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67年的TVB,于上世紀70年代開始發力,陸續推出脍炙人口的劇集,例如描寫快意恩仇、俠膽豪情的《上海灘》《萬水千山總是情》《射雕英雄傳》《蓋世豪俠》;聚焦經濟騰飛、普通人奮鬥現狀的《義不容情》《流氓大亨》等,港劇迎來商業與藝術結合的第一個高峰,並演變爲根植于香港社會的文化符號。
與此同時,上世紀80年代的內地,改革開放浪潮興起,與香港的經濟合作、文化交流日趨緊密。切割不開的血脈情緣,相同的文化脈絡與價值觀念,讓內地開始批量引進香港優質劇集,均引發收視盛況,甚至影響了內地武俠劇、民國劇十幾年的發展。港劇,成爲香港回歸祖國前,內地人民了解香港文化的重要窗口。
萬梓良主演的《流氓大亨》。
劇集拍攝:TVB給創作者充分自由
港劇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飛速發展,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
上世紀70年代,由于工業制造成本逐漸上漲,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等原因,香港的經濟結構逐漸走向多元化——金融、貿易和服務業有力拓展了香港的經濟基礎。到上世紀80年代,依托內地改革開放的春風,香港形成了更爲獨特的經濟、文化發展格局,逐漸成長爲國際上蓬勃跳動的經濟生命體。
那個年代,能拼搏能吃苦的香港人大多滿足了溫飽需求,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TVB監制林志華(監制《少年四大名捕》《飛虎》等)回憶,上世紀70、80年代香港娛樂生活相對單一,最主要的休閑方式就是看電視。下班回家後,從快節奏的工作中短暫抽離的香港市民,習慣和家人聚在一起吃飯、看電視。相較陽春白雪,他們更喜歡娛樂自我,雅俗共賞。因此,通俗化、大衆化,折射時代變遷、貼近香港現實生活的電視劇,成爲當年的主流表達。
以時裝劇爲例。1986年獨領風騷的《流氓大亨》,講述了一對在不同環境中長大的親兄弟,大哥志存高遠,憑借努力追求警督職位;弟弟爲了得到更多金錢和權力而不擇手段,以此映射掙紮于社會競爭中的香港人。1989年引發收視熱潮的《義不容情》,則通過講述原本爲人正直,但爲了出人頭地、不擇手段的丁有健和丁有康兩兄弟之間的恩怨情仇,來敲打那些只想“一夜暴富”的人。
黃日華等人主演的《義不容情》因嶄新的設定而很受觀衆喜愛。
古裝劇亦然。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鹿鼎記》等先後被改編爲電視劇。1983年,劉德華、陳玉蓮主演的《神雕俠侶》曾創出62點的收視率,吸引約300萬香港觀衆收看。有學者稱,在港劇的邏輯框架裏,武俠世界中人物複雜的、不可預知的命運,與現實社會中香港人的生活具有共通性。例如,紛爭的武林門派映射了香港社會中的殘酷競爭;英雄不斷奮鬥的曆程,又暗含了香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
在TVB戲劇制作總監劉家豪(監制《蓋世豪俠》《他來自江湖》《溏心風暴》等)看來,港劇之所以能在這個年代飛速發展,很重要的原因是電視台給予了極大的自由空間,可以讓創作者將生活的真實與思考,充分融入作品中。《蓋世豪俠》在制作前,TVB只告訴劉家豪五個字:“古裝武俠劇”,就不再幹涉,進而促成了周星馳以“反英雄”的、嬉笑怒罵的方式,反諷式塑造了複雜江湖中淡泊名利的英雄。劇中台詞“大家坐低,飲啖茶,食個包”(大家坐下來,喝口茶,吃個包)成爲一代香港年輕人的口頭禅。
