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版每逢星期四刊登。歡迎商團提供資訊,請傳真到63198125或電郵到[email protected]
最近黃循財副總理在第20屆福布斯環球總裁大會中,被問到新加坡在全球經濟中的品牌實力要素時,堅定地總結爲“信任”(trust)——無論國內的互信還是國際夥伴的信任,都是新加坡高效、可持續發展的要素。未來,要繼續深化我國多元社群之間的信任,華商和建國先賢那種無私奉獻、當仁不讓的精神至關重要。
(作者爲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
“不怕”舍爲更崇高使命抛磚引玉
先賢走過動蕩艱難的時代,從饑餓感和憂患意識中,點燃個人熾熱的夢想。凡事“不怕”、成己達人、爲國爲民的熱忱,不該因國家富裕而式微,反而得發揚光大。這是新加坡經濟與社會發展道路上值得借鑒的。
時隔兩年,第一方程式賽車(F1)再次在獅城上演,風馳電摯,精彩絕倫。運動大賽扣人心弦之處,在于這不僅是技能實力的比拼,更取決于心理素質——面對成敗的抗壓能力、冒險精神及關鍵時刻的決斷力。
“不怕”舍、“不怕”追夢的勇氣,是現代企業家可以向先賢效仿的。知名學者王赓武就曾經評價:陳嘉庚在生意失敗後參與更崇高的社會運動,影響力深遠,如果新加坡人都擁抱這種精神,國家就會有更傑出表現。這也印證了“有舍才有得”的真谛。
雖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明智,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光前曾看報章得悉政府有意在附近開辟公路,一番權衡後,毅然施展企業家本色。果然開路後老虎絕迹,地價飙升,他也賺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成功後企業家,更當“不怕”舍,往更高處夢想。陳嘉庚在發迹後慷慨捐款辦校。當時他的財富不算是最大,但爲辦校鞠躬盡瘁,甚至變賣許多家産,贏得“傾家興學”的美譽。這樣的精神,源于陳嘉庚自幼看到缺乏教育導致社會積貧積弱、人才浪費、道德萎靡,深刻盼望振興民族。他堅信“教育爲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
陳嘉庚先生(1874-1961)16歲跟隨父親來到新加坡從事米業生意,本算是境遇不錯,但父親後來生意失敗,欠下了數十萬巨款。雖然根據法律不用父債子還,但他堅持誠信和孝道,從頭白手起家,花了多年時間爲父親還清債務。消息傳出,有的人取笑他爲“憨大傻”,殊不知“不怕”苦、“不怕”虧,以誠信爲先,讓他在商場上贏得美名,成就後來的巨大成功。
早一代很多華商,獲得成功都是因爲心理素質強大,歸功于“不怕”——“不怕”苦、“不怕”輸、“不怕”虧,披荊斬棘,才取得輝煌成就。曾任總商會會長與董事的華商先賢如李光前、陳嘉庚等,都曾經挨過苦日子。
李光前有緣成爲陳嘉庚的東床快婿,但後來躍升爲世界十大華人富商,仍是靠自己“不怕”輸,拼搏得來的。他在30歲時准備創一番事業,卻苦于缺乏資本。這時有個英國商人准備回國,想把一塊橡膠園低價賣了。李光前躍躍欲試,但園內經常有猛虎傷人,難以經營,嶽父陳嘉庚也極力反對投資。
李光前先生(1893-1967)在中國求學畢業後到新加坡工作,刻苦耐勞,白天在學校執教,晚上在報館當翻譯員。據傳他爲了省下租金不去租房子,晚上回教室把桌子拼在一起當床睡,受蚊子叮咬,日子苦但心態卻積極樂觀。
所謂商場如戰場,觀賞運動往往也提醒了自己,企業和國家要持續進步發展,除了得擁有先進的技術水平與管理知識、高素質的教育條件、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外,也不可忽視人的心理因素,如毅力、勇氣和奉獻精神。
由于辦校經費過于巨大,難以負荷,陳嘉庚企業在1930年經濟大蕭條中收盤,但他仍積極帶領華社籌款、抗戰等重要項目,體現了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感召許多華商跟隨效法。這時,陳嘉庚已經不只是一名企業家,同時也是教育家、社會運動家和華社之光。