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爲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加快産業項目建設,湖南遴選了特色農業小鎮、特色工業小鎮、特色文旅小鎮等30個省級特色小鎮。它們或農業産業發展迅速,或工業産業名片響亮,或文旅融合思路新穎,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小鎮格局。從10月21日起,紅網時刻推出“小鎮大業看湖南”專欄,帶領廣大讀者一探小鎮風采,品讀小鎮故事。
湘潭花石鎮盛開的荷花。
紅網時刻記者 王義正 長沙報道
近年來,湖南著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大力推進農業“百千萬”工程及“六大強農行動”爲基礎,以科技興農、品牌強農爲抓手,提升湖南農業産業科技水平,促進湖南農業産業高質量發展。2018年,湖南全省農産品加工業銷售收入突破1.65萬億元,跻身全國七強,增長10%以上,成爲全省三個萬億産業之一。農産品加工工藝不斷提升、農産品附加值不斷增長、産業鏈不斷健全完善,湖南農業深入踐行高質量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打造新的農業業態和産業格局。
此外,湖南的休閑農業、鄉村旅遊蓬勃發展,年經營收入已突破400億元。農村電子商務呈“井噴式”發展,縣級電商服務運營中心覆蓋率達86%,農村電商營業額達到1200億元。隨著農産品加工業、休閑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競相發展,湖南農村一、二、三産業正在加速深度融合,從而推動鄉村振興換擋提速。湖南首批農業特色小鎮裏不乏將産業做強、做深,將産業鏈做長、做全的故事,這也成爲當前湖南著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寫照。
剛采摘的蓮蓬。
花石鎮:“三寸蓮”三寸金,全身都是致富經
湘潭縣花石鎮作爲全國最大的湘蓮集散、貿易中心,湘蓮種植面積達2萬余畝,年吞吐量在10萬噸以上,出口規模是全國第一,“蓮”是屬于花石人的財富。
“寸三蓮”是湘潭縣曆代相傳的湘蓮品種,三粒蓮子相連長度爲一寸而得名,爲了將老祖宗留下的財富傳承,花石人不僅將蓮的市場做到了全國第一,也一直保證其純正的血統。
在花石鎮涓江村的“寸三蓮”原種繁育基地,放眼望去,400畝的蓮像運動員一樣被分成了多個陣營“排排站”,爲了培育出最好的品種,這裏正在開展一場“選秀”。
“這裏是我們的湘蓮資源保護工程,目前已培育出優質品種‘寸三蓮一號’‘寸三蓮二號’。”花石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胡天真介紹,種質的保障也是爲了讓花石鎮成爲蓮種培育、供應的制高點,確立“中國第一蓮”的地位。
由于湘蓮品質無可替代,再加之其巨大的産量,花石鎮的“湘蓮市場”一直是全國最大的湘蓮集散、貿易中心。目前,全鎮湘蓮加工企業40余家,湘蓮種植面積達2萬余畝,從事湘蓮産業的人員近2萬,年吞吐量在10萬噸以上,出口規模全國第一。
韓建幫是鎮上的種植大戶之一,現在正值蓮成熟季,44歲的他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采摘蓮子。早上起床便直奔700畝的荷塘,將成熟的蓮子“一網打盡”,直到中午才回家休息。
“現在光靠蓮子,效益好的時候一年能有30萬利潤。”說起自己的收入,韓建幫一臉憨笑,由于鮮蓮儲存時間有限,他還會請人將蓮子初加工成白蓮,再銷往全國各地。“我的白蓮主要銷往上海,那邊有老鄉開了店,我只要供貨就行,基本不愁銷。”
目前,花石鎮共有湘蓮省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5家。當地農戶對蓮“情有獨鍾”,再加之企業帶動,從研發、種植、初加工、深加工、收購再到銷售,花石鎮早已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産業鏈。
坳上鎮的楊梅。
正在運作的楊梅加工廠。
坳上鎮:把每一顆楊梅都“吃幹榨盡”
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充沛的降雨,坳上鎮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孕育出獨具特色的楊梅,迄今爲止已有2000多年的楊梅栽培史。古往今來,當地流傳著女娲育梅、梅饋蜀軍、放翁贊梅、琴瑟梅嶺等故事。但千百年來,楊梅並沒給當地梅農帶來多少實惠。