在《蓋世豪俠》中,周星馳和吳孟達已經在展現喜劇天賦。
而在商戰喜劇《他來自江湖》中,周星馳飾演的何鑫淼同樣來源于生活——好吃懶做、愛貪小便宜,性格搞怪且市井,但本性並不壞,外婆也非常疼愛他。這和當時香港家庭的多子狀況息息相關,街裏街坊總有幾個出格的孩子,但往往會得到大家的包容。
《他來自江湖》由萬梓良主演。
《他來自江湖》中,周星馳和吳孟達再次合作。
“TVB給的自由度很大,創作人和制作人都比較接地氣,生活裏的小細節他們都會放進去,讓觀衆産生更大的共鳴,所以那時候港劇的社會影響力非常大。”劉家豪說。
人才湧入:招募像“選港姐一樣熱烈”
港劇的蓬勃發展,引得無數年輕人將之奉爲職業理想,香港電視迎來了第一個人才紅利期。梁家樹、潘嘉德、劉家豪、梅小青、林志華、韋家輝、戚其義等知名監制均是在那個時期加入了TVB。
1988年,林志華大學畢業,很多同學受到《誓不低頭》等經典港劇的影響尋求加入TVB的機會。彼時,TVB無線藝員訓練班正在招募助理編導,林志華的同學幫他填了申請表,“就好像選香港小姐一樣熱烈。”
《誓不低頭》的熱播吸引很多年輕人加入TVB。
同年,方駿钊(監制《一屋老友記》等)畢業于香港理工學院設計專業,正在一家雜志社負責攝影工作。但他不甘于只拍攝平面照片,于是向TVB的影像設計崗位遞交了簡曆,但最後卻意外成爲了助理編導。
據悉,TVB有非常明晰、成熟、細膩的創作架構。例如,專門負責劇本創作的部門爲創作部,編劇都在這裏工作;而負責制作、拍攝等執行層面的助理編導、編導等分在制作部。一部TVB劇經常是由若幹個編導和若幹個編劇合作拍攝,而領導他們的就是監制和編審。其中監制權力最大,有最終決定權,演員通常也是監制選的。剛進入TVB的制作新人,幾乎都要從助理編導這個最基本的職位做起。方駿钊回憶,彼時TVB要求助理編導一定要大學畢業,且必須對戲劇感興趣。“進修班有點像少林寺,一邊學習,一邊實踐。”
當年,香港電視業人力資源不足,片場沒有劇務、場記、道具等細分團隊。助理編導就像是劇組的“螺絲釘”,串起了這些最基礎的工作。方駿钊剛當助理編導時,每天早上7點左右出發,收集當天拍攝的劇本,並根據劇本要求出演員的通告單、布景單、服裝單;協助監制安排一天的拍攝工作。林志華也回憶,助理編導最特別的是,戲拍完了以後,剪輯、音效等也要全程參與,“直到播出,我們的工作才算完成。”
當年港劇大多分爲兩組拍戲,一組外景,一組內景。外景從每天早7點拍到晚7點左右;內景的拍攝時間是下午4點到淩晨2點。部分演員、助理編導等在拍完外景後,還要馬不停蹄轉場到內景。最累的時候,方駿钊淩晨2點下班,一看時間,還有4個多小時又要出發了,在公司睡覺更是家常便飯。
“但我們那時候很年輕,所以覺得很好玩的。”方駿钊坦言,“一方面你付出多,壓力大,但同時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你可以知道攝影師怎麽放機位,燈光怎麽弄;你要跟不同的部門溝通,就看你用不用心學。”
想要從助理編導晉升,需要經曆漫長的打拼和經驗積累。林志華表示,那個年代由助理編導到編導至少需要兩三年;再想成爲監制,則需要更長時間。林志華從助理編導到監制用了13年,潘嘉德用了14年。“但只要你有心,有能力,公司是會給你機會的,不會埋沒你的才華。”林志華說。
藝員培訓:強調藝德,“別談風花雪月”
