華人眼裏特殊的時刻,真的有機會親眼看到在異國他鄉升起祖國的國旗嗎?大家紛紛放下手頭的工作,趕往洛杉矶。
可就在洛杉矶的廣場上,人們親眼看到滿頭白發的熊德龍神情肅穆,小心翼翼地將五星紅旗挂在旗杆上,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響起,孩子們忍不住舉手敬禮,而大人們含著熱淚,目視著國旗不斷地升起。
要知道這是第一次在美國,有人爲了慶祝中國國慶而特地舉行的儀式,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飄蕩在美國的上空,大人小孩們都忍不住留下激動的淚水。
隨後,人們驚訝地看到,天空上還出現了兩架並行的飛機,兩架飛機的機翼上拉出了一條橫幅: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僑居在美國各個地方的華人見此情景,都紛紛放出國歌呼應,一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響徹美國的大街小巷,莊嚴的景象震撼了整個美國。
而這一盛況的創造者,就是熊德龍。
可在他的心裏,如果僅僅讓中國的名字被外國人熟知並不夠,他希望自己從耳濡目染的中國傳統文化爲更多人所熟知,于是,他特地斥巨資收購了美國的華文報紙《國際日報》,還收購了幾家印刷廠,積極宣傳新中國的各種成就和文化傳統,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動,一次次地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而對于自己的家鄉梅州,他更是捐錢捐物,義無反顧。前前後後,爲梅州的發展捐了數億人民幣,幫助梅州創辦了四十多所學校、醫院、養老院和博物館。其中,就包括了嘉應大學、劍英大學、梅州華僑博物館等。另外,熊德龍還支持了市博物館、梅縣人民醫院風庚樓,如淡長廊等福利設施的修建,大大改善了梅州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武漢爆發疫情的時候,熊德龍一聽到消息,第一時間就購買了10萬頂帳篷,10萬個口罩,10萬只手套和各種抗災物品來支援中國。只要是中國有需要他的地方,他就一定會挺身而出,義無反顧。
時至今日,已經74歲的熊德龍已經成爲了商業大亨,可他依然記著養父母教他的那八個字:“愛我中華,不能忘本”。因此,他從未貪圖過人生的享受,而是時時刻刻懷抱著一顆赤子之心,爲家鄉爲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比起拆掉自己的專機座椅也要爲中國多運送一些物資的穆沙拉夫,熊德龍常常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他以穆薩拉夫爲榜樣,始終活躍在中國的公益事業上。
曾有人問他,你現在知道了自己是個印尼人,印尼的血液才是你的根,如果說要報恩,你已經做得夠多了,爲啥還要持續的這樣對中國呢?
熊德龍立刻出言糾正,他說:我是百分之百的中國人,中國就是我的家鄉。雖然我身上沒有中華民族的血液,外貌也沒有中國人的特征,但我是長著洋面孔的中國人,這裏有一顆百分百的中國心。
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縱觀熊德龍從棄嬰到富商的逆襲,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在博大精神的中國文化滋養下,在一個極富人情味的社會裏,在一對充滿愛的父母悉心哺育下,才能培育出一顆愛國愛家、知恩圖報的心靈,締造出一段隽永流傳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