曾幾何時,位于懷化市靖州縣的坳上鎮長期處于“懷才不遇”的尴尬境地中,只能在大山深處孤芳自賞。
“在2014年以前,我們只能在樹下賣、家門口賣、馬路邊賣,沒有一顆楊梅通過互聯網走出大山。”坳上鎮鎮長趙純輝告訴記者,現在,到了楊梅上市的季節,全國市民都能買到靖州楊梅,享受“江南第一梅”的美味。
如今,全鎮現有楊梅種植面積3.8萬畝,年産鮮果1.2萬噸,鮮果銷售收入2.4億元。此外坳上鎮還引進了多家楊梅加工企業,加工生産楊梅果酒、蜜餞等産品,年産值達6.5億元。
一顆顆紅果子到市場上“打個轉”,回來的就是一張張“紅票子”。
有了經濟收益,農戶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大家的幹勁也越來越足。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楊梅産量成倍增長,從一筐筐肩挑手提變成了一車車往外運。
楊梅是“裸果”,果肉直接袒露于空氣中,生存期短,且一年只有20天的采收期,是過時不候的特色“時鮮”。雖然得益于現在的電商平台和物流運輸發展,但楊梅的儲藏和深加工技術卻是爲楊梅“延續生命”的基礎。
爲了克服這個難題,近年來靖州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在這兩個方面發力。目前,靖州的楊梅貯運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有大小貯藏保鮮冷庫17個,庫容0.2萬平方米,冷鏈物流年配送能力達0.4萬噸。
在坳上鎮木洞山腳下,一個集楊梅加工、休閑旅遊于一體的佰諾酒業木洞莊園已經拔地而起。近年來,像佰諾酒業這樣專注于楊梅深加工的企業在當地漸漸多連起來。
現代化的生産線上,楊梅鮮果被深加工爲楊梅酒,産品主銷國內,也遠銷歐洲。除此之外,坳上鎮的楊梅還用來制作蜜餞等加工産品,開發提煉楊梅面膜、精油等高端産品,力爭把每一顆楊梅都“吃幹榨淨”。
西嶺鎮一角。
“油茶小鎮”的民俗表演。
西嶺鎮:從單一油茶産業向多元發展
西嶺鎮距常甯市區約20公裏,總面積123.34平方公裏,全鎮油茶林種植面積達6.1萬畝,從事與油茶相關産業的人員達3.67萬余人。常甯油茶栽培有1700多年的曆史,早在1981年,常甯縣因上交茶油量全國第一,被原商業部授予“金杯獎”。
古法小作坊被現代化企業所替代,曾經自給自足的茶油成爲了西嶺鎮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西嶺鎮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通過“政府得生態、企業得效益、農戶得實惠”的利益聯結機制,在當地形成了一個良性發展的産業,帶動周邊群衆增收致富。農戶把自己的山地流轉給公司,公司又把種植基地承包給農戶管理,農戶既能得到土地租金,還能參與油茶林管理工作,收入來源穩定且多樣。
在西嶺鎮的一家油茶企業,記者看到了不同類別、不同等級的茶油産品。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一分鍾我們的生産線就可以生産6瓶茶油,主要銷往港澳地區,乃至走出國門銷往新加坡等地。”
西嶺鎮現有20余家從事油茶生産、加工、銷售的産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
油茶小鎮從單一的油茶種植産業小鎮,向多層次生態産業的發展特色強鎮轉變,實現油茶文化旅遊一體化,這是做大做強油茶産業的一個重要方向。
近年來,西嶺鎮挖掘和拓展全新茶油元素民俗文化、油茶古鎮古榨文化體驗,油茶花節賞茶花、吸茶蜜和茶油加工觀光活動,打造茶油全産業鏈,實現茶油文化旅遊一體化,帶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我們的林下經濟同樣搞得有聲有色”,西嶺鎮平安村支部書記周法文介紹道,利用茶山空地,大家種上中藥材、油用牡丹、食用菌等,還養起了茶山飛雞,“我之前帶頭養了1萬只茶山飛雞,賺了10多萬元呢”。
截至今年,茶山飛雞每年銷售約10萬只,茶山飛雞蛋100萬枚,成爲當地農戶致富的有效途徑。
據統計,2018年,西嶺鎮生産總值達8.12億元,其中油茶産業産值6.17億元。中藥材面積約3000畝,每畝産值約5000元;養殖茶山飛雞10萬羽,年産值可達百萬元;每年帶動旅遊20萬人次,年增收達3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