不僅創作人才大量湧入,TVB同樣是演員的“黃埔軍校”,旗下的無線藝員訓練班走出了無數知名演員。初期的無線藝員訓練班爲全日制,爲期一年,前半年學習幕前知識及幕後理論,包括表演、台詞、舞蹈、武術、編劇理論、攝影概論等;後半年則以表演實踐爲主。畢業後可以簽約成爲TVB的正式藝員。周潤發、劉德華、劉嘉玲等都曾由此開啓演員生涯。後來,藝員訓練班由一年縮爲半年,吸納了林峯、馬國明等表演人才。
TVB助理總經理(藝員管理及發展)、邵氏電影執行董事及總經理樂易玲于2003年加入TVB,管理旗下700多名藝人。在她的回憶中,藝員訓練班成材率百分之百,每年都吸引很多香港市民排隊報名,多的時候可以圍著TVB電視城繞兩圈。
TVB在訓練演員上獨有一套方法。訓練期間,老師們不斷讓學生嘗試不同的角色,給他們做肢體語言、聲音、眼神等方面的訓練,教他們如何管理儀容、給自己化妝,同時他們還要學習舞蹈和一些武術技巧。最後,學員還要學會如何欣賞戲劇,讀懂劇本,熟悉拍攝中的燈光和站位。參演《金宵大廈2》《青春訓練班》的TVB新生代演員丁子朗回憶起自己在訓練班的學習,印象比較深的是有一個老師教學員們怎麽親吻,“我覺得很好笑,親吻也要教嗎?原來在鏡頭裏親吻跟日常親吻是不一樣的,普通人親吻的樣子會不好看,老師要教我們怎麽在電視上親得很好看。然後就有點尴尬,因爲和班上的女同學也不太熟嘛。但學會後就發現蠻實用的,因爲我後來拍劇差不多每部劇都有吻戲。”
而進入劇集實踐階段,新人演員需要在不同劇組被監制、導演、副導演分別打分,“如果他們覺得這個演員演得好,或是這個演員缺了一些什麽東西,有哪些缺點,他們會把這些信息反饋給我們,我們再同演員交流,進行發揮和改進。”樂易玲說。
TVB新劇《青春訓練班》還原了藝員訓練班的上課方式。
在樂易玲看來,無線訓練班最重要的課程是“演員道德”,這堂課由她親自教。她告訴學員要准時,要熟讀劇本,要知道自己在拍攝現場需要做什麽,而不是等別人來通知;拍戲過程中少講是非,別談風花雪月。“我經常和演員講,不要覺得自己沒有對白就不需要演,其實沒有對白的戲更難演。沒有對白還能讓觀衆留意到你,需要更精彩的表現。也同他們講,你覺得很辛苦、工作壓力很大,說明你的好日子就要來了,因爲每個人都爭著用你(演戲)。真正的辛苦是坐在板凳上等待的日子,因爲不知道多久才有機會。等待的時候去想方設法充實自己,最辛苦其實都是開心的。”
黎耀祥(主演《巾帼枭雄》《大太監》等)1986年開始演戲,最多的時候一年拍了十余部戲,但都是龍套或小配角,還要每天連軸轉,“香港的節奏比較快、比較緊,每天都在工作,去菜市場的時間都沒有,在公司餐廳吃完飯,就拍戲,拍完回家睡覺,醒來又去拍戲。”然而黎耀祥卻“樂在其中”。在他看來,TVB模式對于年輕演員來講是一個很好的經曆,在TVB拍一年,就好像在外面拍三年,特別是跑龍套的時候,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演員成熟,“雖然辛苦,但是值得。”
黎耀祥主演《巾帼枭雄》。
引進內地:觀衆獲得視聽新感受
1984年,中英兩國政府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香港前途問題基本明朗,內地與香港在金融、旅遊、房地産、文化等領域的合作也不斷加強。與此同時,內地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狂熱的求知欲,開始逐步引進優秀文學、影視作品。這些都促使港劇成爲內地了解香港文化的重要窗口。
1983年,由麗的電視制作的《大俠霍元甲》成爲內地引進的第一部香港電視劇,創下盛況空前的收視熱潮。該劇描繪了清末著名武術家霍元甲在民族危亡時刻,縱橫大江南北,以高超武藝屢次戰勝外國武師,爲國爭氣的故事。一時間,“萬裏長城永不倒,千裏黃河水滔滔”的旋律響遍內地的大街小巷,同時激發了香港和內地中華兒女共同的民族認同感、歸屬感。隨後,TVB劇集《萬水千山總是情》《上海灘》《射雕英雄傳》《獵鷹》相繼被引入內地。這些劇集的故事、主題曲、台詞、裝扮……被內地觀衆瘋狂傳播,一時風頭無兩。
《萬水千山總是情》被引入內地,非常受歡迎。
據演員黎耀祥回憶,那個時期TVB制作了大量古裝武俠劇,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華人都喜歡看TVB,其流行基礎條件是地域文化隔閡少,觀衆都看得明白。甚至,有些武俠劇就是專門拍給香港以外的觀衆看的,“當時TVB真的是一個很大的生産基地,會供應全球華人劇集,觀衆都喜歡武俠片那種古裝劇,跟香港觀衆喜歡的一樣。”
探究港劇在內地引進劇中一枝獨秀的原因,離不開中華文化淵源與國際視野的多元結合。香港與內地一母同胞的血脈,相同的曆史積澱,共同的價值標准,令其文化表達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衍生于中華傳統文化,對內地具有文化親和力。同時,由于海外貿易的特殊地理位置,港劇深受好萊塢影視的影響,情節環環相扣、跌宕起伏,三分鍾一個小高潮,十分鍾一個大高潮的設定,給內地觀衆帶來了新鮮感。對于當時的內地影視産業來說,港劇是前衛的、值得借鑒的。據《當代電視》1987年報道,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曾應邀派代表團赴港進行爲期五天的訪問,參觀了“亞視”的拍攝現場,以及TVB規模最大、設備最完善的清水灣拍攝場地,從中學習現代化設備給電視節目拍攝帶來的便利條件和富有成效的科學管理方法。
——早年代表作——
《萬水千山總是情》
《萬水千山總是情》主演汪明荃演唱的同名主題曲和劇中阮庭深(謝賢飾)和莊夢蝶(汪明荃飾)之間的愛戀故事,給內地觀衆帶來視聽新體驗。直到40年後的今天,“莫說青山多障礙,風也急風也勁,白雲過山峰也可傳情……”的旋律一出,都會引來衆多中年人的哼唱。
《萬水千山總是情》劇照。
《上海灘》
民國題材劇《上海灘》在內地的轟動更是不可複制。其以民國年間的上海爲背景,描述了知識青年許文強成爲上海幫會頭目,與上海灘法租界大亨馮敬堯的女兒馮程程之間的愛情故事。該劇表達的家國情懷、愛恨情仇、小人物的奮鬥等,與同時期內地熱門電視劇《西遊記》《紅樓夢》《濟公》的表達截然不同,這讓內地觀衆有新鮮感。據悉,改革開放初期內地一些家庭擁有了錄像機,不少錄像帶租賃店都會預備多套《上海灘》,但往往還是供不應求。劇中周潤發飾演的許文強,一身禮帽風衣白圍巾的裝束令其風度翩翩,內地隨之流行起女孩給男朋友織白圍巾的風潮。
《上海灘》劇照。
《射雕英雄傳》
在古裝武俠劇方面,《射雕英雄傳》塑造的夢幻新奇、追求正義和民族大義的故事,讓觀衆如癡如醉。孩子們中間流傳起,“東邪西毒歐陽鋒,南帝北丐洪七公,傻郭靖、俏黃蓉,蹦蹦跳跳的老頑童,美麗的公主是華筝,是華筝”的歌謠。男孩子們一邊吼著“轟轟”的聲效,一邊比劃劇中郭靖的降龍十八掌;女孩們則把紗巾披到身上,頭發梳成很多小辮——這樣就變成了黃蓉或者華筝;十幾歲的少年更是揮舞著折扇,幻想擁有“啪嗒”一下展開的“絕技”——那是劇中歐陽克亮相的習慣動作。
《射雕英雄傳》劇照。
新京報記者 張赫 周慧曉婉 劉玮 楊蓮潔
編輯 佟娜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